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濱大圳
長濱大圳 | |
---|---|
中華民國(臺灣)圳道 | |
概要 | |
官方名稱 | 長濱大圳 |
隸屬單位 | 台東農田水利會 |
創立者 | 台灣總督府 |
灌溉區域 | 臺東縣 |
興建時間 | 1867年(民國前45年) |
完成時間 | 西元1878年(民國前34年,明治 11 年) |
攔取水源 | 水母丁溪 |
圳路長度 | 15公里 |
灌溉面積 | 512公頃 |
位置 | 臺灣臺東縣長濱鄉 |
興建費用 | 新台幣33,336,690元(2000年~2006年的分階段改善工程) |
官方網站 | 臺東農田水利會 長濱工作站 |
長濱大圳位於臺灣臺東縣長濱鄉境內,是東部海岸長濱地區規模最大的灌溉水圳,該水圳最早建於西元1867年(民國前45年),其水圳引水自長濱鄉的水母丁溪上游。[1]
沿革
長濱大圳
長濱大圳最早約於西元1868年(民國前45年)首先由當地原住民族阿美族開鑿,當時的長濱大圳引水自石坑溪之溪水來灌溉農田,到了西元1878年(民國前34年)寧埔圳、中濱圳、三間圳、樟原圳等當地小型私有水圳陸續開鑿完成。[2]
二戰後1966年(民國55年),台灣省水利局計畫修建長濱大圳,將地方的諸多私有水圳統一並串聯起來,進水口改到現今進水口位置的水母丁溪上游右岸,河水自水母丁溪南溪部落進入,穿越樟原水母丁山鞍部後,由三間村出口,進水口導水隧道長121公尺、高165公分、寬150公分,是為今天的長濱大圳規模。[3] 長濱大圳工程於西元1971年動工,耗時三年在西元1974年完工。
長濱工作站
- 長濱大圳最早約於西元1968年(民國前45年)首先由當地原住民族阿美族開鑿,與當地諸多小型水圳一樣屬於私有水圳。[1]
-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後,奉行政長官公署令於西元1946年(民國36年)11月改稱為新港農田水利協進會,旋因名稱與法令未儘相符,而於西元1948年(民國37年)2月又改為新港水利委員會。[1]
改善工程
- 長濱大圳幹線歷年改善工程
長濱大圳位處東部海岸長濱地區當中,灌溉面積最大之圳路,係原水利局自西元1970年(民國59年)起施工,至西元1974年(民國63年)完工通水灌溉,由台東農田水利會長濱工作站管理營運。[4]
惟早期進水口及圳路設施老舊,且圳路位處深山峭壁多為乾砌塊石,時易崩塌,影響灌溉甚鉅。台東農田水利會有鑑於此,即擬定計畫分年分期予以改善,自西元2000年(民國89年)起至西元2006年(民國95年)止,分年編列預算辦理更新,總工程費:33,336,690元。
施工年度 | 工程名稱 | 工程內容 | 工程金額 |
---|---|---|---|
89 | 長濱大圳幹線改善工程 | U型混凝土內面工1120M,管理道路1391M,加蓋工249M | 新台幣5,216,500元 |
90 | 長濱大圳幹線更新改善工程 | 混凝土內面工197M,擋土牆103M,H型鋼架橋191M,H型鋼爬梯30M,PVC管埋設200M | 新台幣6,227,663元 |
91 | 長濱大圳幹線改善工程(第二期) | 混凝土內面工366M,管理道路366M,渡槽工2座,擋土牆47M | 新台幣2,827,400元 |
92 | 長濱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 | 混凝土內面工1369M,管理道路204M,分水門7處,鋼製渡槽工6處,版橋15座 | 新台幣5,477,127元 |
94 | 長濱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第二期) | 擋土牆40M,內面工87M,仿櫟木欄杆437M,不锈鋼欄杆199M | 新台幣2,526,000元 |
95 | 長濱大圳城仔埔段改善工程(第三期) | 混凝土內面工、管理路242M,暗渠工36M,引水渠道45M,溢流工24M | 新台幣2,357,000元 |
95 | 長濱大圳(南溪段)改善工程 | 鋼管渡槽121M,固定台10座,鋼管固定座8座,鋼管保護工70M | 新台幣3,916,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