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唭里岸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唭里岸
注音ㄑㄧ ㄌㄧˇㄢˋ
汉语拼音Qīlǐ'àn
威妥玛拼音Ch'i¹-li³ An⁴
台语罗马字Kî-lí-gān[1]
客语白话字Khî-lî-ngan
日语假名きりがん Kirigan ? (唭里岸)[2]
原住民语凯达格兰语:Ki-Irigan
巴赛语:Ki-zing-an

唭里岸凯达格兰语Ki-Irigan巴赛语Ki-zing-an)是台北市北投区内的旧地名之一,聚落中心位于今日的立农里东华里一带。国民政府来台后,废除来自台湾原住民凯达格兰族的旧地名唭里岸,改为“立农里”,以立农街贯穿整个聚落生活带,之后随著都市发展划出增设东华吉利尊贤立贤吉庆等里。其中“东华”一带还保留较原始的聚落环境、“吉利”地名则是由唭里岸的“唭里”二字发音所转化;清代乾隆初期迄今仍被称为北投五大角头(村落)。[3][4][5][6][7]

台北捷运淡水线唭哩岸站设站前,大多以旧庄名大字名、北淡线旧站名唭里岸作为地名使用。

现行台北市北投区设有唭哩岸次分区

华康字型发现有一些台湾地名汉字有缺乏。

地名源由与意义

唭里岸(汉语拼音:Qili'an;通用拼音:Cili-an)其地名原由有三,其一当地曾为先住民凯达格兰平埔族其里岸社之所在地(凯达格兰语Ki-lrigan巴赛语Ki-zing-an),故沿用此名;其二为此地为昔旧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弯曲地带,形似一海湾,因地形而得名;其三为西班牙人占领台湾时,因此地地形极像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西北海湾(Irigan),故称此地为Irigan,后来受凯达格兰语的影响,加上地名的接头语Ki,遂变成“唭里岸”。[8]

唭哩岸,1650年代荷治台湾时期,其地名标示有五种为(Kirragenan/Kieraanganon/Kerannanna/Kernannananna/Quiranganan),为巴赛族聚落之一。[3][4][5][6]如照巴赛语ki-zingan的译音,唭哩岸是“海湾”之意。ki 为南岛语族常见的地名前缀词,表示为地名之意。而 an 是地名韵尾之后缀词,an 的意思是“……的地方”。[9]

唭哩岸在《淡水厅志》分别有下列记载方式“奇里岸”(淡水厅志卷二第31页)、“奇里岸社”(淡水厅志卷三第81页)、“淇里岸”(淡水厅志卷三第112页)。明郑时期为防止兵进攻,曾经遣将驻兵、招来佃农开辟农田;清雍正年间,在此开七星墩灌溉,唭哩岸成为淡水河北岸农业发祥地。

地理

唭哩岸贝壳

唭里岸大致在石牌路以北,唭里岸山(164公尺)和乌尖连峰以南,西以北投溪磺港溪为界,邻近牛稠内、大篱笆、土地公埔(今北投区八仙里)、石碑仔(今北投区石牌)、洲仔尾(今北投区洲美里)。日治时代前认知的唭里岸地区尚包含今日石牌(石牌山脚庄)。

日治时期的区划唭里岸包含清末石牌唭里岸庄磺溪庄,约含现今立农东华吉利尊贤立贤吉庆永明永和永欣等9里[10][11]

现在台北市的唭哩岸次分区相较于日治时期的唭里岸,少了磺溪旁、台北荣总周边,现属石牌次分区的永和永欣2里[12]

2003年国立阳明大学兴建图资大楼,进行地质钻探,挖出含有咸水贝壳之唭哩岸石,证明台北盆地内曾经是咸水湖或海域,“唭哩岸”意涵“海湾”才获得另一个证据[13]

历史

凯达格兰平埔族

唭里岸,1650年代荷治台湾时期,标示为Kirananna。

早期凯达格兰平埔族人在这儿过著单纯的渔猎生活。在荷兰人侵入唭里岸时,为了供应淡水、鸡笼(现基隆)一带荷兰军的饮食用品,及增加税收,极力鼓励汉人移住本地或来此贸易。而后,在明永历廿一年(1667年),郑经派兵遣将把淡水一带的荷兰人驱离后,屯兵进驻,自此,汉人在唭里岸建庙、筑屋、铺路,对凯达格兰平埔族人渐渐产生影响,并加速汉化。

