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理学家)
吴澄(1249年—1333年),字幼清,晚年字伯清,号草庐,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咸口)人。宋元之际学者、理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吴澄是元代重要的学者,和元初理学家许衡并称为“北许南吴”。吴澄一生乐育,据说在六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有上千人追随他学习,其中有不少是北方地区的学人,因此认为他澄对元代南北之间的文化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吴澄的很多弟子,如虞集、元明善、危素、苏天爵、贡师泰、赵宏毅等在元廷任职,推动南北之间的交流,也巩固了元代中期的统一。吴澄在学术上主张和会朱陆,为朱子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宋代学者陆九渊和明代学者王阳明之间的桥梁。
生平
早年生活
南宋淳祐九年(西元1249年),吴澄出生于抚州崇仁咸口里(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吴澄少年时,在祖父吴铎的引导下接受启蒙,诵读古诗。[1]七岁开始诵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十岁(西元1259年)开始学习朱熹所著的《大学章句》,每日诵读二十遍。[1]吴澄十三岁(西元1262年)开始学习科举之学,十四岁(西元1263年)开始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二岁(西元1271年)时乡举通过,并在次年参加省试,未曾中举。此后便不再参加科举,专心于理学。
吴澄十六岁(西元1264年)到抚州临汝书院学习,师从著名学者程若庸和程绍开[2],两人分别是南宋末期重要的学术流派朱子理学和陆子心学的传人。[3]吴澄通过跟两人的学习,奠定了他宗朱会陆的思想基础,主张和会朱陆。在临汝书院学习期间,吴澄还认识程若庸的侄子程钜夫。后来,程钜夫成为了吴澄在政治上的引荐人。
吴澄从二十四岁开始了一段著书、授徒的生活。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西元1275年),元廷混元南北之后,吴澄又迁居布水谷,并且完成了《诗》、《书》、《礼》、《春秋》等书的校订。这一时期,吴澄为自家题联“抱膝《梁父吟》,浩歌《出师表》”,以诸葛亮自比。程钜夫为他号为“草庐”,因此世人也多称呼吴澄为“草庐先生”。[2]
第一次北上大都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西元1286年),忽必烈听从程钜夫的建议,下诏求取江南遗贤,程钜夫随即赴江西邀请吴澄北上。吴澄在推脱之后,北上大都(即今北京)。抵达大都后,吴澄难以认同元廷奉行的政策,而且怀念宋朝,[4]因此并未出仕元廷。此次北上途中,吴澄与赵孟𫖯相识。在大都时,他又和北方学者阎复相识。[5]
吴澄回到江西后,程钜夫向元廷建议抄录吴澄所编订的《诗》、《书》等经典,存放于大都官学。元廷随即遣人抄录,这些书籍被藏于国子监。[6]
元成宗时期
吴澄元贞元年(西元1295年)到龙兴(今江西省南昌市)游玩,受邀入城讲学,讲述《论语》和《易经》。[7]讲学期间,吴澄与元明善相识,为其解答疑难,被元明善视为老师。元贞二年,吴澄又一次赴龙兴,经过元明善的引荐,见到了董士选。董士选向吴澄请教经义和治道,非常满意。在董士选回到大都之后,向元廷推荐征召吴澄做官。[8]
大德四年,元廷征召吴澄为应奉翰林文字。但是,吴澄此时依旧没有出仕元廷的决心,[9]因此在百般推脱之中,在大德六年出发到大都上任。由于拖延的太久,这个职位已经授予别人,吴澄顺理成章地辞官回乡了。[10]
回乡的途中,吴澄在扬州和真州两地受到了士人们的邀请,而入城讲学。
大德八年,吴澄又被授予了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的职务,但是吴澄只担任了两个月就因为并无具体事务值得处理而辞职回乡。
吴澄在至大元年(西元1308年)被授予国子监丞的职位,这个职位负责处理国子监内的具体事务。[10]次年,吴澄到任,开始主持国子学的工作,并且推进了国子学的改革。在国子学期间,吴澄通过亲身教学,鼓舞国子学生,改良了国子学的风气。同时,他还主持了国子学的一些财政制度,改善了国子学的财务状况。[7]
元仁宗即位后,吴澄被授予了国子司业的职位。国子司业是国子监长官国子祭酒的助手。吴澄此时试图推行国子监教法的改革,推行由他设计的“四条教法”。但是,由于这个教法不能满足元仁宗建立考试制度、标准化选拔人才的期望而没有得到施行。吴澄也因此辞官返乡了。[11]
吴澄此次在京期间,还被卷入了这一时期元廷“理财”和“汉法”两派的斗争。当时,理财派的尚书右丞保八试图拉拢吴澄加入尚书省,但是被吴澄拒绝。[12]
吴澄回到江西之后,参与了科举考试的相关工作。在延祐二年和四年两次担任考官。[11]
