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𫖮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智𫖮 | |
---|---|
别名 | 天台大师,智者大师,𫖮禅师,东土小释迦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陈德安(德安为字),陈光道,陈王道 538年2月16日 |
逝世 | 597年8月3日 | (59岁)
宗教信仰 | 汉传佛教 |
学校 | 天台宗 |
传承 | 四祖 |
法号 | 释智𫖮 |
谥号 | 智者 |
寺庙 | 国清寺 |
高级职位 | |
教师 | 果愿寺法绪,慧旷律师,南岳慧思大师 |
释智
生平
其先祖出身颖川郡(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县),为颍川陈氏,在东晋初年,家族迁居荆州华容[7]。其父陈起祖,通经传,有武略,在萧绎任荆州刺史时,为其幕僚。在萧绎登基为梁元帝后,封益阳县开国侯[8]。其母徐氏,是位虔诚佛教信徒。智𫖮是家中次子,其长兄陈鍼[9]。
智𫖮目有双瞳[10],因出生时有祥瑞,幼名王道,又名光道,后成为他的字[11]。7岁时就表现出对佛教的兴趣[12]。554年(梁承圣3年),西魏宇文泰派于谨等人领军南下,攻陷江陵,梁元帝出城投降,后被杀。因此战乱,在其15岁时,智𫖮全家北至硖州(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依靠其舅,因而升起出家的愿望,但未获父母同意[13]。在其父母过世后,经其兄同意与王琳的资助下,在他18岁时,至湘州(县治位于今湖南长沙),在果愿寺法绪门下出家,法绪为他授十戒,并教导其律藏[14]。20岁时,智𫖮受具足戒,师事慧旷律师,学习大乘经典。之后进入大贤山(位于今湖南省衡阳县)潜修,学习法华三部经(包括《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等,并进行方等忏法[15]。当时慧思禅师驻锡在光州(县治位于今河南省光山县)大苏山,智𫖮在23岁时,前往参学,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前方便,发初旋陀罗尼[16]。他曾代慧思说法,开讲大品般若经[17]。
慧思后移居衡山,命他往南方传播佛法,智𫖮在567年(陈光大元年)到达陈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市)[18]。智𫖮获得当地著名佛教僧侣,如兴皇法朗、长干慧辩等人的支持,官员徐陵、毛喜等人都成为他的信徒。沈君理请智𫖮住锡瓦官寺,讲《法华经》。智𫖮在此居住八年,开讲《大智度论》与《次第禅门》[19]。因徒众过多,事务繁杂,妨碍修行,智𫖮决定入山林修行[20]。575年(陈太建7年)秋天,入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在此隐修,后建立寺院,即后来的国清寺[21]。智𫖮在北峰上独修头陀行,证入一实谛法门[22]。在此居住一段时间后,陈宣帝下诏建寺[23],以始丰县的税收,来作为国清寺的支出之用。其徒众慢慢扩大[24]。
智𫖮在天台山修行11年,据说他在浙江天台山居住时,为使临海居民放弃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佛教放生会之滥觞。陈后主即位后,诏请智𫖮回金陵。584年(陈至德2年),智𫖮回到金陵,入宫说法[25]。初居灵曜寺,在此开讲《仁王般若经》。因此地房屋狭小,后移居光宅寺[26]。陈后主及太子陈渊等,皆尊崇智𫖮,太子曾请智𫖮授菩萨戒[27]。587年(陈祯明元年),于光宅寺讲《妙法莲华经》,其讲课内容在其弟子章安灌顶收集后,集成《法华文句》。
588年(陈祯明2年,隋开皇8年),隋文帝派兵南下,陈朝覆亡。为避金陵战乱,智𫖮准备回到荆州,途中居留在浔阳匡山(即庐山,位于今江西九江)[28]。秦孝王杨俊曾想招募智𫖮,但因为发生叛乱,智𫖮并没有前往[29]。590年(隋开皇10年),原担任并州总管的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调任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在此创立慧日道场,招请各地著名佛教僧侣,前往讲学。591年(隋开皇11年),在晋王杨广的召请下,智𫖮至扬州总管寺,为其授菩萨戒,受赠“智者”称号[30]。592年(隋开皇12年)3月,智𫖮由扬州返回庐山,途中曾至衡山,至慧思墓塔所在探视。在当年底,回到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建造精舍,即玉泉寺[31]。智𫖮在玉泉寺讲经的内容,后经其弟子章安,集成《法华玄义》与《摩诃止观》。
596年(隋开皇15年),受晋王杨广邀请,智𫖮再度至扬州,居禅众寺,撰写《净名经疏》,面呈给杨广[32]。同年9月,回到天台山,与弟子整理旧有居所。智𫖮向其弟子预告其死期将近[33]。口授《观心论》。597年(隋开皇17年)冬天,智𫖮在天台山过世,年60岁,僧腊40[34]。
思想
智𫖮眼见佛教教义复杂,佛经文义互相抵牾,遂建立“判教”的学说,认为佛教教导的不同阶段,对应佛陀生平的不同时期,以及佛陀在那一时期的受众。教义的每个层次都有效,都是迈向佛教真理的一步,而最终最圆融的教义见于《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35],智𫖮依此经立“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所谓“八教”,即为“化法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化益的内容,即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化仪四教”,是说佛教的教化过程和方式,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化仪譬如药方,化法譬如药味。
