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北分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北分卷又称南北卷,是指明朝至清朝初期的会试按南北分卷,南北各自录取有资格参加殿试举人的一种措施。此举是为打破进士南北比例过于悬殊的局面[1]

背景

当时明朝南方的士人教育程度明显优于北方,明太祖洪武年间,各科进士共有867人,其中南方士人就有620人,占总数的71%。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发生南北榜案。而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至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间,共录取进士1938名,其中南方省籍进士为1621名,占总数的83.6%;西南省籍进士共92名,占4.7%;而北方省籍进士共有225名,仅占11.6%[2]

实施

在进士南北比例严重不均衡之下,明仁宗时期,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实行南北卷,明仁宗赞同,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会试分南北卷。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明宣宗下诏正式实施南北分卷[2],并增设中卷,规定若会试录取100名,则南卷取55名,北卷取35名,中卷取10名[3]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礼部奏请会试应不分南北卷,给事中李侃等人反对。朝廷一度采纳礼部的建议,但不分卷会试仅执行了一科便取消[2]

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年),明朝对南、北、中卷的区域范围进行划分。南卷范围为应天诸府以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等省;北卷为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中卷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凤阳庐州二府以及三州[2]

清朝的会试在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前,沿用明朝的南、中、北分卷制度。五十二年(1713年)以后,开始确定会试按省定额录取,取代之前施行的南北卷措施[3][4][5]

参见

参考资料

  1. ^ 「中國明代研究學會 2018 年年會暨新秀論文發表會」報導.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动委员会. 
  2. ^ 2.0 2.1 2.2 2.3 从南北榜到定额取士. 贵州文史丛刊. 
  3. ^ 3.0 3.1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PDF). 中国历史地理丛论. [2020-04-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14). 
  4. ^ 南北卷. 国家教育研究院. [失效链接]
  5. ^ 邢春如, 李穆南. 千秋教化.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