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铁DT650型蒸汽机车
此条目的语调或风格或许不适合百科全书。 (2014年5月15日) |
台铁DT650型蒸汽机车 | |
---|---|
概览 | |
类型 | 过热式蒸汽机车 |
生产商 | 日立制作所 川崎车辆 汽车制造 三原车辆(今三菱重工三原制作所) |
生产型号 | D51(1939年–1945年) DT650(1945年–1951年) |
生产年份 | 1939年–1951年 |
产量 | 37辆(DT651–DT687) |
技术数据 | |
华氏轮式 | 2-8-2 |
轨距 | 1,067 毫米 |
动轮轮径 | 1,400 毫米 |
机车长度 | 1,973 公分 |
台铁DT650型蒸汽机车,日本时期原称D51型,为由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及台湾铁路管理局先后引进之牵引客运及货运列车之过热式蒸汽机车。该型蒸汽机车共计37辆。大众曾给予称号“蒸机国王”、“蒸汽火车国王”等。
引进背景
1930年代,随著日本国内经济复苏,铁路货运需求量大增,货物用机关车逐渐恢复制造,台湾在此一风潮下,需求量日益增加。受到日本D51型设计、运转成功的影响,铁道部自1939年起,开始订购D51型,台湾铁路货运运输至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采购过程
战前
1939年,四部川崎制之D51型抵台,编号D51 4~D51 6,日本第一辆在台上路的型式并非其第一号的情形再度重演。铁道部所发的编号不等于完工出厂的顺序。随著引入D51型,铁道部停止采购日本国铁9600型(总督府车型编号800型,台铁DT580型)。台湾日治时期购入的三十二辆D51型车,虽与日本本土的同型车有重号情形,但构造上的差异使二者不至于相互混淆。
之后,铁道部每年皆订购D51型新车,其中以1941年向川崎购入12部D51型为最大笔订购,本型车总数也居所有形式机车之第三位;后又于1942年、1943年先后向汽车会社、日立制作所购入六辆、三辆D51型,共有27部。
二战时的滞留
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本败北,制海权及其优势尽失,美军对日本进行海上封锁,铁道部向日立购买的D51 28~D51 32因而被迫滞留日本,而由日本铁道省征用,编为D51 1162~D51 1166号,用于九州肥萨线及关西的关西本线,然而机车的号码牌及动轮铭刻仍为原本用于台湾的编号,与铁道省的报告中大不相同。二战结束后,到了1946年4月,此五部在台湾方面的要求下被运至台湾,抵台后本型车数目增到32辆。
战后
1945年台湾为国民政府接收,于1951年,利用联合国的援助,由汽车会社、三原车辆(现:三菱重工三原制作所)制造之五部D51型(此时已改称DT650型)抵台,编为DT683~DT687,本型车数目增至37部,仅次于DT580型的39部及CT150型的43部。
购入年表
购入年度 | 辆数 | 车号 | 原厂制造编号 | 制造厂 | 1949年后的车号 |
---|---|---|---|---|---|
1939年 | 3 | D51 4~D51 6 | 2218~2220 | 川崎车辆 | DT654~DT656 |
1940年 | 3 | D51 1~D51 3 | 1888~1890 | 汽车会社 | DT651~DT653 |
1941年 | 12 | D51 7~D51 18 | 2416、2463~2470
2591~2593 |
川崎车辆 | DT657~DT668 |
1942年 | 6 | D51 19~D51 24 | 2231~2233
2262~2264 |
汽车会社 | DT669~DT674 |
1943年 | 3 | D51 25~D51 27 | 1737~1739 | 日立制作所 | DT675~DT677 |
1944年 | 5 | D51 28~D51 32 | 1674~1678 | 日立制作所 | DT678~DT682 |
1951年 | 3 | 2608~2610 | 汽车会社 | DT683~DT685 | |
1951年 | 2 | 718、719 | 三原车辆 | DT686~DT687 |
构造
标准、战时、战后
在37辆车之中,DT651至DT677等27部皆为标准型,基本上本身的构型、煤水车板框转向架,均为量产型D51之标准构造,也是DT650型的主力。若忽略掉其他制造厂所造成了差异外,整体上与日本国铁D51200之后的形式无异。今日的保存车亦属于此型。
