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博物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交互版
法国巴黎罗浮宫博物馆,世界最大最有名的博物馆之一
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义大利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的两座屋宇之间的狭窄庭园,产生了一小段完美的街道景象
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博物馆的壁画装饰,描绘了马来西亚历史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安置一套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1]

博物馆是一种透过展示向公众推送与其主题有关讯息的场所。博物馆搜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常设展或特展),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位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质的博物馆位于较小城市、城镇甚至到乡村都有[2]。一般人归纳出博物馆所富有之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3]。博物馆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从研究人员、专家到公众。目前越来越多地转向为公众提供服务。

传统的博物馆发展路线是搜藏->研究->教育->展示,多为以皇室贵族或富商收藏为基础的文史收藏型博物馆。近代的博物馆则是以展示->教育->研究->搜藏为主,多以教育为目的的科学馆(中心)、天文馆为主,这一类的馆所不一定有收藏功能,部分甚至没有研究功能。另外还有一类新型博物馆则以建筑及庭园景色为主,展示及教育只是其附属功能。 古代的博物馆,例如亚历山卓缪斯,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研究所。近代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的私人搜藏,而且是珍罕或奇特的自然物件与文物展示给中上阶级。博物馆遍布世界各地,种类繁多,包括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战争博物馆和儿童博物馆。对大众有偿或无偿开放[3]巴黎卢浮宫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史密森尼学会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梵蒂冈梵蒂冈博物馆,都属于世界上最大、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根据国际博物馆理事会:202个国家,有超过55000座博物馆。[4]

历史

莫斯科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墨西哥市国立人类学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博物馆的起源,是于约公元前300年亚历山卓缪斯(Musaeum)。缪斯中专门收藏了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欧洲亚洲非洲的征战得到的珍品。博物馆的英文“Museum”,就是源于希腊语的缪斯“Μουσεῖον”。然而,当时的博物馆并不对外开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王室贵族开始于王宫中设陈列室收藏珍品,但亦只开放给贵族参观。早期的博物馆始于富裕的个人、家庭或艺术机构的私人收藏品,包括稀有或令人好奇的自然物件和文物。这些东西往往摆设在所谓的奇观房或搜奇柜。其他大众接触这些搜藏品,往往只有是“有头有脸的人”才有机会,特别是私人艺术收藏,但这是依据主人及其工作人员的意愿而定。

世界第一批公共博物馆设立于欧洲,在十七至十八世纪和启蒙时代

  • 阿默巴赫展示柜,原本是私人收藏,由巴塞尔(Basel)大学与市政府于1661年购得,并在1671年向公众开放。
  • 伦敦塔的皇家军械库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它于1660年向公众开放,尽管从1592年,已经有付费的特权访客前往军械库参观展示。今天的博物馆有三个地点,包括其新的总部设在利兹[5]
  • 位于贝桑松的贝桑松艺术与考古学博物馆(Musée des Beaux-Arts et d'archéologie de Besançon)成立于1694年,在一位男修道院院长让巴蒂斯特博伊索特(Jean-Baptiste Boisot),将他的个人搜藏捐给这个城市的本笃(Benedictines),以建立一座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每周两天[6]
  • 伦敦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并在1759年向公众开放[7]。汉斯斯隆(Hans Sloane)个人收藏的古玩提供了大英博物馆的最初基本藏品[7]
  • 佛罗伦斯的乌菲兹,自从十六世纪,就已应游客要求而开放,于1765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然而,这些“公共”博物馆,往往只让中上阶级得以进入。想要拿到门票可能很难。例如在伦敦,想要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游客必须以书面提出申请。即使到1800年,有可能必须等上两个星期才拿到门票。小型团体的游客只能逗留两个小时。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博物馆流行在周日下午开放(在这类设施中,唯一被允许这样做的),以便让其他阶级--劳工阶级,有机会“自我提升”。

