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结集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1月18日)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初期佛教 |
|
七百结集,也通称为毘舍离结集、毘舍离集结、第二次结集、第二次集结,佛教术语,“结集”或“集结”是指僧伽集会合诵经典。释迦文佛佛灭百年后[1],因毘舍离比丘行十事(大众部记载为“求乞金钱”一事[2]),耶舍长老发起,七百阿罗汉比丘在毗舍离进行结集,进行羯磨表决其为非法,以保持戒律[3]的严格执行[4]。
律藏记载
上座部记载
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以及汉传佛教《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记载由于毘舍离比丘有十事违反戒律[1]:
善见律毘婆沙 | 十诵律 | 四分律 | 五分律 |
---|---|---|---|
1 盐净 | 1 盐净 | 7 得与盐共宿 | 1 盐姜合共宿净 |
2 二指净 | 2 指净 | 1 得二指抄食 | 2 两指抄食食净 3 复坐食净 |
3 聚落间净 | 3 近聚落净 | 2 得村间 | 4 越聚落食净 |
4 住处净 | 5 如是净 | 3 得寺内 | |
5 随意净 | 6 证知净 | 4 得后听可 | 9 求听净 |
6 久住净 | 8 行法净 | 5 得常法 | 8 先所习净 |
7 生和合净 | 4 生和合净 | 6 得和 | 5 酥油蜜石蜜和酪净 |
8 水净 | 7 贫住处净 | 8 得饮阇楼罗酒 | 6 饮阁楼伽酒净 |
9 不益缕尼师坛净 | 9 缕边不益尼师檀净 | 9 得畜不割截坐具 | 7 作坐具随意大小净 |
10 金银净 | 10 金银宝物净 | 10 得受取金银 | 10 受蓄金银钱净 |
耶舍长老至毘舍离当众居士面指出求乞金钱非法[5],为平息由此引发的诤论[6],七百名比丘集会讨论十事是否符合律法。经过东西方比丘各推举四位长老[7]单独于别处行筹表决[8]为“十事非法”,上座部各律藏本身没有记述这次羯磨后合诵经典[9]的情况。
大众部记载
大众部方面《摩诃僧祇律》没有记述第二次结集发生时间,记载第二次结集因求乞钱币财物一事[2]之诤论而起[10]。在第一次结集和第二次结集中结集律藏前都事先明确了结集原则并征得与会众人认同[11],要对诸比丘住处所作制限、国土法[12]、某持戒比丘所行法和某长老比丘所行法这四者依四大教[13][14]进行取舍,并且不得行本俗法,合称五净法[15]:一制限净、二方法净、三戒行净、四长老净、五风俗净。当时七百比丘[16]请优波离尊者的弟子陀娑婆罗尊者[17]结集律藏,他在最后论定了“不得求乞金钱”:“乃至诸长老,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18]求金银及钱。”
不蓄金银学处
不得求乞金钱的理据是“不蓄金银学处”[19],在“未制者莫制”[20]原则下,上座部和大众部都没有把它补入波罗提木叉[21]。上座部诸律藏记载“不捉金银戒”[22][23]和类似的“不取宝物戒”[24]已经涵盖了“不得求乞受蓄金银”等具体财物有关细节。大众部《摩诃僧祇律》记载佛陀允许生病比丘“使净人[25]蓄莫贪著”[26]。
根本分裂
南传佛教《岛史》的记载:被上座放逐者、毘舍离的跋耆族恶比丘集合了一万人进行大型集结窜改佛教教义,称为大结集[27],万人结集导致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发生根本分裂,此后佛教也因教义和戒律分歧而产生不同部派,至佛灭满二百年时就约有十八个部派。
在北传佛教中,根据说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论》记载:说一切有部(自称为上座部诸部根源)与大众部分裂原因是大天比丘提出了在阿罗汉馀习和证道机缘上的五项说法,即所谓“大天五事”,《异部宗轮论》称此根本分裂发生在孔雀帝国阿育王时代[28]。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记载大众部称最早与大众部分裂的是法藏部[29],还有根据《舍利弗问经》记载:大迦叶所结集的律藏就是大众律,在巽伽王朝灭法后佛教复兴时有上座比丘增广戒律而造成了分裂[30]。
一些现代研究者认同佛教根本分裂的时期晚于第二次集结[31]。
参见
注释及引用
- ^ 1.0 1.1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毘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尔时,世尊般涅槃百年,毘舍离之跋耆子诸比丘,于毘舍离城出十事。……尔时,毘舍离之跋耆子诸比丘于布萨日,以水注满铜钵,置于比丘众中,言毘舍离之诸优婆塞来者:“诸友!僧伽需要资具,与僧伽一迦利沙槃、半迦利沙槃、四分迦利沙槃、一摩沙迦!”
