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 (申国公)
李穆(510年—586年9月18日),字显庆,原州平高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自称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官员。
生平
李穆的祖父李斌以都督的身份镇守原州,于是在当地安家。父亲李文保早逝,等到李穆显贵后获赠司空。李穆年轻时风度俊雅精神昂扬,洒脱不受约束有奇特的节操。永安三年(530年),宇文泰入关后,李穆就在他身边任职,深受宇文泰信任厚待。李穆也小心谨慎恭肃,不曾懈怠。宇文泰嘉奖他,委任李穆以心腹的重任,李穆可以出入宇文泰的卧室,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永熙三年(534年),侯莫陈悦杀害贺拔岳,宇文泰从夏州拯救危难,而侯莫陈悦的同党史归占据原州,还替侯莫陈悦防守。宇文泰命令侯莫陈崇率领轻骑兵袭击史归,李穆先在城中,与哥哥李贤、李远等人占据城门接应侯莫陈崇,活捉了史归,李穆因功出任都督。李穆又跟随宇文泰迎接魏孝武帝西迁,封永平县子,食邑三百户。李穆又统领乡兵,俘虏窦泰,收复弘农,李穆都有战功,进爵为伯[1]。大统三年(537年),沙苑之战的时候,李穆对宇文泰说:“高欢今日已恐惧到极点,请赶紧追他,那么高欢可以活捉。”宇文泰没有听从[2][3]。评定前后功勋,李穆进爵为公[4][1][5]。
大统四年(538年),河桥之战的时候,宇文泰的坐骑中流箭惊慌慌逃走,宇文泰跌落在地,西魏军中大乱,敌人追了上来,宇文泰身边的人都奔走逃散。李穆突围奔向宇文泰,用马鞭抽打宇文泰,接着大声责骂说:“溃兵败卒,你们的主人在哪里?你却一个人停留在这里!”李穆又把别的马送给宇文泰,冲破围困一起脱险。敌人看到李穆对宇文泰如此轻慢欺侮,以为宇文泰不是显贵的人,就不在意没有追赶,宇文泰才得以幸免于难[6][7][8]。当天不是李穆,宇文泰已经没救了。事后宇文泰和李穆相对流泪,宇文泰对部下说:“成就我大事的人,就该是这个人吧。”[1]从此宇文泰对李穆的恩赐礼遇更加优厚。李穆升任武卫将军,加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安武郡公[9],增加食邑总计一千七百户。李穆前后获得的赏赐之物,无法计算。过了很久,宇文泰赞美李穆的志向气节,就感叹说:“人所珍贵的东西,只是自身的性命罢了,李穆能以自身性命为轻,救我于危难之中。即使再把爵位加给他,把玉帛赏给他,也不足以报答。”于是宇文泰特地赏赐李穆铁券,宽恕他十次死罪,李穆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邙山战败的时候,李穆送给宇文泰青白色的马,宇文泰就把马舍中青白色的马全部赏赐给李穆,又赐封李穆世子李惇为安乐郡公,赐封李穆的一个姐姐为郡君,其余姐妹都封为县君,兄弟子侄及缌麻丧服以上亲属和舅氏,都分得丰厚的赏赐,李穆受嘉奖推崇到如此地步[10][1][11]。
大统八年(542年),李穆跟随宇文泰解除了玉壁城的围困,出任安定国中尉。不久李穆外任同州刺史,又回朝出任太仆卿。魏恭帝元年(554年),李穆跟随于谨平定江陵,因功另封一个儿子为长城县侯[12],食邑一千户。不久李穆进位大将军,赐姓㩉拔氏[13][14]。李穆又进攻曲沔蛮,将他们击败[1],出任原州刺史,朝廷又以李贤的儿子出任平高郡太守,李远的儿子出任平高县县令,一起加赏鼓吹乐队,又以李穆的嫡子李惇为仪同三司。李穆因为两个哥哥李贤、李远都是辅佐朝廷的重臣,子弟们有许多位居显要,对于盈满非常恐惧,又认为叔侄一家三人都在家乡担任地方官,恩泽礼遇过于优厚,坚决推辞不肯担任,宇文泰不准许。李穆后来转任雍州刺史,回朝出任小冢宰。周孝闵帝登基,李穆增加食邑总计三千七百户,又另封一个儿子为县伯。李穆请求将县伯的爵位转封李贤的儿子李孝轨,周孝闵帝答应了[15][1][16]。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李远的儿子李植谋划杀死晋公宇文护,李植被诛杀,李穆应连带受罚。早前的时候,李穆看李植不是保家之人,多次劝说李远早做处置,李远不能采用李穆的意见。李远被处死的时候,哭泣着对李穆说:“显庆,我没有听从你的意见,以至有了今天,这可怎么办!”李穆因此得以免死,被除名贬官为平民,他的子弟们也都被罢免官职。当时李植的弟弟李基任淅州刺史,照例应该因为亲人犯罪而受牵连处决。李穆多次拜访宇文护,请求用自己的儿子李惇、李怡等人代替李基死,言辞悲哀,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宇文护赞赏李穆的仁义,怜悯他,把双方都释放了[17][18][19][20]。
