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号交响曲 (马勒)
第2号交响曲 | |
---|---|
《复活》 | |
古斯塔夫·马勒作品 | |
调性 | c小调 - E♭大调 |
语言 | 德语 |
创作 | 1888年—1894年 |
出版 | 1897年(Friedrich Hofmeister Musikverlag) |
录制 | 1924年(奥斯卡·弗里德,柏林国立乐团) |
时长 | 80—90分钟 |
乐章 | 5 |
配器 |
|
首演 | |
日期 | 1895年12月13日 |
位置 | 柏林 |
指挥 | 古斯塔夫·马勒 |
表演者 | 柏林爱乐乐团 |
C小调第二号交响曲《复活》,是古斯塔夫·马勒完成于1888年至1894年间之交响曲作品。本曲是除了第八号交响曲外,最受欢迎且最成功的马勒交响曲作品。在一项由《BBC音乐杂志》组织指挥家作出的评选中,马勒的第二交响曲在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中排第五位[1]。
背景
此曲以原题为葬礼(Totenfeier)的进行曲作开端,而该部分亦是马勒本人在1888年间完成,源自史诗式交响诗(由亚当·密茨凯维奇所作)之乐章。1893年,马勒在葬礼后,加上其他三个乐章[2],成为这首交响曲的前四个乐章。原本他欲加添更多的内容,然而却毫无灵感。直至1894年,名指挥汉斯·冯·彪罗与世长辞,马勒去参加他的葬礼。在葬礼期间,他听到教堂响起的克洛普施托克的赞美诗《复活》(Die Auferstehung),为他创作复活交响曲增添灵感,并为后来之章节附设从克罗普斯托克改编之合唱部分。
马勒为他告诉一部分友人的乐章设计了叙述的模式。在这模式当中,首段乐章代表一个葬礼而且提出疑问,如“有无死亡后的生活?”;第二乐章是已故者的生活快乐的时代回想;第三乐章代表完全损失信心,和信任生活是毫无意义的;以一首歌为本之第四乐章,表现一个信心的再生—强调“我来自于上帝,而且将回到上帝”;至于第五乐章,在第三乐章及首个疑问的回返之后,表出“实现上帝的爱”与“承认永恒生活”的结束。
首演
- 首三段乐章之世界首演:1895年3月4日,于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首演。
- 全曲之世界首演:1895年12月13日于柏林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 美国首演:1908年12月8日于纽约市由作曲家本人指挥。
- 英国首演:1931年4月16日于伦敦由布鲁诺·瓦尔特作指挥。
出版
此曲于1897年由费德瑞希·豪夫梅斯达(Friedrich Hofmeister)出版。其后版权转移到约瑟夫·怀恩伯格(Joseph Weinberger),接著由环球出版接手版权,而环球出版亦于1910年发行第二版。另外两个环球出版之出版更包括1952年推出之第三版及1970年所推出的注释版。而作为马勒协会接管的马勒交响乐全集注释版的一部分,卡普兰基金会(Kaplan Foundation)及环球出版合资经营之机构于2007年发行了另一个第二交响曲的注释版。
杜弗尔出版社(Dover Publications Inc.)及博浩出版社亦曾推出过该交响曲之早期录音版本。此外,卡普兰基金会更推出过该交响曲之传真编辑与附加资料。
分析
全曲演奏时间约80至90分钟。
配器
该交响曲采用四管制,且舞台后还有多位乐手演奏乐器,所需乐队规模非常庞大。
|
|
|
|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4 *4 =5 *4—10 8 4 1—2tmp+4—2hp (preferably doubled), org—str"[3]。
乐章梗概
此曲最终定作之五个乐章如下:
-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以C小调写成,为奏鸣曲式,风格与葬礼进行曲类似。
-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为一首奥地利的民俗舞蹈兰德勒舞曲。以降A大调写成。当中包含两个主要段落。
-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属于一首谐谑曲。旋律取自他于1893年创作的联篇歌曲《少年魔法号角》中的其中一首-《圣安东尼向鱼儿布道》。马勒将这首歌曲作大幅度的扩展,并加插一些新的乐段。全曲以C小调为基础。定音鼓先以两下成四度的音乐动机开始,这四度动机由最强起渐渐收细,再变成低音声部的节奏动机后,小提琴随即加入,演奏《圣安东尼向鱼儿布道》的第一旋律。
- 第四乐章
以曙光初现为题之第四乐章,同样出自《少年魔法号角》中的同名歌曲。由女中音独唱。本曲有很浓厚的咏叹调味道,暗淡带濛眬的气氛,藉以带入最后的合唱终乐章。
URLICHT ALTSOLO
|
曙光初现 女中音独唱
|
- 第五乐章
此最终乐章乃本曲当中最长乐章,历时半小时。分成两大部分,第二部份是合唱团唱出‘复活’赞美诗为主体,此部份是马勒作品最优美绝唱之一。在急促的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上行音列带领下,乐队先带回第三乐章的结尾部份,再利用重复及变奏的方法导入新主题。
nach KLOPSTOCKS HYMNE "DIE AUFERSTEHUNG" Chor und Sopran
Alto solo
Sopran solo
Chor und Alt
Sopran und Alto solo
Chor
|
根据克罗普斯托克所撰写之‘复活’赞美诗改编而成 女高音及合唱部分
女中音独唱
女高音独唱
女中音及合唱部分
女高音及女中音独唱
合唱
|
轶事
-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生前非常喜欢该交响曲。
- 由于在最终乐章出现合唱部分,不少人随即将这交响曲与贝多芬之第九交响曲作比较。此种比较也被最后一段乐章的开首支持,跟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包含来自最早乐章当中涉及音乐之参考资料。
- 奥托·克伦佩勒曾一反过去使用减慢拍子的作风,作破天荒的79分钟录音。伦纳德·伯恩斯坦之第二交响曲录音颇为特别,曾分别作85及93分钟之录音。
- 业馀指挥家吉尔伯特·卡普兰亦曾对该曲作大规模研究,不管该计划是否极具争议,他也曾借此一举成名。
- 卢西亚诺·贝里奥于1968至69年间所作之《交响诗》,第三乐段中的骨干部份便是取自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 在低音谱号下方之降B音曾于男低音合唱部分出现过四次。
参考文献
- ^ Brown, Mark. Beethoven's Eroica voted greatest symphony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国英语).
- ^ 永恒的音乐家(6)——马勒,威纳尔著,李哲洋译,大陆书局出版,台北市,1981。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240. ISBN 0-8108-3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