主题:饮食/台湾小吃
蚵仔煎(白话字:ô-á-chian),为一种著名的台湾小吃,系用新鲜的牡蛎、茼蒿、鸡蛋及芡水作成。
在中国大陆闽南地区、东南亚及台湾等闽南华人居住地方一般将“蚝”称为“蚵仔”(“蚵”为俗字、音义同“蚝”,但于民间普遍流行)。香港一般称作煎蚝饼、蚝饼或蚝仔饼。英语一般译作Oyster omelette(牡蛎蛋饼)。 |
珍珠奶茶(Bubble tea),又称波霸奶茶,简称珍奶,是一项流传于台湾的茶类饮料,将粉圆加入奶茶之后,就成为珍珠奶茶。由于口感特殊,所以相当受到青少年欢迎。 |
米血糕是指以米和血所做成的米食糕点。中国南方多以米食为主,常利用蒸、煮方式,改变米食型态。又因为中国南方“食补”的观念,鸭肉滋阴补虚,昔日农家在杀鸭之后,基于节俭美德,舍不得倒掉鸭血,故以食器盛米和鸭血,蒸熟后沾酱食用。后来流传至民间,渐成为平民小吃,又名“鸭血糕”。然而鸭肉价高,养育费时,鸭血供不应求,而鸡血却又不易凝固,于是渐以猪血取代鸭血,成为“猪血糕”。因此,米血糕是鸭血糕与猪血糕的别称。 |
野姜花粽新竹县横山乡山地聚落内湾的野姜花粽,起源据说昔时进入内湾交通运输不便,客家居民即以当地油罗溪盛产的野姜作香料促进食欲,后来野姜花取根、茎晒干研磨成粉末,加上当地山胡椒、山地香菇、黑猪猪肉、糯米同蒸成香喷喷油饭,再以野姜花叶包粽再蒸,就是野姜花粽。 |
太阳饼,是一种甜馅薄饼,内馅是麦芽糖,源起于台湾中部台中市的点心,为台中的名产之一。太阳饼名称并未注册商标,以致后来同业的店家皆可使用此名。
太阳饼的形状近似圆形,饼皮酥而易碎,食用时容易掉落;多半为直接食用配浓茶之茶点,也有置放饼在碗内,冲泡热开水呈现粥样吃喝。早期制作的比较 |
淡水阿给,是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有名的小吃之一。“阿给”是日文“油豆腐”(油揚げ、abura-age)发音的直接音译。阿给的做法是将油豆腐的中间挖空,然后填充炒过的冬粉(有些店家使用的是没有炒过的冬粉)、浸泡过卤汁,以鱼浆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酱或其他特殊酱汁。 |
棺材板是台南市有名的小吃之一。由名唤许六一的发明的。有些店家为求吉利,将其改称为官财板。
棺材板的前身是用西式酥盒加上鸡肝等中式配料做成的。一开始不称棺材板,而为鸡肝板。据闻某日,台湾大学考古队来到这家点心店品尝鸡肝板。在茶馀饭后,考古队与许六一闲聊之际,一位教授忽然说:“这鸡肝板外形很像我们正在挖掘的石板棺呢!”。而生性乐观开朗的许六一听完后,便爽朗地回答:“那从此我的鸡肝板就命名为棺材板吧!”。因此,这个有点耸人听闻的名号“棺材板”便取代了鸡肝板的称号。 过去放在棺材板内的中式配料大多以内脏类的配料为主,因此有许多人不敢尝试。而现在改良后的棺材板则有海鲜、玉米火腿、鸡肉、咖哩等西式食材,提供更平易近人的选择。 |
筒仔米糕是一样常见于台湾各地的糯米类小吃,与油饭类似,但却是在瓷瓶、竹筒或铁罐中炊煮而成,口味浓郁
有些店家会再淋上肉燥。 |
卤肉饭,又被称为鲁肉饭,台湾小吃之一。
卤肉饭在台湾南北有不同的意义。在台湾北部,卤肉饭为一种淋上含有煮熟碎猪肉(猪绞肉)及酱油卤汁的白饭的料理,有时酱汁里亦会有香菇丁等的成份在内,与焢肉饭不同,而此种作法在台湾南部称作“肉燥饭”;“卤肉饭”在台湾南部是指有著卤猪三层肉的焢肉饭。 如同许多的台湾小吃一样,在全台各地都有店家贩售卤肉饭。 |
臭豆腐是一项流传于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臭豆腐分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两种,都是相当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亲赐名御青方。臭豆腐在上海、台湾是颇具代表性的小吃。 |
泡沫红茶,一种源自于台湾特有的红茶商品,特色在于红茶加上果糖糖浆后放在调酒器中和冰块一起摇匀,在摇的过程中会产生细致的泡沫,故称为泡沫红茶。
泡沫红茶的特色在于上层的泡沫,强调茶要新鲜及泡沫要细,除了红茶之外,绿茶、乌龙茶、花茶也可被制作成泡沫式茶饮,并可依个人喜好加上各式调味糖浆。一开始泡沫红茶店均以人工手摇,后来有人发明专门用来摇泡沫红茶的机器,但许多店面仍强调手摇以作为特色。泡沫红茶在台湾曾盛行过一阵子,后被珍珠奶茶所取代。 |
盐酥菇,由台湾小吃盐酥鸡衍伸而来。其做法和吃盐酥鸡类似,只是将原本炸粉内粿的荤食鸡肉,替换成较健康的菇类,经过油炸而成。目前较常见的盐酥菇有杏鲍菇、金针菇两种。
由于盐酥菇口感和香味都不逊于盐酥鸡,因此不但是素食者的宵夜选项,也提供吃腻油炸肉类的饕客更清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