周明帝即位后,李穆出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直州刺史,恢复安武郡公的爵位。武成年间,李穆子侄被免官夺爵的全部恢复官爵。武成二年(560年),李穆出任少保。保定二年(562年),李穆进位大将军。保定三年(563年),李穆跟从随国公杨忠东征,回朝后出任小司徒。保定四年五月癸酉(564年6月10日),李穆升任柱国[21][22],另封一个儿子为郡公,食邑二千户。保定五年二月丙寅(565年3月30日),李穆升任大司空[23][24][25],奉周武帝的旨意修筑通洛城[18]。天和二年五月丁丑(567年5月30日),李穆进封申国公[26],食邑五千户,旧爵转授一个儿子。天和四年,北齐将军独孤永业进攻北周,有盗贼杀死孔城防主能奔达献城响应北齐,九月辛卯(569年9月30日),周武帝诏令齐国公宇文宪与李穆持节安抚北周东部边境,修筑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卢等城镇,断绝北齐的运粮道路[18][27]天和五年(570年)正月,齐后主诏令太傅斛律光率领步兵骑兵三万人前往讨伐周军。斛律光推进到宜阳,与宇文宪、李穆相持了一百多天。斛律光修筑统关、丰化二城,以打通宜阳的道路,周军被击败[14]。建德元年三月癸亥(572年4月19日),李穆升任太保[28][29][30],不久出任原州总管。建德四年七月丁丑(575年8月16日),周武帝诏令东征北齐,命令李穆率领三万士兵守卫河阳道[31][32][33],后又命令李穆带兵三万另攻轵关及黄河以北的各县,都攻了下来。后来因为周武帝患病班师回朝,攻取的地方舍弃而不守[34][35][36]。建德六年九月壬申(577年9月29日),李穆进位上柱国[37][38],同年十二月丁卯(578年1月22日),李穆又出任并州总管[39]。当时东夏再次得到北周的统一,人心世情还很混乱,李穆以安静无为不施刑罚来安抚他们,百姓怀念他。大象元年(579年),李穆增加食邑总计九千户。大成元年正月癸巳(579年2月12日),李穆升任大左辅[40][41][42],并州总管如故。大象二年八月丙子(580年9月17日),李穆加太傅[43][44][45],仍然担任并州总管[46][18][47]。
大象二年(580年),杨坚出任丞相,尉迟迥起兵反对杨坚,派遣使者拉拢李穆。李穆扣留尉迟迥的使者,把来信上交朝廷。李穆的儿子李荣认为李穆镇守的地方有国家精锐部队,暗中劝说李穆响应尉迟迥。李穆不听,说:“北周的德行已经衰落了,愚蠢和明智的人都知道。天时如此,我怎么能违背天意?”杨坚派内史大夫柳裘拜谒李穆,说明利害关系,又派李穆的儿子左侍上士李浑到并州向李穆转达他以诚相待之意。于是李穆派遣李浑送熨斗给杨坚,对他说:“希望您执掌威柄以安定天下。”李穆又送给杨坚镶有十三道玉环的金带,这是天子用的服饰,用以委婉地申明他的心意。杨坚非常高兴,于是又派遣李浑到行军元帅韦孝宽那里,告诉他李穆的态度。李穆哥哥的儿子李崇当时任怀州刺史,起初想响应尉迟迥;后来得知李穆支持杨坚,慨然叹息说:“我全家得到富贵者多达数十人,现在遇到了国家有难,竟不能匡扶危难,延续皇室,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呢!”李崇不得已,也被迫依附了杨坚。当时尉迟迥的儿子尉迟谊担任朔州刺史,也被李穆逮捕送往京师。尉迟迥命令他所任命的行台韩长业攻克潞州,逮捕刺史赵威,任命城中居民郭子胜为刺史。李穆派兵讨伐,活捉了郭子胜[48]。杨坚嘉奖李穆,以他的功劳成绩等同破邺城第一勋,加勋级三转,听任分授给他的两个儿子李荣、李才以及哥哥李贤的儿子李孝轨。李荣和李才都任仪同大将军,李孝轨升任开府仪同大将军,又另封李穆的儿子李雄为密国公,食邑三千户。李穆又秘密上表劝说杨坚改朝换代[49],隋文帝接受禅让后,诏令说:“您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我的父辈,恭敬的获得您的指示,不违大义,定于本月十三日恭顺接受天命。”不久李穆来朝见,隋文帝走下台阶向他致礼,任命李穆为太师,特许李穆上朝时不称呼他的名字,实封成安县三千户。李穆的子孙即便在襁褓中的,也都官拜仪同,一家手持象笏的有一百多人,贵盛当时无人可比。李穆上表请求退休,隋文帝诏令说:“您既然是年老旧臣,身体不宜过度劳烦,现在可以确定有关部门不要求您参加朝廷集会,如果有大事需要商议,就派遣使者登门向您咨询。”[50][51][52][53]
开皇六年八月戊申(586年9月18日),李穆去世[54][55][56],虚岁七十七。李穆遗嘱说:“我蒙受国家之恩,年龄和官职已经极高,现在迈步向着黄泉路上走,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只是没有陪天子去泰山封禅,之所以迟迟不忍辞世,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隋文帝诏令派黄门侍郎监护李穆的丧事,赐马四匹,粟麦二千斛,追赠使持节、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号明,又赐给石椁、前后仪仗队、殡仪车,朝廷百官送葬到城外。隋文帝又诏令太常卿牛弘宣读哀册文,用太牢祭祀,李穆的孙子李筠继承了爵位[57][58]。
其他
李穆年少时与同乡人蔡祐身为平民同样有名。曾经相互说:“大丈夫应当建立功名,用以获取富贵,怎么能长久地处在贫贱之中呢!”说罢,两人各自大笑,后来都如他们所说的那样[59][60]。
李穆、蔡祐当初与耿豪同时加授开府,但后来的职位都比耿豪高。耿豪心有不平,对宇文泰说:“我在外面听到人们的议论,说我胜过李穆、蔡祐。”宇文泰问:“为什么这样说?”耿豪答道:“人们说李穆、蔡祐,是丞相的胳膊,耿豪、王勇,是丞相的咽喉脖子。因为咽喉脖上长在上面,所以胜过李穆和蔡祐。”[61][62]
