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 | |||||||
---|---|---|---|---|---|---|---|
| |||||||
参战方 | |||||||
前秦 | 东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苻坚(前秦皇帝) 苻融 †(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阳平公) 姚苌(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 |
谢安(中书监、录尚书事、侍中、征讨大都督、假节、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昌县公) 谢石(尚书仆射、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兴平县伯) 谢玄(前锋都督、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东兴县侯) | ||||||
兵力 | |||||||
870,000人 实际820,000人,泉州侯京兆尹慕容垂的50,000骑兵未参加而在郧城牵制桓家军。 | 80,0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损失700,000人(200,000骑兵和十名大将梁成以及弋阳太守王咏苻融的被杀,500,000后方兵卒被歼灭或者逃散),120,000人退回北方。[来源请求] | 5,000人 |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七万馀军力大胜号称八十馀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战争起源
前秦寿光三年(357年)六月,秦主苻生欲除东海王苻坚,苻坚先下手为强,诛杀苻生,自立为大秦天王(不称皇帝)[1]。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前秦国力大增,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中)、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拓跋氏之代国,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王猛在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王猛死后七年,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前秦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一心希望尽早统一南北的苻坚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兵力比较
- 前秦:
羽林军三万人[2],发良家子弟富有武艺者组成。[3]这是一支长安等地富人的质子军,只能置苻坚中军以备侍从仪卫,没有战斗力量。[4]
前锋军二十五万人左右,由苻融率领,渡淮攻陷寿阳。前锋所部诸军,有的远出作战,如慕容垂、慕容𬀩率部数万,驰赴郧城。所以在寿阳之兵,确数难以估计,或有十馀万众,其中氐人当不甚多。前锋与主力悬隔,没有可靠的后续力量,只能单独作战。事实上,真正在淝水之战中,与东晋北府兵交锋的,仅仅只有这20~25万人左右。
根据战前战后前秦军队的表现来看,此部很大数量的兵卒很可能都是临时迫发之卒,即前文所述“人十丁遣一兵”所招募的军队。淝水之战后苻坚北逃的过程中,驻扎项城的大军没有任何军事行动。据此可以推断,苻坚率领的大部分戎卒,在项城并未完成集结,大部分尚在行军途中。[5]
第三路为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幽冀兵团,主将不详。这部分军队开赴彭城。但所有史料都未记述幽冀兵在淝水之战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幽州、冀州为前燕故地,是十六国时期北方重要的兵源所在地。按常理幽冀兵应该是一支很强的武装力量,早年灭代之役中,幽冀兵曾充当主力。淝水之战前夕,谢玄等人率领八万北府兵由淮南及广陵、京口一带,自东向西开赴淝水前线,丝毫无视来自彭城方向的威胁,似乎有些不合常理。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幽冀兵与项城大军相似,军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集结。很可能是三年前的一次叛乱导致了这种情形出现,即公元380年,行唐公苻洛和北海公苻重拥兵十余万在中山发动叛乱。叛乱被平定后,前秦在幽冀二州的军力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从而使前秦在彭城方向无法对东晋的淮南地区形成压力。
第四路为龙骧将军姚苌率领的梁州和益州的水陆军,自长江上游和沔水而下。苻坚将自己早年曾经担任过的龙骧将军赐给姚苌,除了表明他对姚苌本人的器重以外,也说明他对姚苌这一路极为重视。如果姚苌能打通荆州一线,攻破桓冲集团,那对整个战局的意义无法估量。但此部军队在巴东遇到东晋守将毛虎生的顽强阻击,在夏口遇到桓冲荆州集团的主力而止步不前。
第五路为来自陇右的凉州兵团,应属大将梁熙统辖,因路途遥远,淝水之战前,此路只到达咸阳,未能及时抵达战场。
- 东晋:
经过
373年秦取梁、益二州,以杨安镇成都,毛当镇汉中,姚苌镇垫江,王统镇仇池,东晋军退据巴东。[7]
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8]
战前准备
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原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
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
当时不在秦统辖之内的,只有偏安东南的东晋。苻坚自恃兵力强大,决心灭东晋,统一全国。公元383年,苻坚发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这时东晋当政的是谢安。谢安颇识大体,使统治阶级关系协和,时人把他比之王导而又“文雅过之”(《晋书·谢安传》)。与之合作者为桓冲:桓冲为中军将军,都督扬、豫、江三州诸军事,扬、豫二州刺史,镇姑孰。桓冲能顾全大局,虽与谢氏有冲突,但能“尽忠王室”,“忠言嘉谋,每尽力心”(《晋书·桓冲传》)、“自以德望不逮谢安,故委以内相,而四方镇捍以为己任”(《晋书·桓冲传》)。谢安、桓冲一在朝廷,一在上游。当时桓、谢两家手里都掌有兵权,两家合作共处,晋廷自南渡以来,难得政治安定。
