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圳
永丰圳 | |
---|---|
中华民国(台湾)圳道 | |
概要 | |
隶属单位 | 桃园农田水利会 |
灌溉区域 | 中华民国(台湾)新北市双和 |
兴建时间 | 乾隆初年 |
完成时间 | 乾隆18年(1753年) |
拦取水源 | 新店溪 |
永丰圳引新店溪碧潭水源,是中永和地区农业时代的灌溉沟渠,灌溉田八百馀甲[1](中和491甲[2]),今多已成为地下水道[3],唯在人孔铁盖下仍可见其湍急流水[4]。
地理位置
永丰圳取水口在新店区碧潭桥附近,穿过隧道,过安和路三段后走新和国小、永安街,穿过尖山脚第一公墓,到中和区秀峰街的台北自来水事业处中和加压站,附近有一汴头及分水闸门,约在秀峰街81巷10号的电线杆分流,西支流往秀峰街,往西北方向,灌溉南势角、枋寮等地;东支流往秀朗路三段,灌溉秀山、秀朗、潭墘与店街(旧东支线)、溪州(新东支线)等地[2]。
兴建沿革
在中和区南势角一带,今中和区立图书馆旁的埤仔头福德宫附近,原本有一个很大的灌溉蓄水区,称为“南势角大陂”,以此水源的灌溉渠道称为“八股大圳”。然而由于利用小河水源或是埤塘蓄水已不敷拓垦水田的需求,故需引大河的水源做为灌溉用水,而永丰圳完成后便取代了“南势角大陂”[1]。
永丰圳原长约五里(华里)馀[5],乃是清朝乾隆初年,为了灌溉,垦号“林成祖”利用新店溪的水源开凿永丰圳,在碧潭筑堰取水,至乾隆18年(1753年)全圳凿成。初期主要灌溉地区包括南势角、枋寮庄,灌溉田一百九十馀甲,工程浩大贯穿尖山[6]。乾隆18年(1753年)碧潭对面的大坪林五庄庄民把碧潭水源换给郭锡瑠(详见瑠公圳)后,林成祖垦号所辟的永丰圳将水源移往上游[7]。到了乾隆60年(1795年)由张仲裔领导出资,和林登选合伙,以乾隆18年(1753年)以后荒废的永丰圳故道为基础,开凿安坑圳,分享碧潭水源,灌溉外五张庄、赤涂崁一带[8]。
据说乾隆年间,永丰圳境内有一水潭[9],在兴建永丰圳“旧东支线时”时,因为秀朗路二段地势高,秀安街的地势也较高,但在中间的地方较为低洼(今复兴商工),所以用土把其堆高筑渠以利引水,此段称为“浮圳仔”或“浮圳仔公”[10],浮圳仔流经了今复兴商工的后门与永和国小前门[11]。所以到后来永丰圳不只灌溉南势角与枋寮二庄,“旧东支线”完成时,灌溉区域拓展到旧中和庄的尖山脚、秀朗、潭墘,新东支线完成后,还达到龟仑兰顶下的溪州田地[12]。
明治34年(1901年)公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明治39年(1906年)永丰圳与安坑圳两圳合称为公共埤圳永丰圳,灌溉新店市安坑和永和市一带,灌溉面积690公顷[13]。
永丰圳东支流经过永和区秀朗里,当地有斜坡可以利用水利,以水车转动石碓舂打米谷[11],故有一地名水碓仔位于成功路48巷口。永丰圳灌溉用水引入永和秀朗地区的水闸门,位置约在秀朗路二、三段交界处。秀朗十八汴头,为灌溉全永和的永丰圳主要的引水源头。流经文化街的永丰圳大水沟则称为“大圳嘏”[14]。
永和的土质为沙质,适合栽植萝卜,一开始有人在顶溪种白萝卜,有了永丰圳的灌溉后,使其他地方也能种植,故永和萝卜盛产。从前有很多妇女会在圳沟旁洗萝卜,甚至永丰圳上游的萝卜收成后,也可以借由水运在店街由地主收集起来后贩售。尽管永丰圳在民国79年(1990年)已全面废止灌溉功能了[15],不过仍可看到永和仁爱公园在仁爱路入口的巨大萝卜雕塑与下方的人造水流(非原址),以纪念这段历史[16]。
参考文献
- ^ 1.0 1.1 台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 (PDF). [2010-02-2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2-20).
- ^ 2.0 2.1 <<中和自然风情探索>>,中和庄文史研究协会2009年11月出版
- ^ 尖山[永久失效链接]
- ^ 中永和河川说明[永久失效链接]
- ^ 国家文化资料库[永久失效链接]
- ^ 大河的故事, 漳泉墾民進駐 雙和順溪開發. [201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13).
- ^ 新店市文史馆[永久失效链接]
- ^ 少女楷模安坑孝女廖氏娇[永久失效链接]
- ^ 关于中和[永久失效链接]
- ^ 叙说永和的故事工作坊第一次研讨会议[永久失效链接]
- ^ 11.0 11.1 地名详细资料[永久失效链接]
- ^ 《中和庄志》,中和庄文史研究协会出版
- ^ e河川主题网[永久失效链接]
- ^ 《永和導覽一百點》,康爸的部落格. [2010-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 ^ 永和的水 潭墘甘泉雨永丰圳[永久失效链接]
- ^ 永和国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