民族和赐姓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姚薇元认为,虽然李穆的传中“自称”陇西成纪人,汉李陵之后。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但姚薇元仍怀疑李穆本为高车泣付利氏(即叱李氏),入魏改李氏。周司空李贤即李穆之兄,李贤也是胡族[63]。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谭秋含指出,从墓志材料来看,李穆李贤兄弟之先祖建国㩉拔,并以之为姓,入魏后改姓李氏。史传记载李贤之弟李穆在西魏恭帝时被宇文泰赐姓“拓跋氏”,《周书·李穆传》诸版本原作“赐姓㩉跋氏”,后依《北史》将“㩉”改为“拓”; 过往研究也多认为“㩉拔”同“拓跋”,但实际上“㩉”与“拓”二字并不相通,出土文献中有许多“㩉”与“拓”字同时出现的情况。如《贺兰祥墓志》: “长女嫡拓拔氏,次女嫡达奚氏,次女嫡㩉拔氏,次女嫡乙弗氏,次女嫡拓拔氏。”《合方邑子百数十人造像记》中有“邑子始都督拓跋纂”和“邑子纂妻㩉拔女子”,一般来说,北朝造像记中的女性名字并不会冠夫姓,而是保留其本姓,那么㩉拔应当是“㩉拔女子”的本姓。已知拓跋氏内部有严格的通婚禁忌,则“拓跋”与“㩉拔”必然不能相通,两者应当是两个不同的姓氏,所以《周书》所做“㩉拔”是正确的。宇文泰赐予李穆李贤兄弟的胡姓应当就是其本姓㩉拔氏,只是在史传的书写中以“赐姓”的模式取代了复胡姓的史事[64]。
《合方邑子百数十人造像记》刻于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原立于同州延寿郡下邽县,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造像记中留有一百五十余人题名,其中有邑子㩉拔鸯干、都化主都督范县伯㩉拔怡、邑子㩉拔俱罗、邑子㩉拔平洛、斋主㩉拔祭、东面邑主都督㩉拔庆、斋主㩉拔僧、邑子㩉拔女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谭秋含怀疑此次造像活动的参与者大部分来自驻扎在下邽周边的兵团。造像记中多次出现的㩉拔氏在西魏以前从未出现在文献之中。北周初年此姓突然大量出现在关中地,与宇文泰推行的赐姓政策存在着莫大联系。谭秋含认为,李穆曾在西魏末短暂出任过同州刺史,与碑刻所在的同州下邽县相隔不远。且李穆出任期间,升任大将军、仪同,具有开府特权,符合统军的条件。㩉拔本就是稀见姓氏,武成二年关中地区出现的众多㩉拔氏成员很可能就是跟随军主李穆改姓的“军人”。这些改姓的“军人”中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差别。其中,㩉拔怡、㩉拔庆拥有都督军衔,在军队体系中处于与军主关系亲密的核心集团中。但也存在许多没有军衔的普通军人和在社邑中居于下层的普通民众,他们以“邑子”的身份出现于造像记之中,成为众多题名的主要构成部分。这也说明,普通“军人”也能够随其军主改为胡姓[64]。
家庭
兄弟姐妹
夫人
子女
- 李惇,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凤州刺史、安乐郡公
- 李怡,北周仪同、赠渭州刺史
- 李雅,隋朝大将军、荆州总管、西安县公
- 李恒,隋朝盐州刺史、曲阳侯
- 李荣,隋朝合州刺史、长城县公
- 李直,隋朝车骑将军、归政县侯
- 李辩,隋朝左武卫鹰扬郎将[67]
- 李雄,隋朝柱国、骠骑将军、密国公
- 李浑,第十子,隋朝光禄大夫、右骁骑卫大将军、郕公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永熙末,奉迎魏武帝,授都督,封永平县子,邑三百户。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擢授武卫将军、仪同三司,进封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户,赐以铁券,恕其十死。寻加开府,领侍中。初,芒山之败,穆以騘马授太祖。太祖于是厩内騘马尽以赐之,封穆姊妹皆为郡县君,宗从舅氏,颁赐各有差。转太仆。从于谨破江陵,增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击曲沔蛮,破之,授原州刺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穆以二兄贤、远并为佐命功臣,而子弟布列清显,穆深惧盈满,辞不受拜。太祖不许。俄迁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周元年,增邑三千户,通前三千七百户。又别封一子为升迁伯。穆让兄子孝轨,许之。
- ^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李穆曰:“高欢胆破矣,逐之可获。”帝不听,乃还军渭南。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都督李穆曰:“高欢破胆矣,速追之,可获。”泰不听,还军渭南,所征之兵甫至,乃于战所人种柳一株以旌武功。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李穆字显庆,少明敏,有度量。太祖入关,便给事左右,深被亲遇。穆亦小心谨肃,未尝懈怠。太祖嘉之,遂处以腹心之任,出入卧内,当时莫与为比。及侯莫陈悦害贺拔岳,太祖自夏州赴难,而悦党史归据原州,犹为悦守。太祖令侯莫陈崇轻骑袭之。穆先在城中,与兄贤、远等据城门应崇,遂擒归。以功授都督。从迎魏孝武,封永平县子,邑三百户。擒窦泰,复弘农,并有战功。沙苑之捷,穆又言于太祖曰:“高欢今日已丧胆矣,请速逐之,则欢可擒也。”太祖不听。论前后功,进爵为公。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贤弟穆。穆字显庆,少明敏有度量。文帝入关,便给事左右,深被亲遇。穆亦小心谨肃,未尝懈怠。及侯莫陈悦害贺拔岳,周文自夏州赴难,而悦党史归据原州,犹为悦守。周文令侯莫陈崇袭之,穆时先在城中,与兄贤、远应崇,遂禽归。以功授都督。从迎魏孝武,封永平县子。又领乡兵。禽窦泰,复弘农,并有战功。沙苑之捷,穆言:“欢今日已丧胆矣,请速逐之,则欢可禽也。”周文不听。论前后功,进爵为公。