第一个真正的公共博物馆是巴黎罗浮宫,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开设,这是历史上首次让各地与各种地位的人们,自由看到前法国王室的搜藏。几个世纪以来,由法国君主搜藏的美妙艺术珍藏,每十天对公众开放三天(在法国共和历,十天的计时单位用来取代星期)。国家艺术保护博物馆(Conservatoire du musée national des Arts)被赋予职责,将罗浮宫组织成一座国立公共博物馆,以及国家博物馆系统的核心。法国拿破仑一世征服了欧洲最伟大的城市,所到之处,没收了当地艺术品,这个藏品量增加,而且组织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拿破仑战败后,1815年,许多的宝藏逐渐归还原主(有许多并没有)。他的计划从未完全实现,他将博物馆当成国家主义热情的推动者,这个概念在欧洲各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博物馆最终加入欧洲博物馆,在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成为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的新知识生产中心。一段密集的博物馆建设时期,同时就知性与物质的意义而言,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实现了(这往往称为“博物馆时期”或“博物馆时代”)[8]。虽然美国的许多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和美术馆同样,都是意图聚焦于北美地区的科学发现和艺术发展,许多博物馆在某些方面仿效他们的欧洲同行(包括发展从埃及、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和罗马的古典搜藏)。在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大学就已成为主要的创新研究中心。然而,时至今日,博物馆依然将新的知识贡献给他们的园地,并持续建立对于研究和展示皆有助益的搜藏。

南通博物苑由著名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创办于1905年,为近代中国第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创办的公共博物馆。[9]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10]藏品主要是以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为基础。[a]

目的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国立美术馆(冬宫)

博物馆搜藏和维护科学、艺术、或历史的重要物件,并透过常设展与特展,让公众观看这些物件。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都位于世界各地的主要城市,也有一些更具地方性的博物馆存在于小城市、城镇,甚至农村。大多数情况下,博物馆地区集中心力在当地的文化

尽管大多数博物馆不允许观众碰触相关文物,有一些则采取互动模式,与鼓励更多的实际操作。博物馆学的一些现代趋势,扩大了主题的范围,并引进虚拟博物馆,这让大众有机会作出选择,并且从事一些活动,产生可能会因人而异的经验。随著网际网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虚拟博物馆,也就是网络版本的展示,呈现影像并播放录音。未公开展出的物品用此方式展示。

博物馆大多对公众开放,有时收取入场费。有些博物馆是得到公开资助,并且免费参观,有的是永久免费,有的是在特殊日子,如每周一次或每年一次。博物馆通常并非为了营利而经营,不像是私人美术馆画廊更常从事艺术品的销售。有国立博物馆、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和私人或家庭博物馆。关于文化和历史,博物馆可以是一个有信誉和普遍获得信任的资讯来源。

依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包括:“永久设立的机构,以服务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向公众开放,这个机构获取、保存、研究、诠释与展示人类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及环境,以获致博物馆教育、学习与娱乐等等目标”[12];而且“博物馆使人们探索其藏品,以追求灵感、学习与享受。这些机构搜藏、维护文物和标本,并使它们能让公众所运用,因此博物馆受社会的付托,保存这些物件。”(这是英国博物馆协会的定义)[13]

参观人次最多的博物馆

本部分列出了2018年世界上最受欢迎的20座博物馆,由AECOM主题娱乐协会的年度报告而汇编。[14] 更多数据详见参观人次最多的博物馆列表伦敦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包含超过20座世界上参观最多的博物馆,分别为5座和4座。

排名 博物馆 地理 年度访问
1
卢浮宫 法国 巴黎 10,200,000[14][15]
2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 北京 8,610,092[15]
3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美国 纽约 6,953,927[15]
4
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 梵蒂冈 6,756,186[15]
5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6,200,000[16][14]
6
泰特现代艺术馆 英国 伦敦 5,868,562[15][17]
7
大英博物馆 英国 伦敦 5,828,552[17]
8
国家美术馆 (伦敦) 英国 伦敦 5,735,831[15][17]
9
自然史博物馆 (伦敦) 英国 伦敦 5,226,320[17]
10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 纽约 5,000,000[14]
11
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4,800,000[16][14]
12
国家美术馆 (华盛顿)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4,404,212[15]
13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 北京 4,400,000[14]
14
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俄罗斯 圣彼得堡 4,220,000[15]
15
浙江省博物馆 中国 杭州 4,200,000[14]
16
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4,100,000[16]
17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英国 伦敦 3,967,566[17][15]
18
索菲娅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西班牙 马德里 3,898,000[14]
19
国立故宫博物院 台湾地区 台北 3,860,000[14]
20
南京博物院 中国 南京 3,670,000[14]