汉人移入

位于二重埔台湾主妇联盟总社的唭哩岸石围墙

汉人早在明万历年间就在北投出现贸易行为。1770年代,清朝治台时期,开放汉人进入台北盆地开垦农地,汉人在平埔族居住地附近落脚居住,辟土开街,形成汉人聚落。汉人自称开垦台北是来自唭里岸,也开始使用奇里岸其里岸...等汉字地名,后因淡水线捷运通车后统一称为唭里岸,均指同一地区。

在两百年前,由福建同安漳州等地的先民渡海来台,从淡水河口进入,开发关渡、唭里岸一带,因唭里岸的地理之势,成为先民进入台北开垦的第一站。据《淡水厅志》记载:“淡水开垦,自奇里岸(今唭里岸)始。”由此可知,唭里岸是汉人在台北地区最早开发的地点。早在清初,此地就有条“唭里岸街”(今立农街),它是淡北最早的市街,也是当时由台北进入淡水的商旅必经要道(淡北古道),搭配船只运行八仙圳清水圳,加上淡水河的船只都会在此装卸货物和休憩,当时唭里岸设有商店、客栈、酒家,景象繁荣。

清治时期唭哩岸打石场为重要的建材来源,沿水路往上游大汉溪新店溪做为通路,其供应范围可远至新庄头重埔、二重埔五谷王[14]等港埠,如位于新北市三重区重新路五段408巷的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昔日为二重埔港埠要道,也使用唭哩岸作为围墙建材,另外台北城建城时东侧城墙也使用大量唭哩岸岩做为围墙建材,今天在台大医院西址围墙、国立台湾博物馆南门园区小白宫等,都可以看到清治时期的使用状态。

日治时期

在1904年所绘制的《台湾堡图》中,唭里岸记载为“唭里岸庄”。户政事务所登录日治时代户籍资料纪载为“台北州七星郡北投街唭里岸”。

19世纪末,日本人治台,铺设淡水线铁路连结台北市与淡水港,1910年左右,在唭里岸山打石场旁的铁路淡水线设置“唭里岸”站,在现今捷运淡水线石牌站与明德站间位置(详见:1935新北投鸟瞰图),作为运送当耐高温的工业火炉石等的唭里岸石之用。

淡水线铁路唭里岸站在战后改名石牌站而湮没。

战后

1946年原唭里岸改制为立农、风度2里,隶属于“台北县七星区北投镇”。1947年1月改隶“台北县淡水区北投镇”。1947年8月改隶“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1952年8月风度里更名为永和里。1968年7月1日改隶“台北市北投区”。1974年12月自立农里析出东华、尊贤、吉利3里。1981年4月自尊贤里划出立贤里,自吉利里划出吉庆里,自永和里划出永明里。1990年3月12日自永和里划出永欣里。[15][16]

1970年代因设立国立阳明医学院,废打石场,设东华公园,铁路淡水线停驶,唭里岸之名消失在台湾的地图上。1997年沿旧铁路兴建的台北捷运淡水线开通后,在原铁路王家庙车站南侧500m设立捷运唭哩岸站,唭里岸之名才又出现在台湾地图上。

1998年立农国小申请更名为唭里岸国小,因影响甚远被驳回,其后在相关文宣上均有加注“唭哩岸学堂”字样。

慈生宫

慈生宫在今北投区立农街一段321号,主奉五谷先帝(即神农大帝),是明朝末年福建同安、漳州、泉州等地的先民为祈求五谷丰登,于1669年兴建,是北台湾庙史悠久的寺庙。1881年(光绪七年)时迁到现址,经四次改建而有今日规模。庙的山门两旁围墙上有四季农耕图,和二十四节气图,庙埕右侧还刻有巨大的古唭里岸市街图。进入正殿,神农氏(即神农大帝)坐于正中,前有土地公、左为观音、右为天上圣母、供桌下祀有虎爷。由于唭里岸的居民多以务农为业,慈生宫供奉都是农业社会生活需求下的神格。

轶事

文献地名读音不同

早期使用文字记录该地区相当混乱,光是当地现存的石碑与历史照片上都有不同的用字,如奇里岸其里岸淇里岸居里岸基里岸...等汉字地名,但大多是以如唭里岸作为书写代表字,1997年台北捷运淡水线通车设站唭哩岸站后,政府惯用字才从唭里岸改为唭哩岸,有趣的是唭里岸的“唭”字读音为“ㄑㄧ”(音同:七),与当地惯称的“奇”读音并不相同。

