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摩国
蓝摩国(梵文:rāmagrāma,巴利文:rāmagāma),或译为蓝莫国、罗摩伽国[1]等,古印度东部的一个聚落或城邦小国,国民为拘利族(巴利语:koliyā, koliya, koḷiya)[2],与释迦族等一起是全族信奉释迦牟尼佛的六个部族。此国在蓝毗尼以东5由旬或200馀里,距离其东部的拘尸那揭罗有19由旬,因“八王分舍利”而载于佛教史中,位于现在尼泊尔与印度边境尼泊尔一侧附近。
记载
“ | 到迦维罗卫城,城中都无王民,甚丘荒,止有众僧民户数十家而已。……城东五十里有王园,园名论民,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举手攀树枝,东向生太子。…… 从佛生处东行五由延,有国名蓝莫,此国王得佛一分舍利,还归起塔,即名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有龙,常守护此塔,昼夜供养。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万四千塔,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龙便现身,将阿育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已语王言:汝供养若能胜是,便可坏之持去,吾不与汝诤。阿育王知其供养具非世之所有,于是便还。此中荒芜,无人洒扫,常有群象,以鼻取水洒地,取杂花香,而供养塔。诸国有道人来,欲礼拜塔,遇象大怖,依树自翳,见象如法供养,道人大自悲感:此中无有僧伽蓝,可供养此塔,乃令象洒扫。道人即舍大戒,还作沙弥,自挽草木,平治处所,使得净洁,劝化国王,作僧住处,已为寺主,今现有僧住。此事在近,自尔相承至今,恒以沙弥为寺主。 从此东行三由延,太子遣车匿白马还处亦起塔。从此东行四由延,到炭塔,亦有僧伽蓝。复东行十二由延,到拘夷那竭城。 |
” |
“ | 劫比罗伐窣堵国,周四千馀里,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迹峻固。……城南门外路左,有窣堵波,是太子与诸释角艺射铁鼓。从此东南三十馀里,有小窣堵波,其侧有泉,泉流澄镜。……时俗相传,谓之箭泉。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 从此东行,旷野荒林中二百馀里,至蓝摩国(中印度境)。蓝摩国,空荒岁久,疆场无纪,城邑丘墟,居人稀旷。故城东南,有砖窣堵波,高减百尺,昔者如来入寂灭已,此国先王,分得舍利,持归本国,式遵崇建,灵异间起,神光时烛。窣堵波侧,有一清池。……窣堵波侧不远,有一伽蓝,僧众鲜矣,清肃皎然,而以沙弥总任众务,远方僧至,礼遇弥隆,必留三日,供养四事。…… 沙弥伽蓝东大林中,行百馀里,至大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太子逾城至此。……其傍复有小窣堵波,太子以馀宝衣易鹿皮衣处。……太子易衣侧不远,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是太子剃发处。……太子剃发窣堵波东南,旷野中行百八九十里,至尼拘卢陀林,有窣堵波,高三十馀尺,昔如来寂灭,舍利已分,诸婆罗门无所得获,于涅叠般那(……)地,收馀灰炭,持至本国,建此灵基,而修供养。……灰炭窣堵波侧,故伽蓝中,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故伽蓝左右,数百窣堵波,其一大者,无忧王所建也。……自此东北大林中行,其路艰险。……出此林已,至拘尸那揭罗国(中印度境)。 |
” |
在南传佛教《大史》中称佛陀的生母和养母是天臂城(巴利语:devadaha)释迦族善觉王(巴利语:suppabuddha)的姊妹,汉传记载中也将佛陀母族称为释迦族,而佛陀诞生于其舅父善觉王的兰毘尼园中。南传《本生经》有记载释迦族与拘利族以Rohinī河为边界。
南传佛教的经论注疏中有称拘利族是波罗奈国王和释迦族公主的后裔,还有称天臂城也是拘利族的城市,这些引述传说的更确切来源不详。
注释与引用
- ^ 《长阿含经·游行经》:“时,波婆国末罗民众,闻佛于双树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自于本土,起塔供养。……时。遮罗颇国诸跋离民众,及罗摩伽国拘利民众,毘留提国婆罗门众,迦维罗卫国释种民众,毘舍离国离车民众,及摩竭王阿阇世,闻如来于拘尸城双树间而取灭度,皆自念言,今我宜往,求舍利分。……时,拘尸国人得舍利分,即于其土起塔供养。波婆国人,遮罗国,罗摩伽国,毘留提国,迦维罗卫国,毘舍离国,摩竭国阿阇世王等,得舍利分已,各归其国,起塔供养。香姓婆罗门,持舍利瓶,归起塔庙,毕钵村人,持地燋炭,归起塔庙。当于尔时,如来舍利起于八塔,第九瓶塔,第十炭塔,第十一生时发塔。”
- ^ 《长阿含经·种德经》:“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馀鬼神众之所恭敬,释种,俱利,冥宁,跋祇,末馀,酥摩,皆悉宗奉。”
《长阿含经·究罗檀头经》:“又沙门瞿昙,为诸声闻弟子之所宗奉,礼敬供养,亦为诸天,及诸鬼神之所恭敬,释种,俱梨,冥宁,跋祇,末罗,苏摩,皆悉宗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