类型

博物馆种类繁多,从位于重要都市,具有大型馆藏,其下包括许多类别的博物馆;到非常小型的博物馆,其内容包括以平常方式介绍一个特殊地点,或是某个特定主题,如一个名人。类别包括:艺术、应用艺术、工艺考古人类学民族学历史文化史军事史科学技术、儿童博物馆、自然史钱币植物园动物园,以及集邮。在这些类别之中,有许多博物馆更进一步分类,如当代艺术、地方史、航空史、农业地质等等的博物馆。博物馆往往具有一套核心典藏,包括在其领域中,重要精选的物件。物件经过正式进藏,登录成为博物馆的搜藏品,具有一个文物编号,并详细记录其来源。负责管理这项搜藏和展示工作的人员,称为博物馆研究员(curator)。

博物馆流变

因为博术馆的类型众多,学术界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观察不同时期风格的博术馆后,纷纷就他们的专业为其划分为不同时期。以下举矶崎新及伊藤寿朗的说法为例。

矶崎新由于建筑师身分及设计美术馆之经验,因此其将博物馆分类的依据主要以空间设计为区分条件,将博物馆总共划分了三个世代。

第一世代的博物馆

时间约为十八世纪末,当时的王室贵族为展示其财力及权力,收藏了许多画作并将整合至皇宫、美术馆和画廊等地方空间。那时候的空间配置主要以油画挂饰和附有台座的雕像为主,或是有壁画的彩绘壁面。例如:路易十六时期的罗浮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二世代的博物馆

不如第一世代般富丽堂皇,第二世代博物馆的展示空间逐渐以提供一个单纯简洁,并无任何建筑设计的完全纯白空间——白盒子(white cube)为主,为便于更替艺术作品。经典例子为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的白盒子空间,观众更能将心思专注于作品。

第三世代的博物馆

由于第一及第二世代的博物馆外部建筑及内部展示仍较以简朴为主,为了跳脱此限制,此时期博物馆的设计以多元及创新为核心概念,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效果,例如: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外型设计不同于传统美术馆方方正正的,而是采用层层的圆形堆叠。第三世代的内部展场设计则是将场域与建筑体本身做结合,这种方法称为场域限定。将装置艺术品与博物馆结合,即是场域限定的例子之一。

日本学者伊藤寿朗以竹内顺一的概念与用语,其以博物馆展览内容与经营型态,在一九八零年代提出“第三世代博物馆论”,对此有所解释。 第一世代博物馆: 此时期的博物馆主要为珍藏各时代的奇珍异宝为主,兼具观光与休憩的功能。然而,第一世代博物馆有一项极大的缺陷,由于其展品多为高社会阶层之物品,若与此阶层差距过大,容易对展览内容产生疑惑,甚至脱节。 第二世代博物馆:第二世代的博物馆不同于第一代,搜集的类型更多样化,而更诉求将馆内资料公开化。因此,此时期将研究观点聚焦于地方公立博物馆。然而,其仍与第一世代博物馆遭遇类似窘境,馆内研究员富有传达讯息之使命,积极策划展览,但观者通常对其不感太多兴趣,常发生只来馆一次的情况。 第三世代博物馆基于地方社会的文化和需求,以民众的参与和体验为核心,地域课题为主轴,发掘必要资料和作品,让民众和地方关系和情感更加紧密。他另外提出“地域博物馆论”,所描述的地方博物馆形象,其实就是第三世代博物馆的理想典型。伊藤指出,这三种世代的博物馆虽然是前后出现,但现今是呈现并存的现象。

第四世代博物馆

第四世代的博物馆更注重设立博物馆的本质。此世代的发想缘由是因伊藤寿朗在1991年受到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启发,其认为当下的博物馆已经朝向新的世代迈进。而关注的焦点放置于保存艺术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与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使观者从体验活动和展览,更了解和意识地域的重要性。因此对地方性的现代美术馆而言,此世代的发展方式让地区对未来的展览方式及博物馆经营有更多发展可能。

考古博物馆

考古博物馆专门展出考古文物。有许多是在露天环境中,如雅典卫城罗马广场。其他的则是在建筑物内,展示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文物,如中国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埃及开罗博物馆

华人地区的考古博物馆

美术馆

美术馆,也被称为艺术画廊,是艺术展示空间,通常展出的艺术品来自视觉艺术,主要是绘画插画雕塑绘画与古典大师版画是往往并不是展示在墙壁上,而是存放在一个画室。也可能有应用艺术搜藏,包括五金、家具、艺术书籍,以及其他类型的物件。经常放映影像艺术。

