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高雄水道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净水池、高雄水道净水池
寿山配水池
打狗水道净水池净水井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高雄市鼓山区鼓山一路53巷31之1号
坐标22°37′29.5″N 120°16′30.9″E / 22.624861°N 120.275250°E / 22.624861; 120.275250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明治43年(1910年) - 大正2年(1913年)
官方名称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
评定时间2004年4月9日
详细登录资料
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在台湾的位置
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
打狗水道净水池
Takao Water Treatment Center在台湾的位置
竹寮取水站
打狗水道取水场、高雄水道取水场
竹寮取水站
位置 中华民国台湾
高雄市大树区竹寮路47号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明治43年(1910年) - 大正2年(1913年)
官方名称竹寮取水站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产业
评定时间1998年12月31日
详细登录资料

高雄水道,原称打狗水道,为台湾日治时期高雄市自来水供应设施,于1913年10月完工。其水源为发源自中央山脉,由荖浓溪楠梓仙溪汇合的高屏溪,在九曲堂附近的高屏溪沙洲设有集水井取水;取水后经唧筒送至“小坪顶水源地”及净水厂,再送至“寿山净水池”以供应高雄市用水。其现今仍运作中,由台湾自来水公司管理[1]

高雄水道是台湾继淡水水道基隆水道彰化水道台北水道后的第五个水道系统,而在初期设置的规模仅次于台北水道,为当时台湾南北两大上水道系统[2]

历史

打狗地区在自来水系统设立前,多使用当地的井水,但因其盐分较高,不适合做为饮用和洗涤等使用,加上供水量少,亦不足以供应港口停靠船员所需。随著打狗市街和港口发展,人口逐渐成长,势必需要设置现代化的自来水设施。为了应急使用,在港口北侧丘陵的涌泉和内惟的龙目井涌泉设置了铁管、竹管供给部分市民。此两处涌泉因成分含有大量石灰水质硬度较高;且考量打狗港在1912年第一期筑港完成后船只将出入频繁,用水量亦将大增,此两处涌泉将不足以供应大量用水需求,故将水源计画转向台湾第三大河川高屏溪。

台湾总督府自1909年11月开始对高屏溪进行水质调查,并在1910年6月决定在九曲堂附近设置取水口、在小坪顶设置水源地及净水厂、在寿山设置净水贮溜池。1920年10月,因打狗改称高雄,打狗水道改称“高雄水道”。[3]

设立

高雄市于1897年底的人口仅3,500多人,于1911年底时已达到了13,700多人,考量高雄港逐步兴建的计画,将计画供水人口设定为40,000人,并亦可供应工厂和船只等用水。打狗水道的管线测量工程于1909年11月展开,并设置了工事事务所、田草埔工事出张事务所、铁管试验场(高雄车站附近)、材料置场(九曲堂车站附近)、搬运材料的轻便铁道及工厂间连络的专用电话等设施。打狗水道在1910年6月动工,工程期间还历经风灾复旧及打狗市区改正造成的变更设计,于1912年11月上旬开始一部份供水,在1913年10月供水至旗后,工程最终于1913年12月完工,但盐埕埔在1914年3月底才开始供水。水道建设工程还包含了水道用地征收、地上物补偿费、和墓地迁葬等费用,总工程费由国库支出,总计1,221.708圆[3]

打狗水道使用唧筒式和重力式混合的汲水设备,先在“竹子寮取水口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唧筒将水从高屏溪上引至高度约59尺的“小坪顶水源地”内分水井,水源经过处理后,依重力自然下流至沉淀池和过滤池等,再汇集到送水井,再以120公尺落差的水势送到南寿山标高34.8公尺山坡上的“打狗净水池”,再从此将水送到市区各处。

打狗水道取水口、水源地及管线平面图

第一次扩建

因高屏溪河床变动导致取水口周围的防砂设施流失,造成取水口逐渐被泥沙堵住而无法运作,取水口的水位亦逐渐下降,于是在1917年3月进行水道改善工程,设立新的取水口,工程于1918年7月底完工。另外,本次工程被1920年9月的洪水所淹没,因复旧工程困难,故不再使用。