《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佛般涅槃后一百一十岁。毘耶离国十事出。……毘耶离诸比丘。又持㤭萨罗国大金钵。出㤭萨罗国。入毘耶离国。次第乞钱。随多少皆著钵中。”
《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七百集法》:“佛泥洹后百岁。毘舍离诸跋耆比丘始起十非法。……彼诸比丘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满钵水。集坐多人众处。持钵著前以为吉祥。要人求施。时诸白衣男女大小经过前者。便指钵水言。此中吉祥。可与衣钵革屣药直。” - ^ 2.0 2.1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佛般泥洹后。长老比丘在毘舍离沙堆僧伽蓝。尔时诸比丘从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长寿世尊在时。得前食后食衣服供养。世尊泥洹后。我等孤儿谁当见与。汝可布施僧财物。如是哀声而乞。时人或与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萨时盛著瓫中。持拘钵量分次第而与。”
- ^
《长阿含经·梵动经》:“云何小缘威仪戒行。凡夫寡闻。直以所见如实称赞。彼赞叹言。沙门瞿昙灭杀.除杀。舍于刀杖。怀惭愧心。慈愍一切。此是小缘威仪戒行。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又叹。沙门瞿昙舍不与取。灭不与取。无有盗心。又叹。沙门瞿昙舍于淫欲。净修梵行。一向护戒。不习淫逸。所行清洁。又叹。沙门瞿昙舍灭妄语。所言至诚。所说真实。不诳世人。沙门瞿昙舍灭两舌。不以此言坏乱于彼。不以彼言坏乱于此。有诤讼者能令和合。已和合者增其欢喜。有所言说不离和合。诚实入心。所言知时。沙门瞿昙舍灭恶口。若有麤言伤损于人。增彼结恨长怨憎者。如此麤言尽皆不为。常以善言悦可人心。众所爱乐。听无厌足。但说此言。沙门瞿昙舍灭绮语。知时之语.实语.利语.法语.律语.止非之语。但说是言。
沙门瞿昙舍离饮酒。不著香华。不观歌舞。不坐高床。非时不食。不执金银。不畜妻息.僮仆.婢使。不畜象.马.猪.羊.鸡.犬及诸鸟兽。不畜象兵.马兵.车兵.步兵。不畜田宅种殖五谷。不以手拳与人相加。不以斗秤欺诳于人。亦不贩卖券要断当。亦不取受抵债横生无端。亦不阴谋面背有异。非时不行。为身养寿。量腹而食。其所至处。衣钵随身。譬如飞鸟。羽翮身俱。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长阿含经·阿摩昼经》:“若居士.居士子及馀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著香华璎珞。……金银七宝不取不用。……”
《中阿含经·梵志品·象迹喻经》:“或居士.居士子。闻已得信。于如来正法.律彼得信已。……彼于后时。舍少财物及多财物。舍少亲族及多亲族。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 舍家.无家.学道。彼出家已。舍亲族相。受比丘要。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彼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断花鬘.璎珞.涂香.脂粉。彼于华鬘.璎珞.涂香.脂粉净除其心。……彼离受生色.像宝。断受生色.像宝。彼于受生色.像宝净除其心。……” - ^ 《中阿含经·梵志品·瞿默目揵连经》:“雨势白曰。阿难。前后所说何不相应。阿难向如是说。无一比丘与世尊共等等。亦无一比丘为世尊在时所立。此比丘我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亦无一比丘与众共和集拜。此比丘世尊般涅槃后。为诸比丘所依。谓令我等今所依者。阿难。汝何因何缘。今说有可尊敬耶。尊者阿难答曰。雨势。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有十法而可尊敬。我等若见比丘有此十法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云何为十。雨势。比丘修习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芥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雨势。我等若见比丘极行增上戒者。则共爱敬.尊重.供养.宗奉。礼事于彼比丘。……”
- ^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时有耶舍迦那子。闻毘舍离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阇子比丘所。见劝檀越布萨时布施众僧金银。僧中唱令。与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著饰好。……彼即言。毘舍离优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时即差使共往。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汝实瞋我语耶。……世尊在王舍城时。……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去饰好。我说是语。汝以此事不信我耶。彼离奢言。我非为不信。我有信乐于汝。汝可住此毘舍离。我当供给衣服饮食医药所须之物。时伽那子比丘。与诸离奢解说。令得欢喜已。与彼使比丘俱。还婆阇子比丘所。遥见伽那子比丘来。即问使比丘言。伽那子比丘。已解喻诸离奢得信耶。答言尔。即言。彼已信乐伽那子。持我等作非沙门释子。……彼毘舍离比丘。语伽那子比丘言。汝先骂众僧。见罪不。答言。我不骂众僧。彼即和合与作举。”