DT678至DT682等五辆,在构造上属太平洋战争末期为缩短工时、节省资材所造之战时型,与D511001~相当。构造简化的煤水车乃此型的最大特征,当时滞留日本的这五部D51后来都进行了所谓的“装备改造”,将木造等代用构材予以更换,变为钢板或其他正规材料。然而,这批战时型由于战争需要,竟予以超压使用,以致于锅炉寿命缩短,使其使用压力从原本的14kg/cm²降为12kg/cm²,晚年受锅炉发生爆炸事故的影响,决定了日后早早退伍的命运。
至于最后的五辆(DT683至DT687),构造上则属战后型。本体类似原有的标准型,但煤水车较原型加长,使其容量加大,更适合长时间行驶。
与日本D51的差异
最主要的二者差异,乃在于其锅炉上方的覆罩形状。日本有汽包、给水加热器、砂箱及烟囱结合在一起的流线型覆罩版本(半流线型)以及仅有汽包、砂箱相结合的量产型版本,台铁的D51全为后者,但日本D51型一直到D51200才有量产型的出现,故若从车号辨识台湾或日本的D51,此方法多为首选。
然而,台铁DT650构造与日本量产型几乎雷同,难以找出其差别,仅有极小部分相异,最为明显的即为驾驶室的部分。驾驶室后侧的上下用扶手形状,日本国铁者为兼作屋顶雨水排水管,所以其位置从上方的屋檐排水沟起经驾驶室后缘通至下方固定在车架后端梁两侧;而台铁者则是纯粹扶手功能,其上端起自驾驶室侧面后方接近屋顶下方,下端则通达车架后端梁左右两侧。若忽略其车号,欲从构造上分辨出二者,则此法必万无一失。[来源请求]
此外,由于台铁机厂的设备问题,无法时时确保蒸机烟室门确实密闭,保持内部低压,因此多于烟室门周围追加有美国蒸机常见的“固定爪”,以确保烟室门气密。但DT650型的固定爪多为抵台后才加装上去,故算是后天的改造。
各制造厂的差别
这是内部的差异,不管属哪一方都一样。由于制造厂颇多,因此外观上也可再细分数种。多表现在撒砂管(最明显)、扇形滑环支架外框轻量孔形状上。
- 川崎型侧面三支撒砂管呈放射状分散排列。
- 汽车型战前战中型的则为上下垂直平行并排,与川崎型成一大对比。
- 日立型、三原型、汽车型战后型的则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第一之先是垂直向下,在锅炉中心位置折往前方;第二支则为绝对垂直向下或轻微后掠;第三支则如同川崎型一般往后倾斜的形状。
- 一般扇形滑环支架外框构件材质为铸钢制,但D51所使用者可分为二类。第一类即为早期的形状,支架外框转折处为弯曲的椭圆形孔;第二类则为后期车辆所采用,弯曲的椭圆孔分割为二小圆孔。后者在台铁仅见于汽车会社的DT672~DT674及汽车、新三菱重工三原车辆的DT683~DT687的八辆。
后期改造
- 车牌:
在1949年以前使用D51的车号,1949年改号完成后采用DT650的车号。车号铭板皆为青铜铸造,二者采用字体形状与尺寸皆相同,皆为相同的字模木型。凹陷部分的底色,原为日本标准的黑色,改号后变为红色,也有出现过绿色底的说法。
改号初期在驾驶室两侧大车牌下方还装有表示“形式DT650”的小铭板,但在1950年代中期以后消失。
- 排障器
- 锅炉给水逆止阀位置
- 前照灯
- 滤泥器撤除、润滑油帮浦箱撤除、润滑油帮浦本体移设到走道上方
- 路牌收受器(缓冲垫)
主要诸元
基本资料
- 日治时期形式 D51形
- 在日同型车 D51型
- 号码
- 原车号 D511~D5137
- 1949年起 DT651~DT687(含战后美援购入五部)
- 制造国(厂商) 日本(汽车会社、川崎、日立、三原车辆)
- 购入年 1940~1951
规格
- 车轮配置 1D1(2-8-2)
- 饱合过热别 过热式
- 阀装置\汽门 华式
- 车长 19,730mm
- 车高 3,980mm
- 车轮直径(mm)
- 动轮 1,400mm
- 台车 860mm
- 煤水车 860mm
- 轴距(全 17,860mm)
- 锅炉 9,450mm
- 动轮 4,650mm
- 煤水车 5,200mm
- 固定 3,100mm
- 连结面间长 19,730mm
- 汽缸
- 数目 2个
- 直径 550mm
- 行程 660mm
- 最大马力 1,400 匹/ 轮马力 1280匹
- 牵引力 17,000kgw
- 最高设计时速 85km/h
- 锅炉使用压力(实用汽压) 14kgw/cm²
- 传热面积(总计221.5m²)
- 火箱 12.7m²
- 烟管 142.7m²
- 拱砖管 1.7m²
- 过热 64.4m²
- 炉箆面积 3.27m²
- 烟管直径×数目
- 大烟管 14cm×28
- 小烟管 57mm×90
- 管板内面距 5,500mm
- 空气轫机
- 空气压缩机 215复式