智𫖮临终时,对弟子谁可宗仰的询问,回答:“岂不曾闻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唯此大师能作依止。”[36][37]。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师的独到见解。佛教首先将众生分为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每一界又有十法界,比如人中,有人间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样十乘十就是一百法界。每一界又具《妙法莲华经》中所讲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一百法界乘十如是,就是一千如是。再乘以三种世间:国土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就是三千世间。三千世间就在一念心中,所以称为“一念三千”。《摩诃止观》卷五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例如八相迁物,物在相前,物不被迁,相在物前,亦不被迁。前亦不可,后亦不可,只物论相迁,只相迁论物。今心亦如是。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界。”
师承
法嗣
主要著述
智𫖮专志于讲学,少有著述。其著述多由其门下弟子随录整理成书[38]。其中《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小止观》、《观心论》等,流传久远,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
按道宣《大唐内典录》(公元664年)、最澄《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公元804年)、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公元838年)、圆珍《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公元853年),至中唐时所认定的天台智者著作[39],现存者如下:
- 法华部
- 《妙法莲华经玄义》
- 《妙法莲华经文句》
- 《妙法莲华经观音品玄义》(简称观音玄义)
- 《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义疏》(简称观音义疏)
- 维摩部
- 杂疏部
- 止观部、禅门部
- 《摩诃止观》(又名圆顿止观)
- 《禅门修证》(又名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 《禅门章》
- 《禅门要略》
- 《六妙法门》
- 《禅门口诀》
- 《小止观》(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略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门)
- 《法界次第初门》
- 《觉意三昧》
- 《三观义》(由《净名玄义》分出)
- 《观心论》(又名煎乳论)
- 《观心食法》
- 《观心诵经法》
- 《天台智者大师发愿文》
- 《法华三昧行法》(又名法华三昧忏仪)
- 《方等三昧行法》(又名大方等行法。另有别行本收于《国清百录》,名方等忏法)
- 《金光明忏法》(收于《国清百录》)
- 《请观世音忏法》(又名请观音行法,收于《国清百录》)
- 《五方便念佛门》(有广本、略本[44][45]。广本疑为后人于中间部份增附华严宗念佛义、大宝积经念佛文而成[46])
智𫖮的著述,据称尚有《弥勒成佛经疏》、《大智度论疏》、《般舟三昧行法》、《杂观行》等,不过已散佚不存。另外,慈云遵式的〈天台教观目录〉中以《四念处》和《净土十疑论》为天台智者所作[47]。不过,内典录、台州录载《四念处》作者为章安灌顶[48][49]。而最早登载净土十疑论(阿弥陀经决十疑)的目录台州录不记其作者名号,书中又引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和唐代译出的《杂集论》。因此,这两部著作是否为智𫖮所作尚有疑问。
宋代时,天台宗山家、山外派对《金光明经玄义》(广本)真伪看法不同[50]。另外,山外派的孤山智圆认为世传《阿弥陀经义记》词俚义疏,怀疑是日本人假托智𫖮而作[43][51]。又据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净觉仁岳认为《金刚般若经疏》非智𫖮所作,东域传灯目录则指此疏与署名为僧肇(据引文比对,其真实作者是谢灵运[52][53])的《金刚经注》不异[41][54]。
据近人之研究,《观无量寿佛经疏》采用不少净影慧远观经义疏的见解,其五重玄义之文取自智𫖮《金光明经疏》,故近代学者疑观经疏非智𫖮所作[42][55]。《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现存本为元丰年间(1078-1085)从日本传入。据近人之研究,认为此疏采用不少吉藏仁王经义疏的见解,或许为后人假托之作[40]。
往生
智𫖮常发愿往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临终时云观音来迎[56][57],并答修行至圆教五品位[58][59]。《报恩录》[60]、《净土往生传》与《往生集》,将智𫖮列入往生西方弥陀净土之高僧。《续高僧传》则载智𫖮之徒智晞在临终前,回答于梦中见到智者大师在兜率天[61]。荆溪湛然认为无论求生兜率或临终前观音来迎,都是随机教化的示现方便[62]。智𫖮弟子永阳王亦是发愿“或见生安乐世界,或处兜率天宫。”[63]
相关条目
注释
- ^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智者二字,即是教主。幼名光道,亦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𫖮,𫖮,静也,即出家后,师为立号。从德为名,故用静义。后授晋王菩萨戒品,因即为王立法号,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今从后说故云智者。”
- ^ 存档副本. [2018-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 ^ 辭典檢視 [台:ㄊㄞ/tāi]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2024-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5).