- ^ 《周书·卷二·帝纪第二》:景等北据河桥,南属邙山为阵,与诸军合战。太祖马中流矢,惊逸,遂失所之,因此军中扰乱。都督李穆下马授太祖,军以复振,于是大捷。
- ^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景等北据河桥,南属芒山为阵,与诸军战。帝马中流矢,惊逸,军中扰乱。都督李穆下马授帝,军复振。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辛卯,泰帅轻骑追景至河上,景为陈,北据河桥,南属邙山,与泰合战。泰马中流矢惊逸,遂失所之。泰坠地,东魏兵追及之,左右皆散,都督李穆下马,以策抶泰背骂曰:“笼东军士!尔曹主何在,而独留此?”追者不疑其贵人,舍之而过。穆以马授泰,与之俱逸。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二六》:进爵(武)安〔武〕郡公 隋书卷三七李穆传、北史卷五九李贤附弟穆传“武安”作“安武”。按本传下文称李穆一度革去官爵后,世宗即位,复封安武郡公。卷五武帝纪保定四年、五年两见“安武公李穆”,知作“安武”是,今乙正。又隋书卷二九地理志上安定郡朝那县条云:“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县。”李穆是郡公,上窦炽是县公,可以并封。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河桥之战,太祖所乘马中流矢惊逸,太祖坠于地,军中大扰。敌人追及之,左右皆奔散,穆乃以策抶太祖,因大骂曰:“尔曹主何在?尔独住此!”敌人不疑是贵人也,遂舍之而过。穆以马授太祖,遂得俱免。是日微穆,太祖已不济矣。自是恩盼更隆。擢授武卫将军,加大都督、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进爵(武)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户。前后赏赐,不可胜计。久之,太祖美其志节,乃叹曰:“人之所贵,唯身命耳,李穆遂能轻身命之重,济孤于难。虽复加之以爵位,赏之以玉帛,未足为报也。”乃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初,穆授太祖以骢马,其后中厩有此色马者,悉以赐之。又赐穆世子惇安乐郡公,姊一人为郡君,余姊妹并为县君,兄弟子侄及缌麻以上亲并舅氏,皆霑厚赐。其见褒崇如此。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芒山之战,周文马中流矢,惊逸坠地。敌人追及,左右皆散。穆下马,以策击周文背,因大骂曰:“笼东军士,尔曹主何在?尔独住此!”敌人见其轻侮,不疑是贵人,遂舍而过。穆以马授周文,遂俱逸。是日微穆,周文已不济矣。既而与穆相对而泣,自是恩盼更隆。顾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擢授武卫将军、仪同三司,进封安武郡公。前后赏赐,不可胜计。周文叹其忠节,曰:“人所贵唯命,穆遂轻命济孤,爵位玉帛,未足为报。”乃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初,芒山之败,穆授周文骢马,后中厩有此色者,悉以赐之。又赐穆嗣子惇安乐郡公,姊一人为郡君,自余姊妹并为县君,兄弟子侄及缌麻已上亲并舅氏皆霑厚赐。其褒崇如此。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二七》:征江陵功封一子长城县侯 北史本传作“从于谨平江陵,以功别封一子长城县侯”。此处语气不完,当有脱误。
- ^ 《周书校勘记·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二八》:赐姓拓拔氏 诸本“拓”作“㩉”。北齐书卷一七斛律金附子光传见周将“申国公㩉拔显敬(㩉,殿本作㯓,)”即李穆,穆字显庆,齐人避高欢家讳作“敬”。“拓”“㩉”都是译音,此处原作“㩉”,殿本依北史改。
- ^ 14.0 14.1 《北齐书·卷十七·列传第九》:十二月,周遣将围洛阳,壅绝粮道。武平元年正月,诏光率步骑三万讨之。军次定陇,周将张掖公宇文桀、中州刺史梁士彦、开府司水大夫梁景兴等又屯鹿卢交道,光擐甲执锐,身先士卒,锋刃才交,桀众大溃,斩首二千余级。直到宜阳,与周齐国公宇文宪、申国公㩉跋显敬相对十旬。光置筑统关、丰化二城,以通宜阳之路。军还,行次安邺,宪等众号五万,仍蹑军后,光纵骑击之,宪众大溃,虏其开府宇文英、都督越勤世良、韩延等,又斩首三百余级。宪仍令桀及其大将军中部公梁洛都与景兴、士彦等步骑三万于鹿卢交塞断要路。光与韩贵孙、呼延族、王显等合击,大破之,斩景兴,获马千匹。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从解玉壁围,拜安定国中尉。寻授同州刺史,入为太仆卿。征江陵功,封一子长城县侯,邑千户。寻进位大将军,赐姓拓拔氏。俄除原州刺史,又以贤子为平高郡守,远子为平高县令,并加鼓吹。