- 主储气筒容积 430×2
- 轫缸直径、数目
- 引擎 305×2
- 煤水车 254×1
- 轫机倍率
- 引擎 7.62
- 煤水车 9.03
- 轫率 无
- 容量
- 锅炉水 7.4m³
- 煤柜 8ton
- 水柜 20m³
运转过程
民国时期
本型机关车在台铁列车运转上的定义是货物用机关车(牵引干线及支线货物列车),并非客运用机关车。不过据说曾于1960年代因台铁客运用机关车不足,而有客串牵引过早期的观光号客车(车辆涂装与35SP32700型对号快车厢相同)的轶事。
电化后的馀生
1979年(民国68年)7月1日,台湾铁路西部干线(基隆—高雄间)电气化工程全线完工。除了部分区间普通客运列车、货物列车、混合列车外,其馀类型的现役蒸气机关车正式退出台铁列车运行的舞台。 在台湾,蒸汽机关车的最后舞台是新竹的内湾支线,于1984年(民国73年)2月28日之前仍有蒸气机关车头牵引货物列车于内湾线上行驶,3月1日起由台湾铁路管理局正式公告现有各型蒸气机关车全数报废除籍。
现存车辆
目前有四部DT650型留下来,车号及其保存状况分述如下:
车号 | 照片 | 所在地点 | 简介 | 备注 |
---|---|---|---|---|
DT651(DT664) | 笨港口港口宫 | 距台铁路线最远,于1984年移至于嘉义县东石乡港口宫,当时嘉义县道路过窄,运送过程还得靠吊车来辅助转弯,或是中途换车继续前进。DT651运抵港口宫之际,庙方曾希望在当地让它升火启动,所以仍是可动状态。之后计画告吹,但由于是在极佳的状态进入铁笼,加上之后庙方每年细心维护,一切几乎完好如初,成为保存状况最佳的同型车。 | 本辆车为DT664号,原早年访谈台铁退休员工所知本车可能为DT654;近年由古庭维前往港口宫,会同庙方总务剥漆考据结果,动轮编号为D5114故正确车号为DT664。 | |
DT652 | 台南市立体育场 | 展场属开放空间,但多处零件已遭窃或是毁损,状态不如比其更为开放的CT284,解说完整度也不如。2015年6月29日台南市政府将其以原编号“D512”登录为“一般古物”,2020年4月整修后才有改善。 | ||
DT668 | 彰化扇形机车库 | 于1984年3月停用除籍并与CT273(CT270型,日本C57型)一同停放在新竹机务段苗栗机务分段内(现新竹机务段苗栗机务分驻所),1993年8月送往屏东县麟洛运动公园供民众参观,2000年由屏东县政府归还台湾铁路管理局,放置在台湾保存供静态展示,2010年12月13日重新整修[1] [2][3]。于2011年11月11日复驶,首航作为当日配合“新竹内湾支线”重新复驶路线上的火车头[4][5][6]。2018年2月23日,由彰化扇形车库开往潮州、台东,并于2月25日进行首次南回铁路出巡DT668国王南巡 铁道迷抢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服役中 | |
DT675(DT670) | 新北市艺文中心(板桥区) | 2007年台北县政府将其登录为“一般古物”。 | ||
注:此四部车中,部分所挂号码牌非真正车号;括号内为真正车号。 |
其他
在1982年的香港电影《最佳拍档》中,狂人帮把King Kong和光头神探绑在火车轨上,图用手摇车把他们辗死。后白手袜党改动道岔,把狂人帮的手摇车导向另一端路轨,其后遇到的蒸汽机车,便是DT650型(DT687号)[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铁道情报169期 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
网站
- ^ 蒸汽车头修复 最快明年载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
- ^ 蒸汽火车大老DT668 百年国庆复活[永久失效链接],中国时报
- ^ 臺鐵 DT668 蒸汽機車頭 維修紀錄 仕佳興業有限公司, [2023-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2) (中文(中国大陆))
- ^ 最大蒸汽火车DT668复活 周五上路[永久失效链接]
- ^ 內灣線復駛 蒸汽火車國王出列 汪淑芬/台北/中央社 2011/11/07 12:03.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 ^ 內灣線復駛 高鐵轉乘更方便 黃彥瑜/新竹縣/中央社 2011/11/07 15:51. [2011-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