- ^ Arthur F. Wright著,常蕾译:《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页59。
- ^ 传灯《永嘉禅宗集注》序:“赞者曰:智者具八相以成道,人称为东土小释迦。”
- ^ 古崑《西归行仪》卷1:“余于同治元年,在佛顶山慧济寺,阅净土十要。至宝王论中,知智者大师,临终令读四十八愿,九品观章。想智者乃东土释迦,临终令读,岂非至要之言。因此熟读,奉为日课。”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大师讳智𫖮,字德安。俗姓陈氏,颖川人也。高宗茂绩,盛传于谱史矣。暨晋世迁都,家随南出,寓居江汉。因止荆州之华容县。”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父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策运筹,偏多勇决。梁湘东王萧绎之荆州,列为宾客。奉教入朝领军……孝元即位,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梁晋安王中兵参军陈鍼,即智者之长兄也。”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眼有重瞳,父母藏护,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邻里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字。”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至年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初启一遍即得。而父母遏绝,不听数往。每存理所诵,而惆怅未闻,奄忽,自然通馀文句,后以经验无所遗失。乡闾嗟异,温故知新,其若此乎。”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年十五,值孝元之败,家国殄,丧亲属,流徙。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于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由是深厌家狱,思灭苦本,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志学之年,士梁承圣,属元帝沦没,北度硖州,依乎舅氏。”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后遭二亲殄丧,丁艰荼毒,逮于服讫,从兄求去。……时王琳据湘,从琳求去。琳以陈侯故旧,又嘉此志节,资给法具,深助随喜。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初梁太平二年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万众。大师时年十八,至襄州果愿寺,依乎舅氏而出家焉。”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仍摄以北度诣慧旷律师,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陈太平三年,时年二十,进受具足,依慧旷律师通于律藏。”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江东无足可问。时有慧思禅师,武津人也。名高嵩岭,行深伊洛。……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先师遥餐风德,如饥渴矣。其地乃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而能轻于生,重于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于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息不虚黈,言不妄出。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将证白师。师更开演。……四夜进功,功逾百年,问一知十,何能为喻。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敷矣。思师叹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心观。……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𫖮乃于此山行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弗感,非我莫识,此法华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砂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谘审,自馀并任裁解,曾不留意。思躬执如意,在坐观听,语学徒曰:‘此吾之义儿,恨其定力少耳。’”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陈乾明元年,始入光州,依思禅师,禀受禅法,时年二十三。”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谘审,馀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慧旷律师亦来会坐。思谓曰:老僧尝听贤子法耳?答云。禅师所生,非旷之子。又曰:思亦无功,法华力耳。”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既奉严训,不得扈从衡岳。素闻金陵,仁义渊薮,试往观之。若法弘其地,则不孤付嘱。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陈都。”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及学成往辞。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利益。’思既游南岳,𫖮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馀人在瓦官寺,创弘禅法。”