此外,台语文汉字读音居里岸发音近似意味安居乐业的居里安

唭哩岸石

唭哩岸岩是台湾称呼木山层石英砂岩的一种别称,自古产自于唭哩岸地区;由于开采成本及运输问题,在台湾所看的见的唭里岸岩建物并非完全产自唭里岸。

以清代台北城为例,因运输不便而转自内湖金面山采石场([德明科技大学]现址)取得部分石材。而日治时代兴建北淡线铁路后,唭里岸聚落的打石工业则达到了高峰,多由奇里案火车站(后改为石牌站,与今唭哩岸捷运站非属同站)作为运输用,由于该石材质地耐火耐高温,耐热温度可达摄氏2000度,在日治时代透过铁路运输而在各地兴建的烧窑炉多采用此石材,二战期间日本的部分军舰火炉亦使用此石材。迄今在台湾大学之校墙还保留当时建造石材的原貌,可见过去荣景。

然民国六十四年,因阳明医学院(今阳明大学)兴建,政府下令于阳明大学区域禁止采石,自此该行业便渐渐没落。

历史建筑未获保护

今立农街一段曾保有最后一段旧唭里岸市街建筑,采唭里岸石作为建材,北段曾经被称为唭里岸老街(类似今新北市瑞芳区猴硐老街之建筑群设计);后因多项当地多项开发进而全数拆除,依拆除时间序及开发名称如下:

立农街一段323巷(原荷兰领事馆旧址,后荒废改建巷道)、天母玫瑰(原唭里岸石打石场)、吉利良缘(市街历史建筑)、停车场(约立农街一段320巷与立农街一段交界处,原市街历史建筑,后荒废改建停车场)、2006 安家星赏(市街历史建筑)、2010 阳明上隐(原唭里岸老街历史建筑群,其一建筑因火警全毁,后建筑群皆拆除整平);至阳明上隐案开工后,立农街除部分断垣残壁外,几乎无任何完整历史建物。

然后期亦有建商相中唭里岸后厝地区历史建筑群,欲进行都市更新开发。为此于2011年底迄今还发生多次抗议事件。[17]

台北第一市街

根据《淡水厅志》等史料记载,认为淡北古道的唭里岸市街是台北第一条市街;但在市府刊物《台北画刊》不同期数中,依开发与贸易等专题分别认为台北第一街为艋舺贵阳街大稻埕迪化街永乐町)、北投立农街(淡北古道唭里岸市街),为此各区皆自称台北第一市街。

此外,唭里岸街还同时另有其他地名如:顶街、下街。立农街在立农国小以东部分称顶街;以西部分则称下街。

当时的唭里岸市街被誉为“九万廿七千”,九万意为家产上万者有九户,廿七千则为家产上千者有廿七家。而当国民所得来看,当时的万元户,约为今日的亿万富翁。

1994华视八点档劝世媳妇故事中,将民间戏曲《周成过台湾》的故事背景被转移到了奇里岸地区,以当时时空下的淡北古道“九万廿七千”作为故事的起点,亦于当地信仰中心慈生宫进行取景。

关渡宫二妈传说

唭里岸地区居民传统信仰中心多为慈生宫的五谷先帝,但当地居民的另一信仰中心却远在西北方5公里的关渡宫,相传关渡宫二妈原漂流至该地区大马路五分港(约今承德路七段与北投焚化厂间)被人供奉在慈生宫,慈生宫整修因整修将其神像寄祀于关渡宫。[18]

然慈生宫整修竣工后欲恭请妈祖回驾,妈祖表示要留在关渡宫,此后就安置在关渡宫,于是有正月十六二妈回娘家在到唭里岸地区的习俗,不过仅回宫作客并不举办绕境活动。

唭里岸公园

于天母行义路附近有一唭哩岸公园,然该公园位置却与普遍认知的唭里岸地区相距甚远,据台北荣总院史网站纪载,过去的唭哩岸地区以磺溪为界,涵盖目前石牌及部分天母地区。

后厝谢氏

唭里岸地区北侧以捷运淡水线为分隔之区域被称为“后厝”,当地谢氏居民应有部分凯达格兰平埔族血统。

唭里岸山

唭里岸山旧名凤梨山,位于乌尖连峰西南向分支山股[19]。山头有联勤测量单位设置铜标三等三角点,编号8201,海拔高度165公尺,涵盖军舰岩(白铁图根点,编号市491)、奇岩山(玄武岩图根点,编号精干点292),山里有四十甲地曾种满凤梨,昔名“凤梨山”,在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逐渐减产以至消失,现今“唭里岸山”仍可发现为数不少的“野生”凤梨。

