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沈光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沈光文
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
沈光文
善化庆安宫沈光文像
姓名沈光文
罗马拼音Sím Kong-bûn台罗
文开
斯庵
出生1612年10月18日
万历四十年九月廿四日
浙江鄞县
逝世1688年8月8日(1688岁—08—08)(75岁)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
清治台湾
《文开文集》、《流寓考》、《台湾赋》、《草木杂记》、《台湾舆图考》

沈光文(1612年10月18日—1688年8月8日),享年76岁,字文开,号斯菴或作斯庵,生于浙江鄞县(今属宁波市海曙区),陆九渊门人沈焕的后裔,布政使沈九畴族曾孙。南明时期的文人、政治人物;后半生因故流寓台湾,留下若干纪录当时台湾风土民情的第一手资料,被誉为“海东文献初祖”、“台湾汉语古典文学之祖”,与张苍水徐孚远并称“东宁三子”。

生平

求学与考试

万历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1612年10月18日),沈光文生于浙江鄞县崇祯三年(1630年)参加乡试,中副榜。崇祯九年(1636年),以明经贡太学,入北京国子监,后转南京国子监。[1]:30

南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大军攻入北京,4月25日崇祯帝自缢,是为甲申之变。沈光文随黄宗羲避归浙东。弘光元年(1645年),沈光文参预沥钱家军,鲁王朱以海授为太常博士。明年(1646年)沈光文参预画江之师。[2]:41-455月到6月,清军攻破浙江、福建一带,鲁王撤退至舟山群岛一带,由于舟山守将拒绝接纳进驻,跟随鲁王的人士在舟山附近海上漂流数月。1646年9月,控制厦门的郑联与郑彩势力接鲁王到厦门。1648年清军打下厦门,鲁王移驻浙江,沈光文暂时脱离鲁王南至广东

永历五年(1651年)2月,清军破厦门及舟山,鲁王的人马避到金门,沈光文前往金门会合。不久,厦门与金门成为郑成功的势力范围,鲁王等人就滞留金门,但郑成功恶遇鲁王,以致沈光文等人生活穷困。[3]:21-23

到达台湾

1662年6月郑成功过世,郑氏王朝陷入王位继承争夺,郑成功许多留在金门的将领纷纷向清国投降,沈光文在当年农历7月,带家眷买船要移居泉州时,遭遇台风被带到台湾。沈光文到台湾后短暂住在府城街上,不久就移至目加溜湾,也就是现在的善化居住。[4]晚年沈光文组织“东吟诗社”,定居于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市善化区)时,对当地原住民做出了一些医疗、文教方面的贡献。

身后

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十三日(1688年8月8日),沈光文病逝,葬于目加溜湾社(今善化区坐驾里)。

善化车站前的沈光文纪念亭。

沈光文以及随郑军入台的儒士,例如王忠孝辜朝荐郭贞一李茂春许吉燝等人以诗文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汉字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沈光文本人独自在台流寓多年,留下一些感时怀身和记述当地风土民情的诗文;其中后者尤为可资研究十七世纪以前岛上情形,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文字资料。

赴台时间之争论

有关沈光文到达台湾的时间,正确记载的文献直到1984才重新出土,确认沈光文是在1662年郑成功去世不久后,因在海上遭遇台风而到台湾的[来源请求]

由于各式文献记载长期混乱,对沈氏来台时间的研究有1649、1651、1656、1662年等多种说法。官方则多偏向认为沈氏比郑成功还要早到台湾,譬如2015年11月2日,台南市善化区区长仍然说:“沈光文于明永历5年(1651年)来台,从事教化庶民的志业,努力提升文化工作,教育不分贵贱、汉番,有教无类,被喻为‘台湾孔子’,市政府也以‘开台文化祖师’尊称。”[5]

相关文献资料

目前讨论沈光文抵达台湾时间记载,最早的记录,是1685年(康熙24年)出版的季麒光著《蓉洲文稿》,书中的〈沈光文传〉记载:“……辛卯(1651)年,从肇庆潮州,由海道抵金门;督院李公闻其名,遣员致书币邀之,斯菴不就。七月,挈其眷买舟欲入泉州;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 [3]:18

后来的记载就依《蓉洲文稿》的记载调或增加文字记录。1724年(雍正2年)出版的黄叔璥著《台海使槎录》,书中的〈沈文开传〉记载:“……辛卯(1651)年,从肇庆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门;当事书币邀之,不就。七月,挈眷买舟赴泉;过围头洋,遇飓风,飘泊至台。……” [2]:34

1745年(乾隆10年)沈光文同乡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出版,书中的〈沈太仆传〉记载:“……辛卯(1651)由潮阳航海至金门。闽督李率泰方招来故国遗臣,密遣使以书币招之。公焚其书,返其币。时粤事不可支。公遂留闽,思卜居于泉之海口。挈家浮舟,过围头洋口,飓风大作,舟人失维,飘泊至台湾。时郑成功尚未至,而台湾为荷兰所据。……”[2]:36