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陈光太元年,辞师入邺,时年三十。”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由是声驰道俗,请益成蹊。……于时长干慧辩,延入定熙天宫;僧晃请居佛窟,皆欲舍讲习禅,缘差永恨。……仪同沈君理,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兴皇法朗,盛弘龙树,更遣高足,构难累旬。……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说《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略难称纪。”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仆射徐陵、尚书毛喜等,明时贵望,学统释儒。并禀禅慧,俱传香法。欣重顶戴,时所荣仰。长干寺大德智辩,延入宋熙。天宫寺僧晃,请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绵历八周。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昔南岳轮下,及始济江东,法镜屡明心弦。数应初瓦官,四十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百馀人共坐,二十人得法。次年二百人共坐,减十人得法。其后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蒋山过近,非避喧之处。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白道猷所见者,信矣。山赋用比蓬莱,孙兴公之言,得矣。若息缘,兹岭啄峰饮涧,展平生之愿也。”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语默之际,每思林泽。乃梦岩崖万重.云日半垂。其侧沧海无畔,泓澄在于其下。又见一僧摇手申臂,至于岥麓,挽𫖮上山云云。𫖮以梦中所见,通告门人。咸曰。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因与慧辩等二十馀人,挟道南征,隐沦斯岳。……时以陈太建七年秋九月矣。”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陈宣帝有敕留连,徐仆射济涕请住。匪从物议,直指东川。即陈太建七年秋九月初,入天台。……有一老僧引之而进曰:‘禅师若欲造寺,山下有皇太子寺基,舍以仰给。’因而问曰:‘止如今日草舍尚难,当于何时能办此寺?’老僧答云:‘今非其时。三国成一,有大势力人能起此寺。寺若成国则清,当呼为国清寺。’……有定光禅师,居山三十载。迹晦道明,易狎难识。有所悬记,多皆显验。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仍于光所住之北峰,创立伽蓝。”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𫖮乃卜居胜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垄山南,螺溪之源处。……于是聿创草菴,树以松果。数年之间,造展相从,复成衢会。光曰:‘且随宜安堵。至国清时,三方总一,当有贵人为禅师立寺,堂宇满山矣。’”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寺北别峰呼为华顶,登眺不见群山,暄凉永异馀处。先师舍众,独往头陀。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震动,山魑魅千群,一形百状。或头戴龙虺,或口出星,火形如黑云,声如霹雳,倏忽转变,不可称计。……又作父母师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但深念实相,体达本无。忧苦之相,寻复消灭,强软二缘,所不能动。明星出时,神僧现……既安慰已,复为说法。……即便问曰:‘大圣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
- ^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陈太建七年,初入天台。时年三十八。至太建九年,敕置修禅寺。”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然佛陇艰阻,舟车不至。年既失稔,僧众随缘。师共慧绰种苣拾橡,安贫无戚。俄而陈宣帝诏云:‘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众因更聚,亦不为欣。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陈少主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徐陵对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鉴渊海。昔远游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霭,永阳王北面亲承。愿陛下诏之,还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陈主初遣传宣左右赵君卿,再遣主书朱雷,三传遣诏,四遣道人法昇。皆帝自手书,悉称疾,不当陈主。遂仗三使,更敕州敦请。”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陈帝意欲面礼,将申谒敬。‘释门谁为名胜?’陈暄奏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镜渊海。昔在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蔼。愿陛下诏之还都,使道俗咸荷。’因降玺书,重沓征入。𫖮以重法之务,不贱其身,乃辞之。后为永阳苦谏,因又降敕,前后七使,并帝手疏。𫖮以道通惟人王为法寄,遂出都焉。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请讲《智论》。”