欧洲的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是在巴塞尔的阿默巴赫展示橱,原本是一个私人搜藏,于1661年出售给市政府,1671年开放公众参观(现在的巴塞尔博物馆)[18][19]佛罗伦斯的乌菲兹画廊,最初设想为一座宫殿,为佛罗伦斯行政长官的办公室(因此得名),后来演变成一处展示场所,由美第奇家族所搜藏或委托制作的绘画和雕塑。在美第奇家屋被毁灭之后,艺术珍藏留在佛罗伦斯,形成一座最早的现代博物馆。从十六世纪以来,这座画廊已依要求向游客开放,它是在1765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另一个早期的公共博物馆是伦敦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向公众开放[7]。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具有相当多样的搜藏品,涵盖艺术、应用艺术、考古学、人类学、历史、科学,以及一座图书馆。科学收藏、图书馆、绘画和现代雕塑,已分别找到独立的搜藏地点,留下了历史、考古、非欧洲和前文艺复兴艺术、版画和素描等项在原处。

一般认为,专门的艺术博物馆是相当现代的发明,第一个艺术博物馆是圣彼得堡冬宫,成立于1764年。

巴黎罗浮宫成立于1793年,就在法国大革命后不久,宣布将王室珍宝开放给公众参观[20]。在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成立于1796年,由恰尔托雷斯卡公主(Izabela Czartoryska)所设立[21]。这显示艺术收藏品开始从贵族和富人的私领域,转移到公领域,在公领域,这些博物馆被视为教育大众的艺术品味与文化提升的场所。

华人地区的美术馆

历史博物馆

历史博物馆涵盖了历史知识及其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有些历史博物馆涵盖了某些特定的策展范围或是某一特定地区,有的则较为笼统。这类博物馆包含范围广泛的物件,包括历史档案、各类型的文物、艺术、考古物件。考古博物馆则更专精于考古发现。

常见的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建筑物。历史建筑物可能是一幢具有特殊建筑价值的建筑物,或某个名人的家,或是一间带著有趣历史的房子。历史位址也可成为博物馆,特别是那些标示著违反公共秩序的罪行(Public order crime),如柬埔寨吐斯廉屠杀博物馆南非罗本岛。另一种历史博物馆是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是人们尽可能完整重建一段历史时期的场所,包括建筑物、衣著和语言。它类似于历史重演(historical reenactment)。

华人地区的历史博物馆

海事博物馆

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专门展出关于船舶以及海洋湖泊航行的物件[22]。它们可能包括一艘具有历史意义的船舶(或复制品),也就是一艘博物馆船舶,让人们可进入参观。例如现今停靠于英国朴次茅斯海军基地干船坞的皇家海军胜利号风帆战列舰(HMS Victory),现今除了保留船体来展览外,船上仍然保留着火炮、船长室等当年的物件与配置进行展出。胜利号在1765年建成,曾参与过特拉法加之役并作为英国皇家海军副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旗舰大破法兰西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因而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华人地区的海事博物馆

纪念馆

纪念馆(Memorial Museum)是博物馆专用既要教育公众和纪念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通常涉及大规模的痛苦。这个概念得到了牵引整个20世纪,以期间犯下世纪的众多广为人知的大规模暴行的反应。通过纪念博物馆纪念的事件往往涉及谁在“道德上有问题的情况下,”不能轻易被解释为英雄死亡大多为平民受害者。有关于这些杀戮和纪念博物馆的肇事者的身份,罪责和惩罚往往发挥积极作用的研究,旨在使双方获益的受害者经常悬而未决的问题,并起诉那些肇事者[23]。例如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柏林犹太博物馆美国大屠杀纪念博物馆犹太大屠杀相关纪念馆使世人永远记取极端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带来的残酷迫害和血腥教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在反驳日本官方与民间针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曲解与篡改中发挥了相当作用。

另外,纪念馆的形式也有对某历史重要人物的贡献或行为作表彰,及对某一事件的胜利纪念,例如杰佛逊纪念堂林肯纪念堂总统博物馆富兰克林纪念馆英语Benjamin Franklin National Memorial金九纪念馆凯末尔纪念馆特斯拉纪念馆南斯拉夫历史博物馆戴高乐纪念馆法语Mémorial Charles-de-Gaulle胡志明纪念馆建国先贤纪念园等人物与事件纪念馆,它们有时会以陵墓祠堂纪念碑的形式呈现。