第二次扩建

自1915年至1925年,高雄市的人口增加了三倍,使自来水供应量即将面临不足的问题,于是高雄水道在1925年3月增设了一座过滤池,将计画供水人口提升为50,000人(高雄市及屏东市)。[4]

第三次扩建

高屏溪的流心因洪水而时常变动,造成导水上的困难,于是1926年在六块厝护岸的对岸设置了新的取水口,并增设一座沉淀池,增加最大给水量至一天10,000立方公尺。[4]

第四次扩建

因高雄市快速发展,于是决定再次扩建高雄水道,将计画供水人口提升至10万人(高雄市8万人,屏东市2万人),新设集水井、扬水管、沉淀池、过滤池和送水管等设施。此次工程于1930年12月动工,1933年3月完工。另外,因台湾总督府于1939年在鸟松庄设立凤山热带园艺试验分所,高雄水道因此将配水管线延伸至此处,并在1939年2月完工。[4]

第五次扩建

随著大高雄都市计画于1936公告,增加了高雄市东侧都市发展的腹地,且配合高雄市作为南进政策的重要据点,高雄市的各种工厂和重工业亦快速发展,故将计画供水人口提升至150,000人,并在大寮庄翁公园设立“第二水源地”,利用集水井收集地下伏流水,以及设置气曝池、过滤池等设施,并在大寮拷潭的丘陵上设置配水池,主要供应高雄川(爱河)以东地区用水,此工程于1942年3月完工。[4][5]

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高雄水道因高雄大空袭造成水道设施多处损毁,水表数自10,280个减少至300多个。战后逐渐开始各项修复和改善工作,后来在国际合作总署驻台安全分署的协助下,于1959年增加配水设备,并整合了高雄水厂、凤山水厂、海军、炼油厂水厂和澄清湖工业水厂之供水系统。并自1965年拟定第一、第二水源地扩建工程。[5]

分水道

管理机关

高雄水道最初由谈台湾总督府设计施工,其营运管理则交由台湾总督府土木部。土木部于1911年10月改制为土木局,而水道事务于1913年改由台湾总督府作业所负责。总督府作业所于1919年7月废止后,高雄水道改由台南厅主管,于1920年9月改由高雄州主管,最终于1925年4月改由高雄市管理。高雄水道在战后1945年由高雄市政府建设局土木课水道股管辖,并在1946年8月另成立“高雄市政府自来水管理处”,于1955年奉省政府要求改名为“高雄市自来水厂”,直到并入1974年成立的“台湾省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4]

设施

取水场

位于大树庄九曲堂,设有集水井、各井连络管、补助唧筒井、补助唧筒、唧筒井、扬水唧筒室、扬水唧筒、扬水铁管。战后更名为“竹寮取水站”,其扬水唧筒室为1913年完工的红砖造建筑,于1998年被列为高雄县定古迹。

水源地及净水场

高雄水道小坪顶水源地
  • 第一水源地:位于大树庄小坪顶,设有分水井、沉淀池、调整井、过滤池、净水渠、送水井和洗砂场等设施,现为“坪顶给水厂”。
  • 第二水源地:位于大寮庄翁公园,设有集水井、气曝池、过滤池、净水唧筒井、配水池和扬水管等设施,现为“翁公园净水场”。

配水池

位于高雄市鼓山区寿山山麓,负责接收来自竹寮取水站及小坪顶水源地的净水 ,以地形位差供给旗后町哨船头苓雅寮新滨町凑町山下町等地的住民净水。

铁管试验场

位于高雄市田町四丁目,进行铁管、铅管等给水工具试验。[4]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打狗水道淨水池.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1). 
  2. ^ 财团法人成大研究发展基金会, 国立成功大学研究发展基金会. 高雄縣縣定古蹟竹寮取水站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 国家图书馆 (高雄县政府). 2004 [2020-06-12]. ISBN 9789570176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3. ^ 3.0 3.1 台湾总督府民政部土木局. 臺灣水道誌.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1918-11-19 [2020-06-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台湾水道研究会. 臺灣水道誌. 1941-03-31. 
  5. ^ 5.0 5.1 林建亨、林文献、陈河𬭚. 跨進文明之門:高雄自來水的發展和挑戰 (PDF). 2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