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十三年,帝请出邺。”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然居灵耀,过为褊隘。更求闲静,立众安禅。忽梦一人,翼从严整。称名冠达,请住三桥。师云:‘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遂移居之。”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末为灵曜褊隘,更求闲静。忽梦一人,翼从严正,自称名云:‘余冠达也。请住三桥。’𫖮曰:‘冠达,梁武法名。三桥,岂非光宅耶!’乃移居之。”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其年四月,陈主幸寺,舍身大施。又讲仁王般若。叙经才讫,陈主于大众内起礼三拜,俯仰殷勤,以彰敬重。太子已下,并托舟航,咸宗戒范。……皇太子请戒文云:……今二月五日,于崇正殿,设千僧法会,奉请为菩萨戒师。”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金陵既败,策杖荆湘,路次盆城。忽梦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守护。于是往憩匡山,见惠远图像,验雁门法师之灵也。俄而浔阳反叛,寺宇焚烧。独有兹山,全无侵扰。护像之功,其在此矣。”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秦孝王闻风延屈。先师对使而言:‘虽欲相见,终恐缘差。’既而王人催促,迫不得止。将欲解缆,忽值大风,累旬之间,妖贼卒起,水陆壅隔,遂不成行。”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至尊昔管淮海,万里廓清,慕义崇贤,归身如舍,遣使招引,束钵赴期。师云:‘我与大王,深有因缘,顺水背风,不日而至,菩萨律仪,即从禀受。’……。请戒文曰:……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总管金城殿,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师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会大业在藩,任总淮海,承风佩德,钦注相仍。欲遵一戒法,奉以为师。乃致书累请。……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扬州总管寺城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告曰:‘大士为度,远济为宗。名实相符,义非轻约。今可法名为总持也。用摄相兼之道也。’王顶受其旨教,曰:‘大师禅慧内融,导之法泽。辄奉名为智者。’”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既慧日已明,福庭将建,于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敕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便溯流上江,重寻匡岭。结徒行道,频感休征。百越边僧,闻风至者,累迹相造。又上渚宫乡壤,以答生地恩也。道俗延颈,老幼相携。戒场讲坐,众将及万。遂于当阳县玉泉山立精舍,敕给寺额,名为一音。”
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至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以答地恩。初名一音后改玉泉,泉色如玉,因以名焉。”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其年王使奉迎,荆人违觐,向方遥礼,临岐望绝。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驰欣戴。……智者频辞不免,乃著《净名经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陵,并才华族胄,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其年,晋王又遗手疏,请还。……令造净名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仪,并才华胄绩,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今王入朝,辞归东岭。吴民越俗扫巷。淘沟沿道,令牧旛华交候。寺旧所荒废,凡一十二载,人踪久断,竹树成林。……侍者智晞明旦启曰:‘未审昨夜见何因缘?’答曰:‘……此死相现也。吾忆小时之梦当终此地,所以每欣归山。今奉冥告,势当不久死。后安厝西南峰所指之地,累石周尸,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见者发菩提心。’”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时遇入朝,旋归台岳。躬率禅门,更行前忏。仍立誓云:‘若于三宝有益者,当限此馀年。若其徒生,愿速从化。’不久告众曰:‘吾当卒此地矣,所以每欲归山。今奉冥告,势当将尽。死后安措西南峯上。’”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其冬十月皇上归蕃,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标寺基已,随信出山,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天佛是当来灵像处所。……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春秋六十僧夏四十。”
道宣《续高僧传》卷17〈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𫖮传〉:“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锺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著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已端坐如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 - ^ Wright:《中国历史中的佛教》,页59。