 這些文章雖都認為沈光文於1651年到臺灣,但後面文句提及當時的政府官員是1658到1664年間擔任福建總督的李率泰,明顯有時間錯誤,故沈氏抵台的時間點一直眾說紛紜。上述文章皆提及,沈光文是由於當時的清國官員邀他見面,沈氏乘船要過去時卻被颱風帶到臺灣。在季麒光的〈沈光文傳〉是「督院李公」,全祖望的〈沈太僕傳〉是「閩督李率泰」。但是,清時期李率泰擔任閩浙總督的時間是自1656年至1658年,1658年後,浙閩兩省各設總督,李率泰於1658年至1664年改擔任福建總督。而1651年時的浙閩總督是陳錦,不是李率泰。[6]
 1984年,廈門大學重新點校出版蔣毓英於1689年纂修的臺灣第一本志書《臺灣府志》,書中有關沈光文的記載是:「……辛卯(1651)年,從肇慶至潮州,由海道抵金門。壬寅(1662),八閩總制李公率泰聞其名,遣員致書幣邀之,斯菴不就。七月,挈其眷買舟欲入泉州;過圍頭洋,遇颶風,飄泊至臺,不能返棹,遂寓居焉。……」 [7]:254

由上述新史料可知,最早记载沈光文的《蓉洲文稿》〈沈光文传〉付梓时,在“斯菴不就。”与“七月,”之间,漏印“壬寅”(即1662年)二字。[7]:111-114

著作

沈光文流传于世的著作有《文开诗文集》三卷,以及《流寓考》一卷,《台湾赋》一卷,《草木杂记》一卷,《台湾舆图考》一卷。

纪念

沈光文纪念碑

后人为纪念沈光文事迹,除了建有纪念碑,还有以其为名的道路、桥梁等等以资纪念。在台南市善化区有关的纪念名称,有光文里、光文路、光文陆桥(又称北仔店陆桥)、斯庵桥(位于光文路)、光文楼(位于善化国中内)、沈光文纪念碑(位于光文路北侧,于1978年9月建立)、沈公光文教学处遗址纪念碑(位于善化国中前、于1998年10月建立)、沈光文纪念厅(位于善化庆安宫内,于2006年1月22日开馆);在彰化县鹿港镇,有县定古迹文武庙内的文开书院以及战后改名的“文开国小”(日本时代为鹿港第二公学校)。于1982年10月1日(中秋节)入祀善化庆安宫五文昌帝君并列供奉。沈光文纪念亭(位于善化车站前,2012年9月23日落成启用)。

台南一中的校歌歌词中亦有“思齐往哲 光文沈公”句以纪念沈光文。

沈光文的故乡浙江省宁波市将原沈氏宗祠辟为沈光文纪念馆,以示纪念,2017年1月被确立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家庭

沈光文先后娶有三个妻子,分别是舒氏[注 1]、陈氏[注 2]与温氏[注 3][1]:38。舒氏疑似无子,温氏也没有生下子女[1]:38

有子沈种,次子早丧,没有女儿[1]:38。沈种(?-1744年)字晋,号绍宏,清雍正年间获得赐地在他里雾社(今云林县斗南镇大埤乡一带)垦荒,后来成为首富,逝世后葬于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市善化区溪美里)[1]:38。沈种与元配生有五男一女,五个儿子分别是沈美茂、沈美云、沈美世、沈美善、沈美殷[1]:38。后来续弦胡氏,生有二子,分别是沈美谐、沈美谅[1]:38。后代分成七房后,除沈光文长孙沈美茂一系留在目加溜湾社一带,其他六房都迁往他里雾社一带发展[1]:38

注释

  1. ^ 崇祯十二年(1639年)去世,年24岁[1]:38
  2. ^ 永历廿四年(1670年)去世,年40岁[1]:38
  3. ^ 康熙卅八年(1703年)去世,比陈氏年长五岁[1]:38

参考来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刘昭仁. 《海東文獻初祖沈光文》. 秀威资讯. 2006-05. ISBN 978-986-7080-27-1. 
  2. ^ 2.0 2.1 2.2 龚显宗编著. 《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增編:紀念沈光文誕辰400年》. 台南市: 南市文化局. 2012. 
  3. ^ 3.0 3.1 翁佳音. 〈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第7期. 2013年12月. 
  4. ^ 〈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 第7期. 《文史台湾学报》. 2013年12月: 23-31. 
  5. ^ 〈台湾孔子沈光文诞辰 赖清德祈愿独占鳌头〉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5-11-02
  6. ^ 陈至忻,《园林与佛寺:清初台湾官绅的交谊及其场所的重整》,国立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7. ^ 7.0 7.1 蒋毓英纂修,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会编辑. 《臺灣府志》. 台北市: 文建会. 2004.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500》,出自赵尔巽清史稿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