延祐五年,元仁宗再次征召吴澄。可是吴澄在抵达扬州之后就因病难以北上,不得不请辞。此后,吴澄在扬州、真州、建康(今江苏南京)和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等地讲学、著书,逗留了将近两年,直到延祐七年才回到家乡。[13]
晚年
吴澄在元英宗至治三年(西元1323年)被召入京。[13]当年,发生了南坡之变,元英宗被杀。因此,吴澄并未来得及面见元英宗。
泰定帝即位之后,吴澄被任命为经筵讲师,又被任命参与编修《英宗实录》。泰定二年,《实录》编写完成,吴澄便再次辞官回乡。[14]
吴澄本次回乡之后,便不再出仕。他在家乡安心教学、著述,完成了《五经纂言》等著作。这一时期,吴澄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很多读书人不远千里而来求学。根据吴澄的弟子虞集回忆,吴澄一生的弟子有上千人。[15]
元统元年六月,吴澄在江西抚州去世。死后,元廷追赠他为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为临川郡公,谥号文正。[16]
家族成员
高祖吴濬
曾祖吴晔。
祖父吴择。
父亲吴枢。母亲游氏。
妻子余氏。
儿子:吴文、吴衮、吴京、吴禀、吴亶。
孙子:吴当、吴蕃、吴畣、吴䔰、吴㽦、吴奋、吴里、吴升、吴畟、吴略、吴界。吴畣、吴㽦。 孙女:五人,分别嫁给谭观、曾文、熊铃、袁镇、黄盅。
曾孙子:吴亼、吴仚、吴全、吴仑等。 [17]
著作
著作有《吴文正集》100卷、《易纂言》10卷、《礼记纂言》36卷、《易纂言外翼》8卷、《书纂言》 4卷、《仪礼逸经传》2卷、《春秋纂言》12卷、《孝经定本》1卷、《道德真经注》4卷等,并有为《州县提纲》作序。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 ^ 1.0 1.1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三册第18页.
- ^ 2.0 2.1 虞集. 《道园类稿》卷50《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天津: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 第858页.
- ^ 吴澄. 《吴文正公集》卷19《送程平父序》.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三册第352页.
- ^ 劳延煊. 《元初南方知识分子》.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十卷上第十八期,第142页。.
- ^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0页.
- ^ 虞集. 《道园类稿》卷50《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天津: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 第860页.
- ^ 7.0 7.1 虞集. 《道园类稿》卷50《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天津: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 第861页.
- ^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1页.
- ^ 吴澄. 《吴文正公集》卷17《送李雁塔序》.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三册第317页.
- ^ 10.0 10.1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2页.
- ^ 11.0 11.1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3页.
- ^ 李鸣飞. 《元武宗改革诸问题浅探》.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
- ^ 13.0 13.1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4页.
- ^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5页.
- ^ 虞集. 《道园类稿》卷50《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天津: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 第864页.
- ^ 危素. 《临川吴文正公文集》. 中华台北: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 第三册第26页.
- ^ 虞集. 《道园类稿》卷50《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天津: 王颋点校:《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