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乡里,恩遇过隆,固辞不拜。太祖不许。后转雍州刺史,入为小冢宰。孝闵帝践阼,增邑通前三千七百户,又别封一子为县伯。穆请回封贤子孝轨,许之。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从解玉壁围,拜安定国中尉。历同州刺史、太仆卿。从于谨平江陵,以功别封一子长城县侯。寻进位大将军,赐姓拓拔氏。又击曲沔蛮破之。俄除原州刺史,拜世子惇为仪同三司,以贤子为平高郡守,远子为平高县令,并加鼓吹。穆自以叔侄一家三人皆牧宰乡里,恩遇过隆,固辞不拜。周文不许。后入为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周孝闵帝践祚,又封一子为升迁县伯。穆请回授贤子孝轨,许之。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及远子植谋害晋公护,植诛死,穆亦坐除名。时植弟基任淅州刺史,例合从坐。穆频诣护,请以子惇、怡等代基死,辞理酸切,闻者莫不动容。护矜之,遂特免基死。
- ^ 18.0 18.1 18.2 18.3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穆当从坐。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穆以此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淅州刺史基,当坐戮,穆请以二子代基之命,护义而两释焉。未几,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复爵安武郡公。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复之。寻除少保,进位大将军。岁余,拜小司徒,进位柱国,转大司空。奉诏筑通洛城。天和中,进爵申国公,持节绥集东境,筑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卢等诸镇。建德初,拜太保。岁余,出为原州总管。数年,进位上柱国,转并州总管。大象初,加邑至九千户,拜大左辅,总管如故。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及兄子植谋害宇文护被诛,穆亦坐除名。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此,将奈何!”穆以此获免,及其子弟亦免官。时植弟基当从坐戮,穆求以子惇、怡等代死,辞理酸切,闻者莫不动容。护矜之,遂特免基死。
-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初,远弟开府仪同三司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吾不用汝言,以至此!”穆当从坐,以前言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淅州刺史基,尚义归公主,当从坐,穆请以二子代基命,护两释之。
- ^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癸酉,以大将军、安武公李穆为柱国。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癸酉,以大将军、安武公李穆为柱国。
- ^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丙寅,以柱国安武公李穆为大司空,绥德公陆通为大司寇。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丙寅,以柱国李穆为大司空,绥德公陆通为大司寇。
- ^ 《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九》:丙寅,周以柱国安武公李穆为大司空,绥德公陆通为大司寇。
- ^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丁丑,进封柱国、安武公李穆为申国公。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本九月,辛卯,周遣齐公宪与柱国李穆将兵趣宜阳,筑崇德等五城。
- ^ 《周书·卷五·帝纪第五》:癸亥,以太傅、蜀国公尉迟迥为太师,柱国邓国公窦炽为太傅,大司空、申国公李穆为太保,齐国公宪为大冢宰,卫国公直为大司徒,赵国公招为大司空,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大司寇,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癸亥,以太傅尉迥为太师,柱国窦炽为太傅,大司空李穆为太保,齐公宪为大冢宰,卫公直为大司徒,赵公招为大司空,柱国辛威为大司寇,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一》:癸亥,以尉迟迥为太师,柱国窦炽为太傅,李穆为太保,齐公宪为大冢宰,卫公直为大司徒,陆通为大司马,柱国辛威为大司寇,赵公招为大司空。
