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盐铁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盐铁论
作者桓寬
类型政治思想
语言中文
成书年代西漢後期
發行信息
保存状态篇数:六十篇
卷數:十卷

鹽鐵論》,中國西漢鹽鐵會議的記錄,以對話體撰寫,10卷60篇,作者桓寬。其中記載的是賢良文學(由地方推舉的官員)與丞相御史大夫(多為名門子弟)之間的辯論。

《鹽鐵論》是了解西漢後期政治、經濟、社會、思想、中央與地方對立情況的重要文獻。[1]王先謙認為,桓寬的文筆,可與西漢褚少孫嚴遵相比。[2]

背景

漢昭帝時,當時已七十多歲的御史大夫桑弘羊[3]繼續推行漢武帝時定下的財政政策,包括鹽、鐵、酒專賣及物價調整,稱為鹽鐵榷酤均輸平準外戚大將軍霍光有意削弱桑弘羊並奪取財政大權,因而鼓動賢良文學批評其政策。[4]

前81年2月,60多個新薦舉的賢良文學被召至宮中,就桑弘羊各項財政政策應否廢止,與丞相車千秋、桑弘羊辯論。賢良文學受霍光鼓動,又代表地方豪強的利益,批評桑弘羊各種與民爭利的政策。結果昭帝下令取消酒類專賣(榷酤)和關內鐵官,其餘大部份政策都不受影響;霍光有意打倒桑弘羊的目的暫未達到。[5]其後桓寬編纂《鹽鐵論》一书記錄此鹽鐵會議。[6]

內容

《鹽鐵論》以對話體方式,記載前81年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與丞相、御史大夫之間的辯論。桓寬整理潤飾與會者會議後所作的記錄,集結成書。[7]有學者認為,書中夾雜了桓寬自己的創作和意見,並非完全是鹽鐵會議的實際記錄。[8]

賢良主張

賢良文學代表儒家的意見,反對一切戰爭,主張節儉、藏富於民,反對官營商業。[9]政治必須使民生安定,以仁義道德引導百姓,移風易俗,崇本抑末,即發展農業、 抑制工商業;鹽鐵、均輸、平準、榷酤等法與民爭利,使人民趨向「末業」,應當廢止。[10]賢良文學並批評以桑弘羊為首的經濟官員驕橫奢侈。[11]

大夫主張

御史大夫代表法家的意見,主張朝廷必須充實國庫,加強邊防,防止敵人入侵;[12]為了國家安全與榮譽,必須征討胡人,有信心制服匈奴[13]經濟方面,主張開發工商業,由政府統制,管制鹽鐵,以富國富民及應付邊防開支。[14]御史大夫並批評,賢良文學是古非今,過於迂腐,對當前急務並無具體有效的對策。[15]

版本

《鹽鐵論》現存最古版本刊於明朝初年,其次是1501年的涂禎本,兩者俱現藏中国国家图书馆[16]最有價值的現代版本,則是王利器《鹽鐵論校注》,1958年初版。[17]

譯本

《鹽鐵論》第1-28篇有蓋爾(Esson Gale)的英譯本,第1-19篇於1931年於荷蘭萊頓出版,第20-28篇於1934年於《皇家亞洲文會雜誌》(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發表。[18]日譯本有三部,分別由山田勝美曾我部靜雄佐藤武敏翻譯和註釋,分別於1934、1934及1970年在東京出版。[19]

目錄

卷一 本議第一 力耕第二 通有第三 錯幣第四 禁耕第五 復古第六

卷二 非鞅第七 晁錯第八 刺權第九 刺複第十 論儒第十一 憂邊第十二

卷三 園池第十三 輕重第十四 未通第十五

卷四 地廣第十六 貧富第十七 毀學第十八 褒賢第十九

卷五 相刺第二十 殊路第二十一 訟賢第二十二 遵道第二十三 論誹第二十四 孝養第二十五 刺議第二十六 利議第二十七 國疾第二十八

卷六 散不足第二十九 救匱第三十 箴石第三十一 除狹第三十二 疾貪第三十三 後刑第三十四 授時第三十五 水旱第三十六

卷七 崇禮第三十七 備胡第三十八 執務第三十九 能言第四十 取下第四十一 擊之第四十二

卷八 結和第四十三 誅秦第四十四 伐功第四十五 西域第四十六 世務第四十七 和親第四十八

卷九 繇役第四十九 險固第五十 論勇第五十一 論功第五十二 論鄒第五十三 論菑第五十四

卷十 刑德第五十五 申韓第五十六 周秦第五十七 詔聖第五十八 大論第五十九 雜論第六十

评论

歷史學家錢穆認為,當時實際利弊得失,非熟悉考究當時人意見者,無從揣測[20]:21。討論鹽鐵專賣,該注意當時歷史傳統與當時人歷史意見作主要參考,不該把我們的時代意見來抹殺當時的歷史意見[20]:21

註釋

  1. ^ 山根幸夫:《中國史研究入門》,頁162。
  2. ^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附錄四.述書〉,頁817。
  3. ^ 張七公子. 一起讀點經濟史:《史記.平準書》新解. Puomo Digital Publishing & Marketing, LLC. 20 October 2014: 95–. GGKEY:G6Z0QXSZ8L1. 
  4.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602;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22-123。
  5.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599-603。
  6.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600。
  7. ^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24-125。
  8. ^ 勞榦:〈《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頁232、237。
  9. ^ 勞榦:〈《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頁234、240。
  10.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601;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38-140。
  11. ^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51-152。
  12.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601。
  13. ^ 勞榦:〈《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頁236。
  14. ^ 勞榦:〈《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頁238-240;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41。
  15. ^ 西嶋定生:〈武帝之死〉,頁602;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76。
  16. ^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前言〉,頁37、〈附錄五.校本〉,頁834。
  17. ^ Loewe:「《鹽鐵論》」,頁511。
  18. ^ Loewe:「《鹽鐵論》」,頁512。
  19. ^ 山根幸夫:《中國史研究入門》,頁162。
  20. ^ 20.0 20.1 錢穆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人生出版社,1955年

參考書目

  •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 徐漢昌,《鹽鐵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8月)。
  • 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鹽鐵論》所表現的儒家及法家思想之一斑〉,頁231-242。
  • 西嶋定生著,李開元譯,〈武帝之死〉,載劉俊文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三.上古秦漢》(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585-617。
  •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頁117-216。
  • Michael Loewe(魯惟一)著,王志平譯,「《鹽鐵論》」,載Michael Loewe編:《中國古代典籍導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頁508-514。
  • 山根幸夫編,田人隆等譯,《中國史研究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