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历史
非金钱交换
礼物经济
礼物经济(礼物文化或礼物交换,英语:gift economy)是自古以来的自由价值经济学模式。交换过程中,给与者没有任何得到价值回报的要求和预期。
以物易物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例如以一只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食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在现代社会中,一些特定社群亦会出现以物易物,如监狱中就常以酒、烟草、咖啡、茶叶、槟榔作为货币,某些以孩童为主的社会,如孤儿院、育幼院,甚至可以用饼干与糖果、口香糖等作为货币。
附注: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发明,这里面存在著一个人类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我们无法信任彼此”。在以物易物之前,以直系血缘系统为主的人际互动方式是分享与合作,后来复杂的文明开始出现,各大家族的人们开始出现分别比较的概念,于是又创造出“公平”这个概念,乃至发明以物易物到货币作为“公平”这个概念的媒介。
商品货币
贝币
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及《盐铁论》中均有夏代使用贝币的记载[a],但由于是后人追述,传说成分很大。而一些夏代的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贝币的出现则佐证了夏代使用贝币的说法,如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1]
商代中后期,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海贝数量出现了相对不足,仿制贝币开始出现,有石贝、珧贝、陶贝、骨贝、蚌贝、铜贝、银贝及包金贝等等。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多个商代晚期墓葬中有大量仿贝和真贝同时出土。[1]中国货贝开始了由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的过渡。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如中国的巴蜀地区。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著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由官府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家元首,如国王、皇帝等君主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金银
历史上,欧洲各国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著欧洲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因为矿产枯竭,经济发达的法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尤其是银币西班牙银元,这些多出来的贵金属有如现代印钞机一般,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金银本位
最初的纸币是以黄金为基础的,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两者可以同时流通,纸币的发行量也比较少。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速度空前的膨胀与发展,于是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但是它们仍然有黄金作为发行的保障。这种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
其它
石头货币
在世界上最大货币所在地雅蒲岛,居民在土地和房屋的买卖交易时,仍用直径4公尺、重5吨的石材当货币使用。这种雅浦岛石币称为Fei。
参考条目
注释
- ^ 《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刀或龟贝。”《盐铁论·错币》:“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