华人地区的纪念馆

军事和战争博物馆

军事博物馆专精于军事史,他们通常从国家角度来组织,在某个特定国家的一座战争博物馆,主题将会围绕在这个国家曾经参与的战争冲突。这些博物馆往往包含武器和其他军事装备、军服、战时宣传品等等物品的陈列,以及战时平民生活与军事装饰品的展示,以及其他。军事博物馆可专注于特定的军种或地区,如英国达克斯福德(Duxford)的帝国战争博物馆专门展出军机,或德国坦克博物馆专门展出坦克;有的博物馆则较为全面,如加拿大战争博物馆或军事博物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华人地区的军事博物馆

行动博物馆

香港西九文化区“M+敢探号”特制拖车

行动博物馆Mobile museum)是一个术语,适用于某些博物馆,将展示放在车辆当中,如面包车。有些机构,如加拿大温尼伯的圣维托历史学会(St. Vital Historical Society)和美国明尼苏达的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使用行动博物馆这个术语,指的是这个博物馆的搜藏的其中一部份,因教育目的,而运离博物馆前往不同地点。其他的行动博物馆并没有“总部据点”,而是以巡回展出是其唯一的呈现方式。

自然史博物馆

自然史自然科学博物馆,通常是对于自然世界的展示。重点放在自然和文化的关连。展示可以教育群众关于恐龙、古代历史与人类学的知识。演化、环境议题与生物多样性是自然史博物馆的主要领域[24]。这种类型的博物馆,有名的包括伦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牛津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巴黎的法国自然史博物馆(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在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的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在纽约市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柏林自然博物馆 (Berlin Museum für Naturkunde), 加拿大亚伯达加拿大皇家蒂勒尔博物馆美国丹佛自然和科学博物馆(Denver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和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一个相当小型的自然史博物馆是美国伊利诺州中西部自然史博物馆(The Midwest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华人地区的自然史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是在大型户外场所搜藏和重新建立古老建筑物,通常设置在重建过去景观的场景之中。第一个露天博物馆是瑞典奥斯卡二世的搜藏,接近挪威奥斯陆,于1881年开业,现在是挪威文化史博物馆(Norwegian Museum of Cultural History, Norsk Folkemuseum)。1891年,阿图尔·哈塞柳斯(Artur Hazelius)在斯德哥尔摩创立斯卡森(Skansen),这成为后来建立的露天博物馆的典范,最初在北欧东欧,最终传到世界其他地区。大多数的露天博物馆位于木结构建筑盛行地区,这是由于木结构可以搬迁位置,但不会明显损坏其真实性。一个更晚近但相关的想法,在生态博物馆实现,这起源于法国。在德国也有很多露天博物馆,比如孔茨民俗露天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在中国通常称为科技馆或科学馆。科学博物馆与技术中心的主题围绕在科学成就、奇迹及其历史。为了解释复杂的发明,科学博物馆使用演示、互动节目与引发思考的媒体。有些博物馆的展示主题,包括电脑航空、铁路博物馆、物理天文动物

科学博物馆,特别可能包括天文馆在内,或是一座圆顶大剧场。博物馆可能播放IMAX影片,这可能提供3D电影供观众观看,或是更高品质的照片。因此,IMAX的内容为所有年龄层的人们提供了更逼真的体验。

最近,也有新的虚拟博物馆,被称为“网路博物馆”被创造出来。这些网站通常是属于真实的博物馆,包含可在这些真实博物馆和画廊找到的展品。这种新的展现方式,对于住在很遥远地方,而想要看到这些博物馆内容的人们,非常有用。

华人地区的科技馆

科学博物馆近来跟民众越来越亲近,更推出可爱吉祥物引发大众喜爱[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宣传手法越来越多元。

专业博物馆

有许多各异其趣的博物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主题。音乐博物馆赞扬许多作曲家或音乐家的生活和工作,如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摇滚名人堂,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公寓和博物馆。其他的音乐博物馆包括现场音乐演奏,例如在伦敦韩德尔故居博物馆。在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的珠子博物馆(The Bead Museum)[25],促进世人对于珠子及其相关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意义的赞赏和理解。其永久收藏品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珠子,包括一颗有15,000年历史的珠子。也设有特展。