- ^ 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临终云:‘……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天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分满两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吾今不久,当为此辈,破除疑谤,观心论已解。今更报汝,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问谁可宗仰?岂不曾闻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
- ^ 《摩诃止观》:“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行法众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法界是一处,正观能住不动,四行为缘,观心藉缘调直,故称三昧也。
- 一、常坐者,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名为一行三昧。……身‘开’常坐,‘遮’行住卧。……
- 二、常行三昧者……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观星,见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
- 三、明半行半坐……此出二经。《方等》云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法华》云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若坐思惟是经,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
-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上一向用行坐,此既异上,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实通行坐及一切事,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意起即修三昧,大品称觉意三昧。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虽复三名实是一法。今依经释名:觉者照了也,意者心数(心所)也,三昧如前释,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不见动转,根原终末,来处去处,故名觉意。……四种三昧方法各异,理观则同。”
- ^
章安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智者弘法三十馀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著文。奉敕撰《净名经疏》,至佛道品为二十八卷。《觉意三昧》一卷。《六妙门》一卷。《法界次第》章门三百科,始著六十科为三卷。《小止观》一卷。《法华三昧行法》一卷。又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著章疏可五十卷。若说《法华玄义》并《圆顿止观》半年各一遍,若著章疏各三十卷。此三法门皆无文疏,讲授而已。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国清寺。灌顶私记法华玄初分得十卷,止观初分得十卷。方希再听毕其首尾会,智者涅槃。”
慈云遵式《天竺别集·天台教观目录序》:“……唯法华经疏,顶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句。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疏。省唐开元岑法师于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论疏二十卷,尝询诸先达未见其文。复于丹丘灵石寺演涅槃百句、解脱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自馀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于后。” - ^
道宣《大唐内典录》:“圆顿止观(十卷于荆州玉泉寺说沙门灌顶笔记)、禅波罗蜜门(十卷于金陵瓦官寺说沙门法慎记)、维摩经疏(三十卷隋帝请出并前玄十卷后玄六卷)、法华玄(十卷沙门灌顶笔记)、法华疏(十卷沙门灌顶笔记)、小止观(二卷)、六妙门、觉意三昧、法华三昧、观心论、三观义、四教义、四悉檀义、如来寿量义、法界次第章(三卷)、大方等行法、般舟证相行法、请观音行法、南岳思禅师传,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门释智𫖮撰。”
最澄《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妙法莲华经玄义十卷(智者大师出)…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十卷(智者大师出)…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义一卷(智者大师出)…妙法莲华经观音品义疏二卷(智者大师出)…妙法莲华经忏法一卷(或名三昧行法)(智者大师出)…摩诃止观十卷(智者大师出)…禅文修证(禅门修证?)十卷(智者大师出)…禅门章一卷(智者大师出)…禅门要略一卷(智者大师出)…修禅六妙门一卷(智者大师出)…口决禅法一卷(智者大师出)…观心论一卷(智者大师出)…小止观一卷(卷上智者大师出)…觉意三昧一卷(智者大师出)…杂观行一卷(智者大师出)…金光明忏法一卷(智者大师出)…维摩经玄疏六卷(智者大师出)…四教仪十二卷(智者大师出)…五方便义一卷(智者大师出)…法界次第三卷(智者大师出)…金光明经玄义一卷(智者大师出)…金光明经疏三卷(智者大师出)…菩萨戒经义记二卷(智者大师出)…请观音经疏一卷(智者大师出)…观无量寿经疏一卷(智者大师出)…阿弥陀经疏一卷(智者大师出)…圆教六即义一卷(智者大师出)…天台阙本目录合疏并义等壹拾肆部肆拾壹卷:仁王般若经疏四卷、金刚般若经疏一卷、弥勒成佛经疏五卷、释论疏二十卷、三观义二卷、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释十如是义一卷(智者大师出)、释一切经玄义一卷(智者大师出)、七学人义一卷(智者大师出)、七方便义一卷(智者大师出)、一二三四身义一科、小止观一卷(卷下)、观心诵十二部法一卷、般舟三昧行法一卷…开元二十二年龙泉寺岑法师与僧道谋所书智者大师坟前右柱碑上…天台随部目录合杂义等壹拾伍科”