淝水之战的前夕,东晋以北府兵为主力。北府兵是一支精干强大的军队。北府,指的是京口(今江苏镇江);北方兖州、徐州南来的流民,多集中居住京口、常州一带,东晋朝廷设置了南兖州、南徐州来安置这些侨民。这些来自北方的侨民“人多劲悍”,招募他们为兵,能组成一支劲旅。晋孝武帝太元初,谢玄任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就“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等以骁猛应选。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敌人畏之”(《晋书·刘牢之传》)。
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侨民,最初不需负担租赋徭役。后来为了整顿户口,使侨民也负担赋役,曾多次实行土断。淝水战前,桓温主政时实行的一次土断,历史上称作庚戌制(因实施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之日),比较彻底,得到“财阜国丰”的效果。后来刘裕实行土断时的上表中称:“大司马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宋书·武帝纪中》)可见,从财政上看,淝水之战前也是东晋财力较为充足的时期。
淝水战前,苻坚曾与他的王公大臣们讨论伐晋问题。他首先吐露自己想法,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通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𫗦。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略计兵仗精卒,可有九十七万。吾将躬先启行,薄伐南裔,于诸卿意何如?”(《晋书·苻坚载记下》)参与朝议的王公大臣,大多反对伐晋:这时王猛已死,苻坚的同母弟征南大将军苻融,太子苻宏,中心公苻诜,乃至苻坚尊敬的大和尚道安,都反对伐晋。
朝会散后,苻坚独留苻融商议。《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坚曰:‘自古大事,定策者一两人而已。群议纷坛,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融曰:‘岁镇在斗牛,吴越之福,不可以伐,一也。晋主休明,朝臣用命,不可以伐,二也。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三也。诸言不可者,策之上也,愿陛下纳之。’坚作色曰:‘汝复如此,天下之事吾当谁与言之!今有众百万,资仗如山。吾虽未称令主,亦不为暗劣。以累捷之威,击垂亡之寇,何不克之有乎?吾终不以贼遗子孙,为宗庙社稷之忧也’。融泣曰:‘吴之不可伐,昭然。虚劳大举,必无功而反。臣之所优, 作此而已。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诸畿甸,旧人族类,斥徙遐方。今倾国而去,如有风尘之变者,其如宗庙何?监国以弱卒数万留守京师,鲜卑羌羯攒聚如林,此皆国之贼也,我之仇也。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万全。臣智识愚浅,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奇士,陛下每拟之孔明,其临终之言,不可忘也’。”苻融所说王猛临终之言,是:“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王猛、苻融所说晋不可伐的理由有二:一是兵将疲倦,不愿再打仗;二是鲜卑羌羯是心腹之患。此二点正是前秦于淝水之战的败因。
苻坚灭燕以后,没有杀害燕主慕容𬀩和燕国王公大臣,仍让他们作官,保持著一定的政治地位。他回答苻融说:“今四海事旷,兆庶未宁,黎元应抚,夷狄应和,方将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汝其息之,勿怀耿介”(《晋书·苻坚载记》)。然而苻坚没有想到,被征服的各族的贵族并不满足于现有地位,这点为他后来的败北埋下了伏笔。
晋孝武帝太和八年(383)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其对下游的压力。[9]
七月,苻坚下诏、大举攻晋。民每十丁抽出一丁当兵。良家子年二十以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八月,以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先行,苻坚随后继发,共有戎卒六十余万及骑兵二十七万,旗鼓相望,队伍绵延千里。九月,苻坚到达项城,而凉州之兵刚到咸阳,巴蜀之兵在此时方顺流而下,冀之兵至于彭城,队伍水陆齐进。运粮的船只数以万计,自河经石门,汴水、蒗薚渠前往汝颍。苻融则率兵三十万,先到颍口(今安徽颍上东南,颍水入淮处)。
东晋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将军谢琰,桓伊等率众八万,以北府兵为主力,北上抗击秦军。
十月,秦军渡过淮水,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晋朝派去援助寿阳的胡彬水军,听闻寿阳失陷,退守硖石。苻融命将军梁成帅大军五万进攻洛涧,载断淮水通路,意在截断胡彬的退路,也使晋军不得从淮水水路西进。谢玄大军自东而西推进,在到达洛涧以东二十五里处停止前进。胡彬派人给谢玄送信说:“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资治通鉴》卷一○五晋孝武帝太元八年,下同)送信人被秦军捉去。苻融赶快送信给苻坚说:“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坚见信,留大军于项城,带轻骑八千,赶到寿阳。
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赴洛涧。梁成隔洛涧布阵以待。刘牢之渡水进击,大破梁成军,杀了梁成,刘牢之一战成名。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一万五千人。于是谢石大军,水路俱进,迫临淝水。
苻坚和苻融登寿阳城东望,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苻坚开始有惧色,回头对苻融说:“此亦劲旅,何谓弱也!”