《五分律·七百集法》:“时长老耶舍迦兰陀子。在彼猕猴水边重阁讲堂。语诸比丘言。汝莫作此求施。我亲从佛闻。若有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语诸比丘已。复语诸白衣男女大小。汝等莫作此施。我亲从佛闻。若非法求施。施非法求。二俱得罪。……于是诸比丘便以耶舍前教白衣为骂白衣。与作下意羯磨。羯磨已耶舍言。我亲从佛闻。若僧与作下意羯磨。应差一比丘为伴谢诸白衣。诸比丘便白二羯磨差一比丘伴之。耶舍即将至白衣所。正值五百优婆塞聚在一处。……耶舍更语诸人言。世尊一时在王舍城耆域菴罗园。……而终不得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诸优婆塞言。我等于此语中无不信乐。今毘舍离唯有大德是沙门释子。愿受我等尽寿住此四事供养。耶舍谢诸优婆塞已。与僧使比丘俱还僧坊。……跋耆比丘复以耶舍前教诸比丘为骂僧。犯波逸提。语言。汝当见罪悔过。耶舍答言。我无罪可见。云何悔过。跋耆比丘便聚集。欲与作不见罪羯磨。于是耶舍便以神足飞往波旬国。”
《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是时有长老耶舍陀迦兰提子。毘耶离住。……长老耶舍陀闻是事已。知是事作非法。遣使诣毘耶离诸白衣所。语言。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佛种种因缘为摩尼周罗聚落主说法。……沙门释子。是中佛不听乞金银宝物畜。……毘耶离比丘。……集僧与耶舍陀作下意羯磨。令向毘耶离诸白衣忏悔。……尔时耶舍陀。明日食时著衣持钵。入毘耶离城乞食。食已到毘耶离诸白衣所。忏悔时。事事说法。使诸白衣得信言。佛种种因缘为摩尼周罗说。……如是长老耶舍陀事事说法。诸白衣即得信解。知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毘耶离诸比丘。……集僧与耶舍陀作出羯磨。不得毘耶离住。” - ^
《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毘耶离诸比丘答。……毘耶离比丘。是有法语。阿槃提、达嚫那婆多国诸比丘。不是法语。一切诸佛皆出东方。”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时毘舍离婆阇子比丘。……作是言。长老。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
《巴利律藏·七百犍度》:“毘舍离之跋耆子诸比丘,持其沙门之资具,至具寿离婆多处。……‘请大德长老于僧伽中,如此言:诸佛世尊生于东方国土,波夷那比丘是如法说者,波利比丘是非法说者。’” - ^
《巴利律藏》:“波夷那比丘是具寿一切去、具寿沙兰、具寿不阇宗、具寿婆沙蓝。波利邑比丘是具寿离婆多、具寿三浮陀舍那婆斯、具寿耶舍迦乾陀子、具寿修摩那。”
《十诵律》:“何等阿盘提、达嚫那婆多国四客比丘。一萨婆伽罗婆梨婆罗(一切去)上座。二沙罗。三耶输陀。四级阇苏弥罗。是为四客比丘。何等东方四旧比丘。一上座梨婆多。二长老三菩伽。三修摩那。四萨波摩伽罗摩。……是八人作乌回鸠罗。”《萨婆多毘尼毘婆沙·七灭诤》:“乌回鸠罗者。乌回名二。鸠罗名平等。心无二其平如秤。”
《四分律》:“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彼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彼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
《五分律》:“彼此众应各求四人僧为白二羯磨差为断事主。跋耆比丘先求四人。一名一切去。二名离婆多。三名不阇宗。四名修摩那。波利邑比丘亦求四人。一名三浮陀。二名沙兰。三名长发。四名婆沙蓝。” - ^
《四分律》:“彼诸上座作是念。我等若在众中问此事。恐更生馀诤事。不知谁语是谁语非。我等今宁可差次在别处共平论耶。彼诸长老作是念。我等于何别处而平宜此事。即言。当于婆梨林中。”
《五分律》:“于是离婆多即集僧。欲论比尼而多乱语。便白僧言。今日欲共论毘尼法。而多乱语不得有断。……诸上座被僧差已共作是议。何许地闲静平旷。可共于中论比尼法。即遍观察。唯毘罗耶女所施园好。”
《巴利律藏》:时,诸长老比丘生是念:“我等应于何处灭此诤事耶?”时,诸长老比丘言念:“此婆利迦园可爱而声音少。我等应宜于婆利迦园灭此诤事。”时,诸长老比丘欲灭彼诤事而往婆利迦园。
《十诵律》:“长老三菩伽僧中唱。大德僧听。我等僧中灭是恶事。若有不智比丘言。是事不应如是灭。是事应如是灭。我今当僧中作羯磨。一切僧当忍听灭是事。……沙树林中与上座敷坐具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 ^ 《善见律毘婆沙·跋阇子品第二集法藏》:“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毘舍离跋阇子比丘。毘舍离中十非法起。……诸跋阇子修那伽子名阿须。阿须尔时作王。党跋阇子等。尔时长老耶须拘。是迦乾陀子。于跋阇中彷徉而行。闻已。我不应隐住坏十力法。若为方便灭此恶法。即往至毘舍离。到已。尔时长老耶须拘迦乾陀子。于毘舍离大林鸠咤伽罗沙罗中住。尔时跋阇子比丘说戒时。取水满钵置比丘僧中。尔时毘舍离诸优婆塞来诣。跋阇子比丘作如是言。语诸优婆塞。应与众僧钱。随意与半钱若一钱。使众僧得衣服。一切应说。此是集毘尼义。七百比丘不减不长。是名七百比丘集毘尼义。于集众中二万比丘集。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萨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诤法。大德。我等辈今应出法及毘尼。择取通三藏者至三达智比丘。择取已。