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 (隋朝)
儒家 |
---|
儒家文化圈 |
王通(584年—617年),字仲淹,谥号文中子,外号王孔子,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人[1],隋朝大儒。著作等身,三十三岁离世。
生平
王通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2],十八岁时秀才及第[3]。仁寿三年(603年)西游长安,见薛道衡[4],见隋文帝,献上《太平十二策》,未受重用,遂吟《东征之歌》而归。后来由于同乡薛道衡的推荐,授以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郎,不久“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于家乡北山白牛溪授徒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隋室四度征召,始终不仕[5]。
大业十三年病逝于龙门县万春乡甘泽里第,弟子取《周易·坤卦·象辞》“黄裳元吉,文在中也”之义,私谥为“文中子”。
著作
著有《续六经》(又名《王氏六经》),已佚,《文中子中说》,简称《中说》,流传至今。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为了考订王通的生平,曾撰有长篇之《文中子补传》。
家庭
六世祖
五世祖
- 王焕,江州刺史
四世祖
- 王虬,北魏并州刺史、晋阳穆公
曾祖父
- 王彦,同州刺史
祖父
- 王某,济州刺史、安康献公
父亲
- 王隆,铜川县县令
兄弟
- 王绩,唐朝太乐丞
子女
孙子
影响
董恒、姚义、杜淹、李靖、程元、窦威、薛收、贾琼、房玄龄、魏徵、温大雅、陈叔达等人都是王通的弟子[8]。
王通的学说,也对后来宋代的理学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引用
- ^ 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夫子讳通,字仲淹,姓王氏,太原人。初,高祖晋阳穆公自齐归魏,始家龙门。若乃门风祖业之旧,鸿儒积德之胄,事贲家牒,名昭国史。
- ^ 《文中子世家》:“开皇四年,文中子始生。”
- ^ 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十八举本州秀才,射策高第。”
- ^ 《中说·天地篇》载“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
- ^ 《文中子世家》:“仁寿三年……文帝闻而伤之,再征之,不至。……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大业十年,尚书召署蜀郡司户,不就。十一年,以著作佐郎、国子博士征,并不至。”
- ^ 《中说·附录》: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其先汉征君霸,洁身不仕。十八代祖殷,云中太守,家于祁,以《春秋》《周易》训乡里,为子孙资。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义统》,公府辟不就。九代祖寓,遭愍、怀之难,遂东迁焉。寓生罕,罕生秀,皆以文学显。秀生二子,长曰玄谟,次曰玄则;玄谟以将略升,玄则以儒术进。玄则字彦法,即文中子六代祖也,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常叹曰:“先君所贵者礼乐,不学者军旅,兄何为哉?”遂究道德,考经籍,谓功业不可以小成也,故卒为洪儒;卿相不可以苟处也,故终为博士,曰先师之职也,不可坠,故江左号王先生,受其道曰王先生业。于是大称儒门,世济厥美。先生生江州府君焕,焕生虬。虬始北事魏,太和中为并州刺史,家河汾,曰晋阳穆公。穆公生同州刺史彦,曰同州府君。彦生济州刺史,一曰安康献公。安康献公生铜川府君,讳隆,字伯高,文中子之父也,传先生之业,教授门人千余。
- ^ 《杨炯集》卷三《王勃集序》:“君讳勃,……祖父通,……父福畤。”
- ^ 《中说·附录》:门人自远而至。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如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来源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 刘璞宁:〈王通的政治道统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王通的价值———为《山西万荣县通化村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