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张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浚
张浚铜像,湖南省宁乡市南轩文化园。
南宋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任期
1163年—1164年
前任汤思退
继任洪适
南宋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任期
1135年—1137年
前任赵鼎
继任秦桧
个人资料
德远
紫岩居士
出生1097年
北宋汉州
逝世1164年(66—67岁)
南宋福州
儿女张栻
父母张咸
计氏
湖南省宁乡市巷子口镇官山的张浚墓

张浚(1097年—1164年),字德远,号紫岩居士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南宋抗金将领,唐朝名相张九龄张九皋之后。父张咸。母秦国夫人计氏。长子张栻

早期

张浚四岁成孤儿,行直视端,不说诳言,熟人知为大器。入太学,中进士第。靖康初,为太常簿。李纲金国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与种师道等人之间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颜宗望之营寨而大败,作为主要支持者的李纲被张浚以专权之名弹劾。

汴京陷落后,张浚听说宋高宗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驰赴应天府,除枢密院编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御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东南逃跑,后军统制韩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坠水死,张浚奏夺韩世忠观察使,上下始知有国法。迁侍御史。

这时宋高宗在扬州,张浚进言:“中原天下之根本,愿下诏葺东京、关陕、襄邓以待巡幸。”咈宰相意,除集英殿修撰、知兴元府。未行,擢礼部侍郎,高宗召谕曰:“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朕将有为,正如欲一飞冲天而无羽翼,卿勉留辅朕。”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张浚预计金人必来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备,所以力劝宰相黄潜善汪伯彦,但此二人皆笑张浚过分。

苗刘兵变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南侵,宋高宗逃到钱塘,留朱胜非于吴门捍御,以张浚共同节制军马,不久朱胜非召还,张浚独留。时溃兵数万,所至剽掠,张浚招集甫定。这时苗傅刘正彦叛乱,张浚和韩世忠合作平叛,功劳很大。

陕西抗金

建炎四年(1130年),张浚认为中兴应当自关陕开始,考虑金人也许会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所以请行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既抵兴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娄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兴,宋将都按兵不动,不肯相援。张浚到任,即访问风俗,罢斥奸赃,以搜揽豪杰为先务,诸将惕息听命。

此时谍报金人将攻东南,张浚命诸将整军向敌。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张浚即治军入卫支援。到达房州,知金人北归,又回师关陕。这时金兀术犹在淮西,张浚惧其继续骚扰东南,想牵制之,遂决策合五路之师攻打永兴,以调动金兵。果然金急调兀术、完颜娄室、完颜宗辅等等入援,大战于富平。泾原帅刘锜身率将士冲击敌阵,杀获颇众。但环庆经略使赵哲畏敌先逃,宋军挫败,张浚退驻兴州,斩赵哲。命吴玠聚兵扼险于凤翔之和尚原、大散关,以断敌来路,张浚上书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没有追究。

张浚在关陕三年,训练新兵,以刘子羽为上宾,任赵开为都转运使,擢吴玠为大将守凤翔。刘子羽开善理财,而吴玠每战必胜。西北遗民,归附日众。所以虽然关陕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势牵制东南,江、淮亦赖以安。

绍兴元年(1131年),金将乌鲁攻和尚原,吴玠乘险击之,金人大败走。兀术亲自出马,吴玠及其弟吴璘又大破之。这就是吴玠的大散关和尚原之战[1]。张浚论功升检校少保定国军节度使

罢官

绍兴三年(1133年),张浚罢官有几个因素:

  • 建炎四年(1130年)富平之役前,手下大将吴玠曾败于彭原,投诉另一大将曲端不整师。曲端又曾迫逐帅臣王庶而夺其印。富平之役大败,起因是赵哲临阵脱逃,但曲端和张浚也意见不合闹矛盾,加上曲端的心腹张忠彦等降金。张浚开始时重用曲端,终于废之,后来在重新启用和追究责任之间徘徊,最后还是将曲端下狱论死。有人弹劾张浚杀赵哲、曲端无辜,而重用刘子羽、吴玠是不对的,朝廷开始怀疑张浚。
  • 建炎四年(1130年)初,辛炳知潭州,张浚在陕西抗金,以檄发兵,辛炳不派兵支援,张浚奏劾之。1133年,辛炳已经是御史中丞,同列弹劾张浚。
  • 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遣王似作张浚副手。这时金将撒离喝及刘豫军聚兵入攻,破金州。刘子羽为兴元帅,约吴玠同守三泉。金人至金牛,宋师掩击大胜之,斩馘及堕溪谷死者,以数千计。这时张浚听到王似来,就请求解除王似兵权,并说王似不胜任。宰相吕颐浩不悦,同时朱胜非也以旧怨攻击张浚,宋高宗诏浚赴见。