于毘舍离婆利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依藏更问。依阿含问。依枝叶问。依诸法聚问。一切法及毘尼藏尽出。此是大众于八月日得集竟。”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时持律耶舍初至次得分。问言。此是何物。答言。次得罽利沙槃医药直。耶舍答言过去。问言何故过去施僧。耶舍答言不净。诸比丘言。汝谤僧言不净。此中应作举羯磨。即便为作举羯磨。”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优波离言。诸长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若不相应应遮。勿见尊重。是义非义愿见告示。皆言。长老优波离但集。如法者随喜。非法者临时当知。尊者优波离即作是念。我今云何结集律藏。五净法。如法如律随喜。不如法律者应遮。……诸比丘答言。相应者用。若不相应者临时应当遮。”
- ^
《摩诃僧祇律》:“佛住王舍城。……瓶沙王法。有作贼者。驱令出国。以是为教。时有一贼七反驱出。犹故来还劫杀村城。尔时有人捉得此贼缚送与王。白王言。此贼七反驱出。犹故来还劫杀村城。愿王苦治。……王言。将去截其小指。尔时有司速将罪人急截其指恐王有悔。时王即自试咬指看痛殊难忍。即便遣信敕语大臣。莫截彼指。臣答王言。已截其指。王甚愁悔即自念言。我今便为法王之末。非法王始。夫为王者忧念民物。何有人王伤截人指。
尔时瓶沙王。疾敕严驾往诣世尊。顶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曾祖先王治罪人法。唯以手拍头。次第诸王及至我身。恶法日滋正化渐薄。谬得为王伤截人体。自惟无道愧惧实深。
佛告大王。治国盗齐几钱罪应至死?盗齐几钱应驱出国?盗齐几钱应用刑罚?尔时瓶沙王白佛言。世尊。以十九钱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罪应至死。尔时世尊为瓶沙王。随顺说法示教利喜。示教利喜已。忧愦即除。礼佛而退。
王去不久。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座而坐告诸比丘。向瓶沙王来至我所。为我作礼于一面坐。而白我言。世尊。我先曾祖治罪人法以手拍头。正化相承乃至我身。我即问言。大王。盗至几钱罪应至死。乃至应罚。王言。十九钱为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以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罪应至死。我为瓶沙王随顺说法。欢喜而去。佛告诸比丘。从今当知十九故钱名一罽利沙槃。分一罽利沙槃为四分。若盗一分若一分直。犯波罗夷。” - ^ 《长阿含经·游行经》:“佛告诸比丘。当与汝等说四大教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诸比丘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何谓为四。若有比丘作如是言。诸贤。我于彼村.彼城.彼国。躬从佛闻。躬受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经.非律.非法。当语彼言。佛不说此。汝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违。贤士。汝莫受持。莫为人说。当捐舍之。若其所言依经.依律.依法者。当语彼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说。所以然者。我依诸经.依律.依法。汝先所言。与法相应。贤士。汝当受持。广为人说。慎勿捐舍。此为第一大教法也。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此为第二大教法也。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众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为第三大教法也。复次。比丘作如是言。我于彼村.彼城.彼国。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仪者。亲从其闻。亲受是法.是律.是教。从其闻者。不应不信。亦不应毁。当于诸经推其虚实。依法.依律究其本末。……是为第四大教法也。”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尔时世尊告阿难陀曰。如是应知教有真伪。始从今日当依经教不依于人。云何依教不依于人。若苾刍来作如是语。具寿。我从如来亲闻是语闻已忆持。说斯经典说此律教。真是佛语。此苾刍闻彼说时。不应劝赞亦勿毁訾。应听其语善持文句。当归住处检阅经文及以律教。若彼所说与经律相违者。应告彼言。具寿。汝所说者非是佛语。是汝恶取不依经律当须舍弃。复次阿难陀。若苾刍来作如是语。具寿。我于某住处见有大众。多是耆宿善明律藏。我于彼处亲闻是语闻已忆持。皆依经律真是佛语。……若彼所说与经律相违者。应告彼言。具寿。汝所说者非是佛语。是汝恶取不依经律当须舍弃。复次阿难陀。若苾刍来作如是语。具寿。我于某住处见有众多苾刍。皆持经持律持母经。我于彼处亲闻是语闻已忆持。皆依经律真是佛语。……复次阿难陀。若苾刍来作如是语。具寿。我于某住处见一苾刍。是尊宿智者。我于彼处亲闻是语闻已忆持。皆依经律真是佛语。……复次阿难陀。若苾刍来作如是语。具寿。我从如来亲闻是语闻已忆持。说斯经典说此律教。……若彼所说与经律不相违者。应告彼言。具寿。汝所说者真是佛语。是汝善取依经律教当可受持。……复次阿难陀。初之四种名大黑说。汝等苾刍应可善思。至极观察深知是恶。此非是经。此非是律。非是佛教。当须舍弃。后之四种名大白说。汝等苾刍应可善思。至极观察深知是善。此实是经。此实是律。真是佛教。当善受持。阿难陀。是谓苾刍依于经教不依于人。如是应学。