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仁王般若经疏三卷(天台)…三观义二卷(天台大师撰)…小止观一卷(下卷 天台大师撰)…行法等忏悔法一卷(天台)…智者大师修三昧常行法一卷…五方便念佛门一卷(智者大师述)…观心游口决记一卷(智𫖮大师述)”
圆珍《智证大师请来目录》:“妙法莲花经玄义十卷(天台出)…妙法莲花经文句三本三十卷(天台出)…妙法莲花经文句三卷(第一二三天台)…摩诃止观十卷(天台出)…摩诃止观一十四卷(天台)…金光明经玄义一卷(天台出)…金光明经文句三卷(天台)…禅门要略一卷(天台)…智者大师口决一卷(天台)…观心诵经法并发愿文一卷(天台)…观心论一卷(天台)…略明开蒙初学坐禅止观要一卷(或名小止观或为两卷天台)…观食法一卷(天台)…金刚般若经疏一卷(天台)…法界次第三卷(册子 天台)…菩萨戒经义记二卷(天台)…天台智者大师六时礼文一卷(天台)…天台智者大师金光明忏仪一卷(天台)” - ^ 40.0 40.1 * 佛光大辞典.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本书之注释方式与天台三大部等大致相同,以五重玄义、四释等解释经,唯释义缺乏生动,或为后人假托之释。
- 平井俊荣. 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疑偽研究——以與吉藏《金剛般若疏》的比較研究為中心.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在智𫖮与吉藏共通的六部经疏中,已知《观经疏》是后人以慧远疏为样本假托智𫖮的伪作,《仁王疏》也受吉藏疏很大影响,这两部都很明显是伪撰。剩馀四部经疏中,一卷本《金刚般若经疏》历来也饱受怀疑。
- 佐藤哲英. 天台仁王疏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 日华仏教研究会年报. 1937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仁王经疏一卷(近从日本国流通云是天台所说待勘)
- 平井俊荣. 智顗《金剛般若經疏》疑偽研究——以與吉藏《金剛般若疏》的比較研究為中心.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 ^ 41.0 41.1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金刚般若经 义疏一卷(岳师云后人伪撰待勘) 天台说”
《东域传灯目录》:“(金刚般若经) 同经疏一卷(天台𫖮禅师撰。往年披见与肇注不异,本宗又疑)” - ^ 42.0 42.1 黄启江. 淨土詮釋傳統中的宗門意識 ──論宋天台義學者對元照《觀無量壽經義疏》之批判及其所造成之反響. 中华佛学学报. 2001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1).
以《观无量寿佛经》的注疏来说,据称是天台智𫖮(538~597)所作的义疏(以下称《天台观经疏》或《天台疏》),就采用不少净影慧远(523~592)义疏之见解,有慧远疏的成分在内,但不失仍为一崭新之作,故天台学者仍然尊之而不疑。
- ^ 43.0 43.1 孤山智圆《阿弥陀经疏》:“世有弥陀经疏,自日东传来言智者说者,非也。词俚义疏,谅倭人之假托乎?”
- ^ 天台五方便門(唐寫本).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 ^ 樂邦遺稿(智者大師念佛五方便門、智者大師念佛禪門四教離念). [2022-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 ^ 佐藤哲英. 正倉院聖語藏本天台大師五方便門について.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 1954, 2 (2): 43-50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 ^ 慈云遵式《天竺别集·天台教观目录》:“法华玄义十卷、法华文句十卷、摩诃止观十卷、禅波罗蜜十卷、维摩玄义五卷、金光明玄义一卷、金光明文句三卷、菩萨戒疏二卷、法华次第(法界次第?)三卷、观音品别行玄义二卷、观音品义疏二卷、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金刚经疏一卷、请观音经疏一卷、四教义四卷、小弥陀义记一卷、法华三昧仪一卷、四念处四卷、观心论一卷、方等忏仪一卷、觉意三昧一卷、修禅六妙门一卷、禅门口诀一卷(已上七十六卷智者说圣朝新编入大藏)。…智度论疏二十卷、仁王般若疏二卷(今在日本国)、弥勒成佛经疏五卷、弥勒上生经疏一卷、释一切经玄义一卷、坐禅止观一卷、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五方便门一卷、七方便义一卷、一二三四身义一卷、七学人义一卷、般舟证相行法一卷、法门仪一卷、禅门要略一卷、禅门章一卷、杂观行一卷、入道大旨一卷(已上四十一卷智者说今阙本)。三观义二卷、四悉檀二卷、四种三昧义一卷、释二十五三昧一卷、六即义一卷、释十如是义一卷、如来寿量义一卷(已上九卷智者说今参入大部)。维摩玄疏二十八卷、净土十疑论一卷、小止观一卷、观心食法一卷、观心诵经法一卷、观心十二部经义一卷(已上三十三卷智者说其本现存但不入大藏)。”
- ^ 道宣《大唐内典录》:“四念处观(四卷)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金光明行法、修禅证相口诀、天台智者师别传、杭州真观法师别传。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
- ^ 释正持. 天台化法四教「三藏教」之研究──以《教觀綱宗》為架構.
