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汉四郡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四郡

汉四郡(韩语:한사군),又称汉郡县(韩语:한군현),位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是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前108年)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其旧地设立的四个的总称,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其中,玄菟郡设于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前108年。到前82年,真番、临屯二郡与玄菟郡的东部地区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迁至高句骊县。之后的东汉曹魏西晋皆保留了乐浪郡与玄菟郡。汉献帝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乐浪郡南部都尉为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313年,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余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二郡遂为高句丽所据。

历史

在四郡设立之前,汉武帝元朔年间曾于朝鲜半岛东部的秽貃地区设立苍海郡,由于记载简略,其建制情况尚未得到确切考定。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108年,汉设置乐浪郡(约在今平安道,治所朝鲜县城是故卫氏朝鲜都城王险城,位于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菟郡(约在今咸镜道)、真番郡(约在今黄海道、京畿道)、临屯郡(约在今江原道)。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

公元前82年,汉朝将临屯、真番二郡并入乐浪、玄菟二郡。乐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鲜平壤;玄菟郡治所则初在夫租(今朝鲜咸兴),直到公元2年才向西迁到吉林的东部,东汉以后因受貊所反抗而迁往辽东高句骊县(今辽宁新宾)。

公元37年,高句丽大武神王鸭绿江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一度占据[1]。七年后(42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49年2月,慕本王派遣将军袭击东汉右北平渔阳上谷辽西等四个郡。辽东太守祭肜以恩义及信义向慕本王对质,并透过和亲使两国的关系得以回复。

东汉末年,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析乐浪郡南部都尉为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晋书》卷一四《地理志》记载:“咸宁二年(276)十月,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乐浪郡,汉置,统县六,户三千七百”,“带方郡,公孙度置,统县七,户四千九百。”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高句丽开始南下压迫乐浪郡。高句丽美川王十二年(311年)夺取西安平县(位于今鸭绿江口北岸),切断了乐浪、带方二郡与辽东的联系。313年,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因不堪长期孤军与高句丽、百济作战而率千馀家迁到辽西投靠慕容廆。慕容廆后为其在辽西侨置乐浪郡(《资治通鉴》卷八八,建兴元年条)。《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则记载,高句丽“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管辖朝鲜半岛的汉四郡灭亡。[2]

4世纪时,乐浪故地成为高句丽与百济争夺的场所。高句丽故国原王四十一年,“百济王率兵三万来攻”;小兽林王七年“百济将兵三万来侵”;广开土王四年“与百济战于𬇙水之上”[2]。342年冬,前燕慕容皝毁高句丽丸都城,不过并不能恢复中国以前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控制,只好接受高句丽的臣服[2]。《资治通鉴》卷97载,故国原王在前燕伐高句丽的次年“遣其弟称臣入朝于燕,贡珍异以千数”。迫于前燕压力,高句丽迁都到平壤,即原乐浪郡郡治[2]。而平壤西南的黄海道有大量用东晋年号的文物出土,可见当地也还有奉东晋正朔的势力,如被东晋封为昌黎、玄菟、带方太守的佟寿等。

遗址

东汉乐浪彩箧漆画
乐浪郡金带扣,平壤石岩里9号墓出土,现为韩国国宝第89号
乐浪郡绿釉博山炉,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带方郡治遗址张抚夷墓(黄海北道凤山郡胎封里)出土的“使君带方太守张抚夷砖”

在汉四郡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汉朝的官印和各种质地不同、形状各异的器皿。最具代表性的是地处今朝鲜平壤市乐浪区土城南面,总数达2000余座的乐浪墓葬群。这些外形多为方台形封土的坟丘墓,是中国周、汉时期墓葬的普遍形状。其墓葬结构主要有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其具体造法、式样,乃至细微到砖上花纹,都与中原汉墓没有差异。[3]

乐浪郡治址位于平壤南郊大同江南岸土城里的台地上,平面不规则,东西约长700米,南北约长600米。1935和1937年在城址东部发现柱础石、甬路、井和下水道等建筑遗迹。城址内出土了丰富的瓦当、封泥、陶器和铜铁器等。瓦当上除常见的云纹以外,还发现有“乐浪礼官”、“乐浪富贵”等铭文。除“乐浪太守章”和“乐浪大尹章”之外,朝鲜等23县的令、长、丞、尉的官印都有发现。所属蝉县治址位于平安南道龙冈郡城岘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约1500米,南北约1300米。城东北遗有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的蝉神祠碑,碑铭内容为蝉长向山川之神平山君祈求百姓安宁五谷丰登,是朝鲜半岛最早的石刻。