若异此者非我所说。”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五净法。如法如律随喜。不如法律者应遮。何等五。制限净者。诸比丘住处作制限。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制限净。方法净者。国土法尔。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方法净。戒行净者。我见某持戒比丘行是法。若与四大教相应者用。若不相应者舍。是名戒行净。长老净者。我见长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连行此法。与四大教相应者用。不相应者舍。是名长老净。风俗净者。不得如本俗法。非时食饮酒行淫。如是一切本是俗净。非出家净。是名风俗净。”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时尊者陀娑婆罗在摩偷罗国。耶舍即往诣彼作是言。长老。我被举行随顺法。问言。汝何故被举。答言。如是如是事。彼言。汝无事被举。我共长老法食味食。耶舍闻是语已作是言。诸长老。我等应更集比尼藏。勿令佛法颓毁。问言。欲何处结集。答言。还彼事起处。时摩偷罗国、僧伽舍、羯闹耆、舍卫城、沙祇。尔时中国都有七百僧集。有持一部比尼二部比尼者。又从世尊面受者。又从声闻受者。时有凡夫、学人、无学人、三明、六通得力自在七百僧。集毘舍离沙堆僧伽蓝。严饰床褥。尔时大迦叶、达头路、优波达头路尊者、阿难皆已般泥洹。尔时尊者耶输陀僧上座。”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佛有无量智慧。为饶益诸众生故授优波离。优波离授陀娑婆罗。”《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诸比丘言。尊者陀娑婆罗应结集。陀娑婆罗言。长老。更有馀长老比丘应结集。诸比丘言。虽有诸上座。但世尊记长老和上成就十四法。持律第一。汝从面受。应当结集。”
- ^ 《摩诃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不得畜金银,我无有方便得畜金银。”
- ^
《杂阿含经·九一一经》:“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诣佛所。……佛告聚落主。……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若自为己受畜金银宝物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佛告聚落主。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摩尼珠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尔时。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难。若诸比丘依止迦兰陀竹园住者。悉呼令集于食堂。……世尊往诣食堂。大众前坐。坐已。告诸比丘。今日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谅我所。作如是言。先日国王集诸大臣。作如是论议。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清净不。其中有言清净者。有言不清净者。今问世尊。言清净者。为从佛闻。为自妄说。如上广说。彼摩尼珠髻聚落主闻我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诸比丘。国王.大臣共集论议。彼摩尼珠髻聚落主于大众前师子吼说。沙门释种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
《相应部·六处篇·第八聚落主相应·S.42.10.顶髻》:“尔时,世尊住王舍城外之竹林迦兰陀园。……摩利就罗伽聚落主,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聚落主!于此沙门释子等,于金银为非净,彼等不受此,彼等不取此。沙门释子等,弃摩尼、黄金,以离金银。聚落主!以金银为净者,则于五种欲亦净。聚落主!以五种欲为净者,此应视为非沙门法[之人],非释子法[之人]。然则,聚落主!余作如是言:草是依草之所要者而求,薪是依薪之所要者而求,车是依车之所要者而求,人是依人之所要者而求。聚落主!无论依如何之事由,余不言求受金银。”
《摩诃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广说如上。尔时周罗聚落主。到世尊所。……佛言。沙门释子不应畜金银。若有人言应畜金银。是诽谤我非实非法非随顺。于现法中是为逆论。何以故。若得畜金银者。亦应得畜五欲。何等五。一者眼分别色爱染著。乃至身受触爱染著。当知是非沙门释种法。……佛告诸比丘。汝等当如是学。不得畜金银。我无有方便得畜金银。”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毘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世尊在王舍城时。……珠髻长者。后于异时。往世尊所。……佛言。……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舍珠宝不著饰好。其有受取金银者。则受五欲若受五欲。则非沙门释子法。长者。汝若见沙门释子捉持金银。决定应知非沙门法。我作是说。听为竹[竺-二+韦]草木故求乞金银。终不应自受取金银。是故离奢。以此因缘。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弃舍珠宝不著饰好离奢。”