- ^ 《周书·卷六·帝纪第六》:以柱国陈王纯为前一军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前二军总管,郑国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盛为后一军总管,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二军总管,赵王招为后三军总管,齐王宪率众二万趣黎阳,随国公杨坚、广宁侯薛回舟师三万自渭入河,柱国梁国公侯莫陈芮率众一万守太行道,申国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丁丑,下诏暴齐氏过恶。以柱国、陈王纯为前一军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前二军总管,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盛为后一军总管,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二军总管,越王招为后三军总管,齐王宪帅众二万趣黎阳,随公杨坚、广宁公侯莫陈回师三万自渭入河,柱国、梁公侯莫陈芮帅众一万守太行道。申国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丁丑,下诏伐齐,以柱国陈王纯、荥阳公司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王招为后三军总管。齐王宪帅众二万趋黎阳,随公杨坚、广宁公薛迥将舟师三万自渭入河,梁公侯莫陈芮帅众二万守太行道,申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
- ^ 《周书·卷六·帝纪第六》:上有疾。九月辛酉夜,班师。水军焚舟而退。齐王宪及于翼、李穆等所在克捷,降拔三十余城,皆弃而不守。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攻子城未克,上有疾。九月辛酉夜,班师,水军焚舟而退。齐王宪、于翼、李穆等所在克捷,降拔三十余城,皆弃而不守。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二》:齐王宪、于翼、李穆,所向克捷,降拔三十余城,皆弃而不守。
- ^ 《周书·卷六·帝纪第六》:九月壬申,以柱国邓国公窦炽、申国公李穆并为上柱国。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九月壬申,以柱国邓公窦炽、申公李穆为上柱国。
- ^ 《周书·卷六·帝纪第六》:丁卯,以柱国、随国公杨坚为南兖州总管,上柱国、申国公李穆为并州总管。
- ^ 《周书·卷七·帝纪第七》:大象元年春正月癸巳,受朝于露门,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大赦,改元大成。初置四辅官,以上柱国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国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国公杨坚为大后丞。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大象元年春正月乙丑,受朝于路门,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大赦,改元为大成。初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隋公杨坚为大后丞。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春,正月,癸巳,周主受朝于露门,始与群臣服汉、魏衣冠;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辅官:以大冢宰越王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公杨坚为大后承。
- ^ 《周书·卷八·帝纪第八》:丙子,以汉王赞为太师,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傅,宋王实为大前疑,秦王贽为大右弼,燕国公于实为大左辅。
- ^ 《北史·卷十·周本纪下第十》:丙子,以汉王赞为太师,以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公李穆为太傅,以宋王实为大前疑,以秦王贽为大右弼,以燕公于实为大左辅。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周以汉王赞为太师,申公李穆为太傅,宋王实为大前疑,秦王贽为大右弼,燕公于寔为大左辅。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世宗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安武郡公、直州刺史。武成二年,拜少保。保定二年,进位大将军。三年,从随公杨忠东伐。还,拜小司徒,迁柱国大将军,别封一子郡公,邑二千户。五年,迁大司空。天和二年,进封申国公,邑五千户,旧爵回授一子。建德元年,迁太保。寻出为原州总管。四年,高祖东征,令穆率兵三万,别攻轵关及河北诸县,并破之。后以帝疾班师,弃而不守。六年,进位上柱国,除并州总管。时东夏再平,人情尚扰,穆镇之以静,百姓怀之。大象元年,迁大左辅,总管如旧。二年,加太傅,仍总管。