针对青少年的博物馆,如儿童博物馆或玩具博物馆,在世界许多地方,常常针对各式各样的主题,展现互动并具教育意义的材料,例如,西班牙的玩具与机器人博物馆。棒球名人堂是一个体育机构。美国纽约的康宁玻璃博物馆致力于玻璃的艺术、历史和科学。美国国家犯罪与惩治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rime & Punishment)探索揭发罪行的科学。美国玩具屋博物馆(The Great American Dollhouse Museum)描绘美国社会历史的缩影[26]。解说中心是现代博物馆或游客中心,往往使用新的手段与公众沟通。

华人地区的专业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 Brama Poznania ICHO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波兹南, 波兰

随著全球网际网路的扩展,有一项最新的发展是虚拟博物馆的建立。线上活动,例如加拿大虚拟博物馆(Virtual Museum of Canada)[27]为某些实体博物馆提供网路展示,以及线上的策展平台(curatorial platform),例如Rhizome[28]

有些虚拟博物馆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对应的存在,如LIMAC(利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Lima)[29],它并没有实际的位置,而且可能与这座城市本身的博物馆相混淆。艺术史家格里斯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设立了一座虚拟的女性主义博物馆,范围从古典艺术到当代艺术[30]

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博物馆还使用互联网进行虚拟参观和展览。2010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组织了自称为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线Twitter博物馆之旅。[31]

动植物公园和植物园

虽然人们往往不会将动物园植物园想成是个博物馆,但它们其实都是“活体博物馆”(living museums)。它们存在的目的如同其他的博物馆:教育、激发行动、研究、发展和管理典藏品。他们经营的方式也类似其他的博物馆,面临著同样的挑战。知名的动物园包括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伦敦动物园、美国费城动物园、圣路易斯动物园、圣迭戈动物园、柏林动物园悉尼的塔朗加动物园、法兰克福动物园巴黎植物园瑞士苏黎世动物园。知名的植物园包括英国邱园圣路易的密苏里植物园、布鲁克林植物园、芝加哥植物园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家植物园

华人地区的动植物公园

博物馆类型

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
位处莫斯科的中央空军博物馆,为世界最大的飞行博物馆之一。

早期博物馆的定义是以列举式的方式,条列出哪些机构可视为博物馆,但近年来的趋势是改以条件式的叙述。因此只要符合这些条件的机构,都视作博物馆的一员,因此博物馆的类型更加琳琅满目。

根据美国博物馆协会的年度统计,其中博物馆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水族馆、自然中心、青少年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专门博物馆(如铁路音乐航空等)、科学与科技博物馆(含星象厅)、历史建物或遗址、一般类型(多学科、跨领域)自然史人类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几种。

而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定义的第一条第B款则指出:“其他机构其目的亦符合博物馆的定义,这些机构包括:

  • 自然、考古或民族学的纪念物或遗址、历史纪念或遗址
  • 拥有展现物种的机构
  • 科学中心与星象厅
  • 由图书馆或档案馆永久性经营的非营利艺廊、保存机构或产示中心
  • 自然保留区
  • 其中管理或负责各种在本定义所列机构的国际、国家级或地区性的博物馆组织
  • 从事维护、研究、教育、训练、记录和其他与博物馆与博物馆学相关工作的机构
  • 从事保存、永续维护和管理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文化中心与其他组织
  • 其他从事与博物馆或博物馆学相关的部门。”

博物馆工作

管理

研究

典藏

展示

教育

注释

  1. ^ 没有任何出版物包含一些很多人参观的宫殿博物馆,尽管它们有时被各自国家的文化机构列为博物馆。其中包括北京的故宫(2018年接待了1700万游客,被《中国日报》评为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11])