《五分律·七百集法》:“耶舍更语诸人言。世尊一时在王舍城耆域菴罗园。……有一大臣名珠髻。……往白世尊。……佛言。……我常说此沙门释子不应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若人以五欲为净。是人则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若人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是人则以五欲为净。若人依我出家受具足戒。而以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为净者。当知是人必定不信我之法律。我虽常说须车求车。须人求人。随所须物皆听求之。而终不得受畜金银珠宝及用贩卖。
《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长老耶舍陀闻是事已。知是事作非法。遣使诣毘耶离诸白衣所。语言。沙门释子不应乞金银宝物畜。佛种种因缘为摩尼周罗聚落主说法。从今日比丘。须薪乞薪。须草乞草。须乘借乘。须作人借作人。沙门释子。是中佛不听乞金银宝物畜。”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有比丘言。诸长老。世尊先语阿难。欲为诸比丘舍细微戒。为舍何等。有比丘言。世尊若舍细微戒者。正当舍威仪。有言。不正舍威仪亦当舍众学。有言。亦舍四波罗提提舍尼。有言。亦应舍九十二波夜提。有言。亦应舍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有言。亦应舍二不定法。时六群比丘言诸长老。若世尊在者一切尽舍。大迦叶威德严峻犹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声。即时一切咸皆默然。大迦叶言。诸长老。若已制复开者。当致外人言。瞿昙在世仪法炽盛。今日泥洹法用颓毁。诸长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
- ^
四分比丘戒本 若比丘。自手捉钱、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种种卖买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宝中宝庄饰具,若自捉,若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 四分僧戒本 若比丘。自手取金银若钱。若教人取。若口可受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种种卖买金银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宝及宝庄饰具。若自捉。教人捉。除僧伽蓝中及寄宿处。波逸提。 巴利律藏·Pātimokkha Yo pana bhikkhu jātarūparajataṃ uggahṇeyya vā uggahṇāpeyya vā upanikkhittaṃ vā sādiyeyya, nissaggiyaṃ pācittiyaṃ. Yo pana bhikkhu nānappakārakaṃ rūpiyasaṃvohāraṃ samāpajjeyya, nissaggiyaṃ pācittiyaṃ. Yo pana bhikkhu ratanaṃ vā ratanasammataṃ vā aññatra ajjhārāmā vā ajjāvasathā vā uggaṇheyya vā uggaṇhepeyya vā, pācittiyaṃ. 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 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染著者。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种种贩卖生色似色。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僧住处内宝若名宝。若自取。若使人取。除内取为主来求者与。波夜提。 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 若比丘。自手取金银。若使人取。若教他取。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以金银买种种物。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若宝若名宝。若自取。若语取是物。波夜提。 弥沙塞五分戒本 若比丘。自捉金银及钱。若使人捉。若发心受。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以金银及钱种种卖买。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宝若宝等物。若自取。若教人取。除僧坊内及宿处。波逸提。 五分戒本 若比丘。自手取金。若使人取。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种种用金。尼萨耆波夜提。 若比丘。若宝若似宝。若自取教人取。波夜提。 解脱戒经 若比丘。自手取宝。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种种贸易宝物。尼萨耆波逸提。 若比丘。若宝若似宝。若自取。若教人取。波逸提。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 若复苾刍。自手捉金银钱等。若教他捉。泥萨祇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种种出纳求利者。泥萨祇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宝及宝类。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内及白衣舍。波逸底迦。 - ^