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明帝即位,拜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复爵安武郡公,拜直州刺史。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复之。累迁大司空。天和二年,进封申国公,旧爵回授一子。建德元年,迁太保,寻出为原州总管。四年,武帝东征,令穆别攻轵关及河北诸县,并破之。后以帝疾班师,弃而不守。六年,进位上柱国,除并州总管。时东夏初平,人情尚扰,穆靖以镇守,百姓怀之。大象元年,加邑至九千户,迁大左辅,总管如旧。二年,诏加太傅,仍总管。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四》:迥遣使招大左辅、并州刺史李穆,穆锁其使,封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从迥,穆深拒之。坚使内史大夫柳裘诣穆,为陈利害,又使穆子左侍上士浑往布腹心。穆使浑奉尉斗于坚,曰:“愿执威柄以尉安天下。”又十三环金带遗坚。十三环金带者,天子之服也。坚大悦,遣浑诣韦孝宽述穆意。穆兄子崇,为怀州刺史,初欲应迥;后知穆附坚,慨然太息曰:“阖家富贵者数十人,值国有难,竟不能扶倾继绝,复何面目处天地间乎!”不得已亦附于坚。迥子谊,为朔州刺史,穆执送长安;又遣兵讨郭子胜,擒之。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宜以今月甲子应天受命。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亦劝之。
- ^ 《周书·卷三十·列传第二十二》:及尉迟迥举兵,穆子荣欲应之。穆弗听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吾岂能违天。”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之服也,以微申其意。时迥子谊为朔州刺史,亦执送京师。迥令其所署行台韩长业攻陷潞州,执刺史赵威,署城民郭子胜为刺史。穆遣兵讨之,获子胜。隋文帝嘉之,以穆劳效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听分授其二子荣、才及兄贤子孝轨。荣及才并仪同大将军,孝轨进开府仪同大将军。又别封子雄为密国公,邑三千户。
- ^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高祖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穆寻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高祖既受禅,下诏曰;“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俄而穆来朝,高祖降坐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于是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穆之贵盛,当时无比。穆上表乞骸骨,诏曰:“朕初临宇内,方藉嘉猷,养老乞言,实怀虚想。七十致仕,本为常人。至若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恒礼,迟得此心,留情规训。公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勒所司,敬蠲朝集。如有大事,须共谋谟,别遣侍臣,就第询访询访。”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及隋文作相,尉迟迥举兵,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应之。穆弗听,曰:“周德既衰,愚智共悉,天时若此,岂能违天?”乃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服也,以微申其意。时迥子谊为朔州刺史,亦执送京师。迥令其署行台韩长业攻陷潞州,执刺史赵威,署城人郭子胜为刺史。穆遣兵讨获子胜。文帝嘉之,以穆劳同破邺城第一勋,加三转,听分授其二子荣、才及贤子孝轨。荣及才并仪同大将军,孝轨进开府仪同大将军,又别封子雄为密国公。穆又密表劝进。文帝既受禅,诏曰:“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俄而穆来朝,文帝降座礼之。拜太师,赞拜不名,真食成安县三千户。穆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贵盛当时无比。穆上表乞骸骨,诏曰:“公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勒所司,敬蠲朝集。如有大事,须共谋谟,别遣侍臣,就第询访。”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隋主赐李穆诏曰:“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即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俄而穆入朝,帝以穆为太师,赞拜不名;子孙虽在襁褓,悉拜仪同,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贵盛无比。又以上柱国窦炽为太傅,幽州总管于翼为太尉。李穆上表乞骸骨,诏曰:“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常礼。”仍以穆年耆,敕蠲朝集,有大事,就第询访。