参考文献

  1. ^ Edward Porter Alexander, Mary Alexander; Alexander, Mary; Alexander, Edward Porter. Museums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September 2007 [6 October 2009]. ISBN 978-0-7591-0509-6. 
  2. ^ von Hassmann, Elisabeth. Jahrbuch des Kunsthistorischen Museums Wien. Böhlau Wien. 2015: 2–18. ISBN 9783205796220. 
  3. ^ 3.0 3.1 博物館. [2019-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8). 
  4. ^ How many museums are there in the world?. ICOM. 31 May 2018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4). 
  5. ^ 英國皇家軍械庫博物館. [201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4). 
  6. ^ musée des beaux-arts et d'archéologie de Besançon.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3). 
  7. ^ 7.0 7.1 7.2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Museum. British Museum.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12). 
  8. ^ van Dijke, Frouke; van der Meulen, Dik. Holland op z'n mooist. Uitgeverij WBOOKS. 2015: 14–38. ISBN 9789462580848. 
  9. ^ 本苑简介.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28). 
  10. ^ 故宫总说.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11. ^ Beijing's Forbidden City ranks most visited museum in the world. 中国日报. 2018-12-18 [2019-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12. ^ ICOM Statute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9). 
  13. ^ (Definition adopted 1998)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Museums Association.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9).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Theme Index Museum Index 2018 (PDF). AECOM. 2019 [2019-10-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26).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Art's Most Popular: here are 2018's most visited shows and museums. The Art Newspaper. 24 March 2019 [6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30). 
  16. ^ 16.0 16.1 16.2 Visitor Statistics. Smithsonian. [6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8).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Visits made in 2018 to visitor attractions in membership with ALVA. Association of Leading Visitor Attractions. [6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7). 
  18. ^ H.C. Ackermann. The Basle Cabinets of Art and Curiosities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19. ^ O. Impey & A. MacGregor (edd.). The Origins of Museums: 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century Europe 2nd. London: House of Stratus. 2001: 81-90 [201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31). quoted in Marta C. Lourenço,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 in Europe, presentation at the UMAC 2002 Conference, Sydney/Canberra, Australia, 29/9-4/10/2002 
  20. ^ McClellan, Andrew. Inventing the Louvre: Art, Politic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Museu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14–20 [2010-04-08]. ISBN 05202217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7). 
  21. ^ History of The Czartoryski Museum. Czartoryski.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4-07). 
  22. ^ Booij, Alice; Tigchelaar, Jeannette. Schepen, schaatsen & schilderijen. Bornmeer, Uitgeverij. 2015: 3–27. ISBN 9789056153502. 
  23. ^ Williams, Paul. Memorial Museums: the Global Rush to Commemorate Atrocities. Oxford: Berg. 2007: 8; 20–21. ISBN 9781845204891. 
  24. ^ Berlin Museum für Naturkunde. Wissensdinge: Geschichten aus dem Naturkundemuseum. Nicolaische Verlagsbuchhandlung. 2015: 6–31. ISBN 9783894799502. 
  25. ^ The Bead Museum
  26. ^ The Great American Dollhouse Museum and Miniatures Store. [2021-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27. ^ Virtual Museum of Canada - Musée virtuel du Canada. Virtual Museum of Canada - Musée virtuel du Canada.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7). 
  28. ^ Rhizome. Rhizome.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1-16). 
  29. ^ 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Lima. LiMAC(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Lima). [2008-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30. ^ Pollock, Griselda. Encounters in the Virtual Feminist Museum. Routledge. 2007. ISBN 0415413745. 
  31. ^ Biennial Twitter Tour.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2019-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32. ^ Exhibit supports for sandstone artifacts designed through topology optimization an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2022. 

延伸阅读

  • Bennett, Tony.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London: Routledge. 1995. ISBN 978-0-415-05387-7. OCLC 30624669. 
  • Conn, Steven. Museums and American Intellectual Life, 1876–192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8. ISBN 0-226-11493-7. 
  • Cuno, James. Museums Matter: In Praise of the Encyclopedic Museu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ISBN 978-0-226-10091-3. 
  • Findlen, Paula. Possessing Nature: Museums, Collecting, and Scientific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Ital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0508-1. 
  • Marotta, Antonello. Contemporary Milan. 2010. ISBN 978-88-572-0258-7. 
  • Murtagh, William J. Keeping Time: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Preserv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ISBN 0-471-47377-4. 
  • Rentzhog, Sten (2007). Open air museum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a visionary idea. Stockholm and Östersund: Carlssons Förlag / Jamtli. ISBN 978-91-7948-208-4
  • Simon, Nina K. (2010). The Participatory Museum. Santa Cruz: Museums 2.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an Uffelen, Chris. Museumsarchitektur. Potsdam: Ullmann. 2010. ISBN 978-3-8331-6033-2 (德语).  – also available in English: Contemporary Museums – Architecture History Collections. Braun Publishing. 2010. ISBN 978-3-03768-067-4. 
  • Yerkovich, Sally. A Practical Guide to Museum Ethic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6. ISBN 978-1-4422-3164-1. 
  • The Museum and Museum Specialists: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4–15 November 2014 (PDF). St. Petersburg: The State Hermitage Publishers. 2015 [6 December 2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5-10). 

参阅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