苻坚派朱序去晋军大营,劝说谢石投降。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太守,到了晋营,不但不劝说谢石投降,反给谢石划策,说:“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秦军紧靠著淝水西岸布阵,晋军进到淝水东岸,与秦军隔水相峙。谢玄派人对苻融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的将军们都说:“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苻坚说:“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苻融也同意这个主意。苻融指挥军队稍退。哪知大军一退,便收不住了。谢玄等领晋军渡水,冲杀过来。苻融想拦阻退兵,不想马倒,死在乱兵之中。朱序又乘机在阵后大呼:“秦军败矣!”苻融一死,秦军大慌,又听得秦军已败,一发不可收拾。晋军从后追杀,直追出三十多里。秦军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逃奔的兵卒,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晋军收复寿阳。苻坚中流矢,只带领少数人退回淮北。朱序等原东晋降将也回到了东晋,而战前轻视谢安的桓冲则不久之后惭愧而亡。
淝水之战,以秦军的大败结束,苻坚有很多失误之处,叹言“悔不听王景略阳平公之言”。
影响
战后的中国
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直到439年北魏才重新统一北方。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开始。南朝一直持续到589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建立了隋朝。
衍生成语
这场战役为后世带来了多个四字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踉踉跄跄”,“小儿破贼”,“谢安折屐”,“围棋赌墅”。
投鞭断流
投鞭断流: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由汉族人建立,受国人拥戴;而且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却不屑地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区区长江,足可把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么好怕的?”后人以“投鞭断流”形容军队阵容鼎盛,或实力强大的机构人才辈出等。
出处:“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典出《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恶战难免,一改一直以来可以轻胜的想法。在由骄傲转为动摇的心态之下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心理作用影响下感觉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出处:语本《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率领馀兵拼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刺激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踉踉跄跄
踉踉跄跄: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齿”的来历。
出处:典出《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其他
著名田园诗人陶潜(即陶渊明),年方幼。淝水之战爆发时正好替生病的父亲去药铺取药,于街道上听得,立即回家向父母报告,陶父听完大惊,忙问朝廷派谁迎战,陶潜说是谢安,陶父这才放心。
注释
- ^ 《资治通鉴》| 卷一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下》:良家子至者三万馀骑。
-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下》: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武艺骁勇,富室材雄者,皆拜羽林郎。
-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下》: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
- ^ 《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下》: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军顺流而下,幽、冀之众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
- ^ 《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谢尚 谢安》:诏以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扬州之晋陵幽州之燕国诸军事,与叔父征虏将军石、从弟辅国将军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檀玄、建威将军戴熙、扬武将军陶隐等距之,众凡八万。
- ^ 《晋书·卷一百一十三·载记第十三·苻坚上》:坚以安为右大将军、益州牧,镇成都;毛当为镇西将军、梁州刺史,镇汉中;姚苌为甯州刺史、领西蛮校尉;王统为南秦州刺史,镇仇池。
- ^ 《世说新语》:“苻坚游魂近境,谢太傅谓子敬曰:‘可将当轴,了其此处。’”
- ^ 《晋书·卷一一四·载记第十四·苻坚下》:晋车骑将军桓冲率众十万伐坚,遂攻襄阳。遣前将军刘波、冠军桓石虔、振威桓石民攻沔北诸城;辅国杨亮伐蜀,攻拔伍城,进攻涪城,龙骧胡彬攻下蔡;鹰扬郭铨攻武当;冲别将攻万岁城,拔之。
类似之著名战役
- 波希战争(第二次)
相关链接
- 林园广应庙(王公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