《四分律·三十舍堕法》:“尔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跋难陀释子晨朝著衣持钵诣大臣家就座而坐。时大臣妇语言。……今有此钱正尔市肉。大德可小留待。跋难陀问言。彼为我故与钱耶。答言尔。若为我故可与我钱不须肉。时即置钱于地与。时跋难陀得此钱已。持寄市肆上而去。诸居士见皆共嫌之。沙门释子贩卖钱财。持钱来置肆上而去。……时珠髻大臣。……即往诣世尊所。……佛告大臣。……沙门释子不得捉持金银若钱。沙门释子舍离珍宝珠璎。不著饰好。汝今当知。若应捉金银若钱。不离珠璎珍宝。亦应受五欲。若受五欲。非沙门释子法。大臣。汝今当知。若见沙门释子以我为师。而捉金银若钱珍宝。则决定知非沙门释子法。我有如是言。比丘若为作屋故。求材木竹草树皮得受。不应自为身受。……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自手捉钱若金银。若教人捉。若置地受者。尼萨耆波逸提。……尔时世尊。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跋难陀往市肆上以钱易钱持去。诸居士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以钱易钱善能卖买。……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自今已去与比丘结戒。集十句义乃至正法久住。欲说戒者当如是说。若比丘种种卖买宝物者。尼萨耆波逸提。”
《四分律·七百集法毘尼》:“时耶舍伽那子。……往离婆多所。……彼即问离婆多言。……大德长老。得受取金银不。答言。不应尔。问言在何处制。答言。在王舍城因跋难陀释子制。” - ^ 《五分律·舍堕法》:“佛在王舍城。尔时难陀跋难陀。用金银金银钱杂钱买物亦卖物取之。时有群劫到王舍城伺觅富室。见二比丘大以金银及钱买物又卖物取之。……便于后日。至阿练若处捉诸比丘。拷责金银及诸钱物。诸比丘言。我等已离金银及钱。不复受畜此不净物。劫言。汝等妄语。我亲见比丘用以卖买。拷之垂死尽夺衣钵而去。……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以金银及钱种种卖买。尼萨耆波逸提。……佛在王舍城。尔时难陀跋难陀。手自捉金银及钱。教人捉。人施亦受。诸居士见讥呵。……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为诸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捉金银及钱。若使人捉。若发心受。尼萨耆波逸提。”
《五分律·七百集法》:“于是离婆多问一切去上座言。……受畜金银及钱净不。答言不净。又问在何处制。答言在王舍城。又问因谁制。答言因难陀跋难陀。又问犯何事。答言犯受畜金银及钱。尼萨耆波逸提。” - ^
《十诵律·三十尼萨耆法》:“佛在王舍城。尔时六群比丘自手取宝。诸居士呵责言。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德。云何自手取宝。如王如大臣。……佛以是事集比丘僧。……以十利故与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自手取宝。若使他取。尼萨耆波夜提。宝者。名为金银。”《十诵律·九十波逸提》:“佛在维耶离。……尔时跋难陀释子。早起著衣持钵欲入城乞食。诸童子遥见共相谓言。此跋难陀释子憙作恶罪。若见罪闻罪疑罪。无惭愧无厌足。我等今当试看。即以宝物价直一千。放著道中舍远遥看。时跋难陀释子到是宝物所。四顾无人取著腋下。诸童子见即往围绕捉言。汝比丘法。他物不与便偷取耶。答言不偷。何故取耶。答言。我谓粪扫物故取。……佛以是事集比丘僧。语诸比丘。如是罪恶及过是罪。皆由取金银宝物故。种种因缘诃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若宝若似宝自取教取。波逸提。宝者。钱、金、银、砗磲、玛瑙、琉璃、真珠。似宝者。铜、铁、白镴、铅、锡、伪珠。”
《十诵律·七百比丘集灭恶法品》:“长老三菩伽起合手。向上座萨婆伽罗波梨婆罗。如是言。……大德上座。金银宝物净实净不。答不净。不净得何罪。答得波逸提。佛何处结戒。答毘耶离为跋难陀结戒。不得取金银宝物。”
《鼻奈耶·二不定及三十舍堕法》:“佛世尊游鞞舍离猕猴江石台所。时跋难陀释子平旦著衣持钵。入鞞舍离分卫。时鞞舍离城内有诸童子。住街巷头。遥见跋难陀释子来。还相谓言。此跋难陀是凶横恶比丘。我等取金银试著道头。若取者我等当捉牵向耆老。时跋难陀释子寻到其所。便取此金银。诸童子来前牵捉。汝为比丘。何以不与取金银。跋难陀答。我亦不盗。此落堕地。我取之。……世尊告曰。若比丘若手捉金银。教他捉者。舍堕。……世尊告曰。若比丘坐肆贩卖金银求利。与世人不别者。舍堕。”《鼻奈耶·波逸提法》:“世尊告曰。若比丘手捉金宝璎珞。若教人取者。堕。” - ^
《四分比丘戒本》:“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1)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比丘执事人,常为诸比丘执事。’(2)时彼使往至执事人所,与衣价已,还至比丘所作如是言:‘大德!所示某甲执事人,我已与衣价,大德!知时,往彼当得衣。’(3)须衣比丘,当往执事人所,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应语言:‘我须衣。’若二反、三反,为作忆念,若得衣者善;若不得衣,应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令彼忆念。若四反、五反、六反,在前默然住,得衣者善;……(4)若不得衣,从所得衣价处,若自往、若遣使往,语言:‘汝先遣使持衣价与某甲比丘,是比丘竟不得衣,汝还取,莫使失,此是时。’”