- ^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戊申,上柱国、太师、申国公李穆薨。
- ^ 《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第十一》:戊申,上柱国、太师、申公李穆薨。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六》:戊申,隋申明公李穆卒,葬以殊礼。
- ^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开皇六年薨于第,年七十七。遗令曰:“吾荷国恩,年宦已极,启足归泉,无所复恨。竟不得陪玉銮于岱宗,预金泥于梁甫,眷眷光景,其在斯乎!”诏遣黄门侍郎监护丧事,赗马四匹,粟麦二千斛,布绢一千匹。赠使持节、冀定赵相瀛毛魏卫洛怀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明。赐以石椁、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百僚送之郭外。诏遣太常卿牛弘赍哀册,祭以太牢。孙筠嗣。
- ^ 《北史·卷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岁余,下诏:“穆自今已后,虽有愆罪,但非谋逆,纵有百死,终不推问。”开皇六年薨,时年七十七,遗令以不得陪驾岱宗为恨。诏遣黄门侍郎监护丧事,赠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谥曰明。赐以石椁、前后部羽葆鼓吹、辒辌车,百僚送之郭外。诏太常卿牛弘赍哀册文,祭以太牢。
- ^ 《周书·卷二十七·列传第十九》:祐少有大志,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尝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安能久处贫贱邪!”言讫,各大笑。穆即申公也。后皆如其言。
- ^ 《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祐少与乡人李穆布衣齐名,常相谓曰:“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安能久处贫贱。”言讫,各大笑。后皆如言。
- ^ 《周书·卷二十九·列传第二十一》:李穆、蔡祐初与豪同时开府,后并居豪之右。豪意不平,谓太祖曰:“外闻物议,谓豪胜李穆、蔡祐。”太祖曰:“何以言之?”豪曰:“世言李穆、蔡祐,丞相臂膊;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咽项在上,故为胜也。”
- ^ 《北史·卷六十六·列传第五十四》:李穆、蔡祐初与豪同时开府,后并居豪之右。豪不能平,谓周文曰:“人间物议,谓豪胜李穆、蔡祐。”周文曰:“何以言之?”豪曰:“人言李穆、蔡祐是丞相髆髀,耿豪、王勇,丞相咽项,以在上,故为胜也。”
- ^ 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07: 299—300. ISBN 978-7-307-11562-0 (中文(简体)).
- ^ 64.0 64.1 谭秋含, 《西魏北周赐姓新考——以新出石刻史料为中心》, 《许昌学院学报》 (第06期), 2022年, (第06期): 6–17
- ^ 王素, 《大唐西市博物馆新藏北朝墓志疏证》, 《故宫学刊》 (01期), 2014年, (01期): 54–73 [201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5)
- ^ 傅清音, 《新出元華光墓誌與元媛柔墓誌所見元魏宗女的婚姻和信仰》, 《出土文献研究》 (00期), 2019年, (00期): 410–422 [2020-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4)
- ^ 郭茂育, 《唐李行止墓志铭》, 《书法》 (第06期), 2013年, (第06期): 24–32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隋书四”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隋书五”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隋书六”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北史七”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政府职务 | ||
---|---|---|
前任: 宇文直 |
北周大司空 565年-572年 |
继任: 宇文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