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喻
明喻是用在直接比較兩個基本上相同或有關的事物,並用「像」等作為連接詞,為一修辭手法。通常,第一個事物的外形、特性等會和第二個事物相似。[1][2]
结构
「tenor」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本体 |
臺灣 | 喻體 |
「vehicle」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国大陸 | 喻体 |
臺灣 | 喻依 |
明喻的結構主要分為三部份:本体(tenor),指作者欲描述之主題;喻体(vehicle),指的是用來說明喻體的事物;喻詞,指用來連結喻體和喻依的補助詞。
“ | 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 ” |
——出自魯迅《華蓋集·雜感》 |
這句魯迅於《華蓋集·雜感》中的句子便是一個例子。句中,時間被直接地和海綿裡的水作比較,其目的是用「海綿裡的水」的意義來比較「時間」,表達出「只要願擠,總是還是有的」的意思。而例中,「時間」是本体、「海綿裡的水」是喻体,「像」則是喻詞。
判斷標準
凡是看到句中存在「如、似、像、猶、彷彿、宛若......」即屬於明喻
例:
“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 |
——出自莊子 |
“ | 大自然有時很像戲劇 | ” |
——出自陳冠學《田園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