《十诵律·比丘诵》:“塔物无尽者。毘耶离诸估客。用塔物翻转得利供养塔。是人求利故欲到远处。持此物与比丘言。长老。是塔物。汝当出息令得利供养塔。……佛言。听僧坊净人。若优婆塞。出息塔物得供养塔。是名塔物。” - ^
《摩诃僧祇律·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法》:“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难陀优波难陀住处。时难陀优波难陀。数钱手上著土。往诣世尊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问。手上何以著土。答言世尊。我数钱故手上有土。佛语难陀。汝等云何手自捉生色似色。从今日不听手自持生色似色。复次佛住毘舍离大林重阁精舍。广说如上。时优陀夷。时到著入聚落衣持钵。至一泥师家。其家始作节会讫。其妇出迎作礼。……白言。好食已尽。今与尊者钱。可于店上易好食。答言。世尊制戒。不听我自手捉钱。汝可以钱系我衣角。……佛言。此是恶事。从今日后衣系亦不听。复次佛住迦维罗卫城。广说如上。世尊以五事利益故。五日一行诸比丘房。见一比丘痿黄羸瘦。佛知而故问。比丘忍苦不安隐住不。答言。世尊。我不安隐疾病苦恼。佛语比丘。汝不能索随病食随病药耶。答言。我闻世尊制戒。不得自手捉生色似色。复无人与我。是故受苦恼。佛言。从今日后。听病人得使净人畜莫贪著。佛告诸比丘。依止迦维罗卫城比丘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与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自手捉生色似色。若使人捉举贪著者。尼萨耆波夜提。……生色者是金也。似色者是银。生色似色者。钱等市用物。捉者。若自捉。若语人捉。举者。若自举。若教人举。贪著者。作是念。我当用此物得五欲。谓色声香味触等。是名贪著。不贪著者。如清净持戒比丘。自担粮食𪎊糒米面等。时作是念。我无有方便欲食此食。但于此不净物中生清净物想。我当受用。尼萨耆波夜提。”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七百集法藏》:“乃至诸长老。是中须钵者求钵。须衣者求衣。须药者求药。无有方便得求金银及钱。如是诸长老应当随顺学。” - ^ 《岛王统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由上座等所放逐恶比丘跋耆子等,得其他之支持,向众多之人说非法。(三〇)集合一万人进行结集法。所以此法之结集,称为大合诵。(三一)
此大合诵之比丘等是决定违背〔正法〕之教〔法〕,破坏根本之辑录而作其他之辑录。(三二)
彼等于某处所辑录之经移至其他之处,于五部破坏法、义。(三三)比丘等于异门说、无异门说、了义、不了义亦皆不分辨,(三四)彼等从佛陀密意所说,放置于馀处,彼等诸比丘,于文中失去众多之〔真〕义。(三五)彼等弃一部甚深之经、律而作类似奇异之经、律。(三六)〔律〕内容之摘要,唯波利婆罗、阿毘达磨之论、波致参毗陀、尼泥沙、阇多迦之一部,除此而外,彼等造作不同者。(三七)彼等舍弃〔关于〕名词、性、措辞、文体修饰之原则,以改作其〔全部〕。(三八) - ^ 《异部宗轮论》:如是传闻。佛薄伽梵般涅槃后。百有馀年去圣时淹。如日久没。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四众者何。一龙象众。二边鄙众。三多闻众。四大德众。其五事者。如彼颂言。‘馀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 ^ 法显《摩诃僧祇律私记》:“中天竺昔时。暂有恶王御世。诸沙门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离。恶王既死更有善王。还请诸沙门还国供养。时巴连弗邑有五百僧。欲断事而无律师。又无律文无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写得律本于今传赏。……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次尊者末田地……。次尊者舍那婆斯……。次尊者优波崛多……。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次弥沙塞别为一部。次迦叶维复为一部。次萨婆多。……自上诸部义宗各异。……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
- ^ 《舍利弗问经》:“有孔雀输柯王。世弘经律。其孙名曰弗沙蜜多罗。……毁塔灭法。残害息心四众。……其后有王。性甚良善。……国土男女复共出家。如是比丘比丘尼还复滋繁。……时有比丘名曰总闻。谘诸罗汉及与国王。分我经律多立台馆。为求学来难。时有一长老比丘。好于名闻亟立诤论。抄治我律开张增广。迦叶所结名曰大众律。外采综所遗诳诸始学。别为群党互言是非。时有比丘。求王判决。王集二部行黑白筹。宣令众曰。若乐旧律可取黑筹。若乐新律可取白筹。时取黑者乃有万数。时取白者只有百数。王以皆为佛说。好乐不同不得共处。学旧者多从以为名为摩诃僧祇也。学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名。为他俾罗也。他俾罗部。……摩诃僧祇其味纯正。其馀部中如被添甘露。诸天饮之。但饮甘露弃于水去。人间饮之水露俱进。或时消疾或时结病。其读诵者亦复如是。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
- ^ 印顺《华雨集·论毘舍离七百结集》;“七百结集的论定“十事非法”,为现存各部律的一致传说,可见当时的佛教 ,虽有学团分化的情形,还没有发展到宗派对立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