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欧陆哲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陆哲学(英语:Continental philosophy),指起源自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相对于英美的分析哲学(英语:Analytic philosophy)。欧陆哲学,包括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以及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分析尼采、绝大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流派。

历史

把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区分开来是相当近代的事,大致可从二十世纪早期算起。然而,作为一种哲学传统的分化,最早可追溯自康德。分析哲学虽然受到康德的重要影响,但是对他以后的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如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等所谓“欧陆哲学”的主要思想都不甚有兴趣。

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仍旧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哲学重镇,这一景象一直保持到希特勒上台时为止。希特勒上台后,一大批最优秀的德国哲学家——其中大部分是犹太人左翼学者——纷纷逃往海外(尤其是美国),致使德国哲学界日渐沈寂。同样的情形也同时发生在法兰克福学派上。同一时期,也有一些哲学家,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海德格尔——当时德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出于对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的信奉,而留了下来。纳粹失势后,这些人发现,他们不仅被禁止了教学,甚至他们本人,也连同他们的哲学一起,全都为世人所抛弃了。

二战后,德国哲学在比邻的法国引发了一股研究热潮。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法国共产党在法兰西解放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使得法共在短期内一跃成了法国最大的政党,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普遍翻译热情又进一步激发了对马克思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兴趣,在这一股思潮的影响下,这两个人的学说第一次开始在保守的法国大学系统里被广泛研究;其二,与此同时,另一股主流思潮关注的焦点则是现象学胡塞尔以及他的学生海德格尔的学说,在推动这股风潮的运动中,萨特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当时知名的作家和哲学教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把他自己的学说称为存在主义

欧陆哲学与英语国家

“欧陆哲学”各流派之间歧见非常之大,以至于“欧陆哲学”这一术语本身,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描述价值。美国英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开始教授和撰写了大量有关“欧陆哲学”的内容。(注:有些说法语德语欧洲哲学家,如戈特洛布·弗雷格维也纳学派,对分析哲学有着重要的贡献,但这些人一般不被看作为“欧陆哲学家”。)

欧洲大陆国家和英语国家,看待“欧陆哲学”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德国和法国,“欧陆哲学”是大学哲学系教学的核心;但在英语国家,哲学系讲授的一般都是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则是在别的科系,如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中讲到。(“欧陆哲学”在人文学科的文学电影建筑艺术史等领域里,通常作为文艺理论批评理论来介绍,而在社会学科的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里,有时又被看作是社会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

虽然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分界并不是绝对的,但两者确实在侧重点和风格上有著显著的不同。反对先验的怀疑论是欧陆哲学的一个基调,这种观点认为思想不能脱离自然或物质前提独立地存在,但哲学家又必须与这种不可能性抗争。例如,在黑格尔看来,思想不能游离于历史;对马克思而言,人类的一切意识形态都离不开阶级斗争尼采认为意志源于权利欲;海德格尔萨特主张思想必须要处理各种形态的“存有”问题;而德里达则提醒我们,在辨析各种哲学和思想时,别忘了历史有其偶发性,而我们所用的各种语言文本之间又有著相互的依赖性。

欧陆哲学家又如何看待分析哲学呢?欧陆哲学家通常把分析哲学家看作是这样一类学者,他们相信方法学,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毫无疑义地对所有思想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归类和分析,虽然有时分析哲学家也可能提出一个与欧陆哲学家看法类似的怀疑论作为其分析的成果,但他们并不把这一怀疑论看作是方法学上的假设。

此外,分析哲学通常是围绕著一些永恒的辩论主题而展开的,为了这些辩题,一代代的哲学家贡献出了他们所有的心智;而欧陆哲学则倾向于将研究的重心放在几个关键的思想家身上,讨论他们的哲学及其相互关系。哈佛大学教授斯坦利·卡维尔在阐述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差异时,这样说:

哲学在其传承过程中,既可被当作是一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英美分析哲学家所看待的),又可被看作是一串有待解读的文本(如欧陆哲学家所为)。在不同的传承模式下,思维训练方法、批评和对话的标准、写作流派、作者的角色,也随之个个不同。

[1]

参考文献

引用

  1. ^ 摘自 Stanley Cavell 的《爱默生的先验论》(Emerson's Transcendental Etudes)一书中“美国生活方式下的哲学家”章节,第45页。

来源

书籍
  • Simon Critchley,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0-19-2853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