带方郡治址位于黄海北道凤山郡石城里,城略呈长方形,东西556米,南北730米。城址内出土有东汉到西晋的纪年砖,如光和五年(182年)、泰始七年(271年)、泰始十一年等。城址北面胎封里第一号墓发现的墓砖上有“使君带方太守张抚夷日语張撫夷砖”的铭文。所属昭明县治址位于黄海南道信川郡土城里,呈长方形,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米。城址附近的墓砖上有“太康四年三月昭明王长造”的铭文。长岑县治址位于信川郡凤凰里,发掘出土“守长岑县王君,君讳乡,年七十三,字德彦,东莱黄人也。正始九年三月廿日,壁师王德造”的铭文。

上述郡县治址附近的墓葬一般称为乐浪墓葬,以乐浪郡治址南面的墓群最为有名,这里墓葬总数在2,000座以上,多有方台形坟丘。经过正式发掘的有50余座。墓葬的结构主要为木椁墓和砖室墓两种,分别代表不同时期。木椁墓是带墓道的土坑竖穴,用木材构成椁室,有单室和双室之分,一般容纳两棺,也有一棺或多棺者,随葬品排列在棺椁之间。椁室的周围有的还积石积炭或用砖包围,椁室上面用土逐层夯实。比较典型的是王光墓和彩箧墓,前者单室双棺,出土的木印上刻有“乐浪太守椽王光之印”。后者双室三棺,因出土有以孝子传为题材的人物彩画漆箧而得名,墓内的一枚木简上书有“缣三匹,故吏朝鲜丞田肱谨遣吏再拜祭”。各墓出土的带铭文漆器达57件,纪年上自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下到东汉永元十四年(102年),所出铜镜的形制、纹饰也属于这个时期。另外,漆器的铭文中还有广汉郡或蜀郡等出产地点的字样。砖室墓为穹窿顶,有单室和双室之分,后者前室两侧往往附有耳室。墓室内一般容纳两棺。墓砖铭文的纪年较早的有魏嘉平二年(250年)、景元元年(260年),稍晚有西晋的泰始、咸宁、太康、元康、建始、泰安、建兴等年号,甚至还有东晋的永和九年(353年)和元兴三年(404年)等纪年,这说明乐浪郡和带方郡于建兴元年(313年)被高句丽攻陷之后,砖室墓的使用还继续了一个时期。此外,还发现有石椁墓,较有代表性的南井里119号墓建有前后二室,用石块砌成方锥形的券顶,同后来的高句丽墓葬相当接近。由于遭到盗掘,遗物所存不多,仅有五铢、大泉五十等汉钱以及漆器、陶器的碎片。[4]

人口

汉代户口记录[5]
时代 纪元 户数 人口 史料
乐浪郡(现在的平安道、黄海道、京畿道)
元始2年 2年 62812 406748 汉书地理志
永和5年 140年 61492 257050 后汉书郡国志
太康初年 280年 8600 - 晋书地理志
玄菟郡(现在的咸镜道)
元始2年 2年 45006 221845 汉书地理志
永和5年 140年 1594 43163 后汉书郡国志
太康初年 280年 3200 - 晋书地理志
合计
元始2年 2年 107818 628593 汉书地理志
永和5年 140年 63086 300213 后汉书郡国志
太康初年 280年 11800 - 晋书地理志

参考文献

  1. ^ 三国史记》卷14:“二十年 王袭乐浪 灭之”
  2. ^ 2.0 2.1 2.2 2.3 杨军; 王秋彬. 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ISBN 978780230115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8 [2020-08-12]. ISBN 978-7-80230-11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3. ^ 『楽浪漆器:東アジアの文化をつなぐ漢の漆工品』美学出版. [2021-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4. ^ 朝鮮半島で出土した漆製品について文化財科学の点でまとめられており、楽浪漢墓から出土した資料も含まれている (特集:韓半島で出土した漆製品の漆塗膜に対する分析). [2021-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8). 
  5. ^ 金哲. 1965. 韩国の人口と経済. 岩波书店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