推理游戏取材

日本推理游戏海猫悲鸣时(うみねこのなく顷に)EP4,金藏的故乡在台湾,碑文所藏黄金之处字末解答为“淡水河旁的唭哩岸”;首先解开此达的日本留学生,推理游戏其作品一改编成为漫画与动画。

影视取景

由于唭里岸地区既有现代社区型集合建筑,又有传统庙宇与石砌聚落,常常为电影电视取景所用,早期北投地区电影兴盛时期亦有所取景,近年来亦有电视电影及广告在此取景。

参考资料

  1. ^ 唭哩岸-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2017-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2. ^ (日语)铁道省. 鐵道停車場一覽. 昭和12年10月1日現在. 国立国会图书馆. 1937年12月: 页522 [2019-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3. ^ 3.0 3.1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助研究员,基隆河流域——一號至十七號地圖解讀. [200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古地图与旧地名》,中央研究院/台湾历史地理资源网,retrieved at June9/2015..
  4. ^ 4.0 4.1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助研究员,"第三章新店溪与大汉溪流域:一九号至三十号地图解读《古地图与旧地名》"[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研究院/台湾历史地理资源网,retrieved at June9/2015.
  5. ^ 5.0 5.1 马渊东一,《马渊东一著作集》(二)(东京:社会思想社,1974),页441。马渊提到语言学家的浅井惠伦未听到“凯达格兰”之称呼,但又云:如果他记忆无误的话,在基隆和平岛调查过平埔族的台北医专教授宫原敦,曾告诉他说听过“Ketananan”之称。马渊为了调和此间的矛盾,就推测说“凯达格兰族”是指台北平原的原住民,“马赛族(Basai)”只是指东北海岸(包括基隆)的原住民。但马渊的分类法后来受到语言学家李壬癸、土田滋的部份修正,见李壬癸,〈台湾北部平埔族的分类及其语言根据〉,《台湾风物》四一卷四期,页197-214;土田滋,〈平埔族各语言研究琐记〉(下),页26-28。不过,李、土田两人对“马赛”与“凯达格兰”、“雷朗”族的语言界线有若干歧异,见李壬癸,〈台湾南岛民族的迁移历史〉,页30;土田滋,〈平埔族各语言研究琐记〉(上),页10。就我而言,我(翁佳音)认为台北平原的番人也是“马赛族”,似乎不必另立“雷朗族”,见本书《古地图与旧地名》第三章二十号“Pinnonouan 武𠎀湾”条考证。
  6. ^ 6.0 6.1 Blussé, L. and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3.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5), p.159, 401, 403 ff.
  7. ^ …至于武𠯿湾的原住民耕种的情形,西班牙资料曾谓西人到过武𠯿湾(Pulauan)及Pantao番社交易米谷。(Esquivel, 1632, fol.310v.)但稍后的荷兰资料却记载武𠯿湾人要向林仔(Cenar)与北投(Kijpatauw)番人买米,因为:“他们──即马赛人──的习俗不稼不穑”。(Blussé, L. and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3.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5), p.159, 401, 403 ff.)由此,似可判断马赛族之一的武𠯿湾人,纵然有种植,也只是散耕的旱作。…(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翁佳音/助研究员,"第三章新店溪与大汉溪流域:一九号至三十号地图解读《古地图与旧地名》"[1],中央研究院)
  8. ^ 《台湾地名研究》、安倍明义、1938年
  9. ^ Li, Paul Jen-kuei and Shigeru Tsuchida. "Kavalan Dictionary"(噶玛兰语词典)(2006:320).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ISBN 9789860069938
  10. ^ 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光绪台北堡庄示意图(1887) 
  11.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日治行政区_街庄(1900年代) 
  12. ^ 臺北市2015年區里界說.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9年2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14日). 
  13. ^ 李荣文. 唭哩岸山前世:地質. 2003 [2007-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0). 
  14. ^ 《台湾总督府行政区域便览》
  15. ^ 《臺北市志》卷一 沿革志 封域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 1988-06: 188–190. 
  16. ^ 永和里. 台北市邻里服务网. 2021-06-02 [2021-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5) (中文(台湾)). 
  17. ^ 民視新聞-居民爭取 保存唭里岸石聚落20111219. [2012-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18.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灣文獻第六十一卷第三期唭里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 
  19. ^ Google Map

参考文献

  1. 地名沿革-唭哩岸. 台北市北投区公所. 2017-11-27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中文(台湾)). 
  2. 唭哩岸步道. 社团法人中华民国自然步道协会. [2019-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中文(台湾)). 
  3. 《台湾地名探源》国立台北大学 郭文铎

参照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