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
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较两个基本上相同或有关的事物,并用“像”等作为连接词,为一修辞手法。通常,第一个事物的外形、特性等会和第二个事物相似。[1][2]
结构
“tenor”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本体 |
台湾 | 喻体 |
“vehicle”的各地常用名称 | |
---|---|
中国大陆 | 喻体 |
台湾 | 喻依 |
明喻的结构主要分为三部份:本体(tenor),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题;喻体(vehicle),指的是用来说明喻体的事物;喻词,指用来连结喻体和喻依的补助词。
“ |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 |
——出自鲁迅《华盖集·杂感》 |
这句鲁迅于《华盖集·杂感》中的句子便是一个例子。句中,时间被直接地和海绵里的水作比较,其目的是用“海绵里的水”的意义来比较“时间”,表达出“只要愿挤,总是还是有的”的意思。而例中,“时间”是本体、“海绵里的水”是喻体,“像”则是喻词。
判断标准
凡是看到句中存在“如、似、像、犹、仿佛、宛若......”即属于明喻
例:
“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 |
——出自庄子 |
“ | 大自然有时很像戏剧 | ” |
——出自陈冠学《田园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