由此张浚被宋高宗罢免,直到1163年获宋孝宗启用以领导隆兴北伐,但功败垂成,隔年病逝。

江淮抗金

张浚刚被罢免不久,刘豫之子刘麟趁机引金人入攻。高宗想起张浚前言,于是免朱胜非,召张浚以资政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张浚入见,高宗手诏为张浚辨前诬,除知枢密院事。

张浚既受命,即日赴江上视师。此时兀术拥兵十万于扬州,约日渡江决战。张浚长驱临江,召韩世忠、张俊刘光世议事。将士见张浚,勇气十倍。张浚派遣诸将,身留镇江节度之。韩世忠遣麾下王愈诣兀术约战,且言枢密张浚已在镇江。兀术曰:“张枢密贬岭南,何得乃在此?”王愈出张浚所下文书示之。兀术色变,晚间不战而遁。

评价

浚幼有大志,及为熙河幕官,遍行边垒,览观山川形势,时时与旧戍守将握手饮酒,问祖宗以来守边旧法,及军陈方略之宜。故一旦起自疏远,当枢筦之任,悉能通知边事本末。在京城中,亲见二帝北行,皇族系虏,生民涂炭,誓不与敌俱存,故终身不主和议。每论定都大计,以为东南形势,莫如建康,人主居之,可以北望中原,常怀愤惕。至如钱塘,僻在一隅,易于安肆,不足以号召北方。与赵鼎共政,多所引擢,从臣朝列,皆一时之望,人号“小元祐”。所荐虞允文、汪应辰、王十朋、刘珙等为名臣;拔吴玠、吴璘于行间,谓韩世忠忠勇,可倚以大事,一见刘锜奇之,付以事任,卒皆为名将,有成功,一时称浚为知人。浚事母以孝称,学邃于《易》,有《易解》及《杂说》十卷,《书》、《诗》、《礼》、《春秋》、《中庸》亦各有解,文集十卷,奏议二十卷。子二人、栻、枃。栻自有传。

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图像于昭勋阁。理宗时期名臣、理学家魏了翁为纪念张浚、张栻,修建紫岩书院,并为之作赞。淳熙年间,在张浚、故乡四川绵竹始建进德堂,祭祀张浚。南宋后期,宋廷在汉中建张浚祠。

元朝时,光禄大夫赵世延捐俸在张浚故乡绵竹修建书院,因张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后元廷便赐名为“紫岩书院”。延祐五年(1318年),名相张养浩所作《敕赐成都紫岩书院记》有载。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便有张浚。明成祖还将他的事迹载入《永乐大典》国朝忠传。明英宗时,下旨免张浚后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命其墓地为“官山”;将宁乡张浚、张栻父子祠墓及绵竹大柏林张浚父张咸墓两处纳入国家祀典;由首辅杨廷和撰写了重修张浚祠堂记。

清朝顺治年间,张浚等四十一位历代功臣从祀帝王庙。乾隆十一年(1746年),巡抚追捕锡绂于都司衙门旧房,恢复城南书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巡抚左杏庄在妙高峰故地复建,并在峰上建南轩夫子祠,前为文星阁,道光御书“丽泽风长”匾额。同治八年(1869年),清廷重建张浚、张栻墓。清廷优待张浚后人,免除其人的一切差徭杂役。

轶事

  • 苗傅、刘正彦曾雇人刺杀张浚。张浚在秀州时,警备甚严,曾经夜里有客至前,出一纸怀中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问那你想怎么办?客曰:“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张浚下执这名仗义刺客的手,问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 相传张浚得罪了秦桧以后,被贬到零陵,随身只带了几箱子旧物。桧党诬告说那里面都是张浚和蜀地旧部往来策划谋反的书信,以为抄家缴来至少可以在其中发现一些不利于张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来,在朝堂上打开却只看到一些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里面都是忧国爱君的话。此外就是破旧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动,说:没想到张浚竟然一贫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赶去送他三百两金。桧党又对外宣称说是去赐张浚死,指望张浚会有错误的反应,自杀或者反叛。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左右哭之,张浚说:“我的罪过固然当死,如果像外面传的那样,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为什么要哭呢?”张浚又问使者是谁,说是殿帅杨存中(即杨沂中)的儿子。张浚说:“我不须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赐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读了皇帝的圣旨,张浚得三百两赏金。

参见

注释

  1. ^ 《宋史·张浚传》:‘粘罕病笃,语诸将曰:“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兀术怒曰:“是谓我不能邪!”粘罕死,竟入攻,果败。’但粘罕死于1136年,此时尚在。这段话不太可信。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361》,出自脱脱宋史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参考文献

政府职务
前任:
赵鼎
南宋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1135年—1137年
继任:
秦桧
前任:
汤思退
南宋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1163年—1164年
继任:
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