《大藏经全解说大事典》云:“经过考察,实际是弟子灌顶以《大本四教义》为指南书,参照《摩诃止观》而著。”镰田茂雄等著,(东京:雄山阁,平成10年初版),页561。……佐藤哲英于(续).《天台大师の研究》中,有详细论证“《四念处》四卷,是灌顶的著作。”(京都:百华苑,昭和56年),页434。
- ^ 董平.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PDF). 普门学报. 2001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6).
关于《金光明经玄义》广、略二本之真伪问题的争论。智𫖮所著《金光明经玄义》,在宋景德(一○○四─一○○七)之前有广、略二本同时流通,广本有上、下二卷,上卷释教义,下卷论观心;而略本则无下卷,即没有观心论的部分。……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场争论的实质并不仅仅是《金光明经玄义》之广本是否为智𫖮所作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观心”这一天台宗之核心教义的问题。
- ^ 中山正晃. 知 禮 と 智 圓 (PDF). 印度学佛学研究. 1966 [2020-06-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6-23).
- ^ 张曜钟. 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校釋.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研究所. 2003.
- ^ 鹈饲光昌. 謝霊運『金剛般若経注』の基礎的研究(上):僧肇撰と伝えられる『金剛経註』一巻との関係について (PDF). 佛教大学大学院研究纪要. 1992, 20 [2021-05-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04).
僧肇撰と伝えられる‘金刚経注’一巻と谢霊运の著わした‘金刚般若経注’との関系の究明を通じて、散逸したと考えられてきた谢霊运の‘金刚般若経注’が现存していることを证明することによ
- ^ 佛光大辞典. 金剛般若經疏. [2020-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本书采用五重玄义之释义,并以序、正、流通等三分解释经文,然书中难以圆融之点甚多,而不见智𫖮特有之解释风格,故恐系后人假藉之作,或智𫖮初期所述,而由旁人笔录。
- ^ 佛光大辞典. 觀無量壽佛經疏.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 ^ 灌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机,顺缘设化,不可一准。”
- ^ 灌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顶天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分满两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胁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
- ^ 灌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1:“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益他,但位居五品。生何处者,吾诸师友并从观音皆来迎我。”
- ^ 智𫖮讲,灌顶记《摩诃止观》卷1:“智者生光满室目现双瞳,行法华经忏,发陀罗尼,代受法师讲金字般若,陈隋二国宗为帝师。安禅而化,位居五品。”
- ^ 清沈善登《报恩录》卷1:“此经(佛说无量寿经)上辈当出家,中下二辈当在家,乃从其多数,粗举大凡。……故智者大师仅登五品,非在家也。刘遗民三度见佛,衣覆手摩,自当上辈,非出家也。而凡莲宗诸祖,及维摩贤护等,一切缁素名德之往生者。例推可知矣。”
- ^ 《续高僧传》:“如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后六年,当来昇此说法。’
- ^ 释性广《智𫖮大师晚年止观修证之研究》
- ^ 《国清百录》永阳王解讲疏第十六
- ^ 印光大师《佛法修行止偏法要》:“智者大师,释迦之化身也。临终有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观行位)。’……实恐后人未证谓证,故以身说法,令其自知惭愧,不敢妄拟故耳。”
外部链接
- 吴汝钧:〈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𫖮大师的心灵哲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大监利:〈佛教三祖——智𫖮(yǐ)〉。
- 释性广:
- 〈智𫖮大师止观修证历程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智𫖮大师晚年止观修证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