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王观世音经
《高王观世音经》,又称《高王观世音真经》、《大王观世音经》、《观世音经》、《救生观世音经》、《小观世音经》、《观世音折刀除罪经》、《折刀经》,中国佛教经典,作者相传为北魏孙敬德(一说为卢景裕、或王玄谟),收入《大正新修大藏经》85册疑似部。
此经最早可能源自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或简述佛教教义的民间佛典《十句观音经》,民间为诵念方便,自行摘取佛经片段,编辑而成,之后经历代不知名人士增加内容,至宋朝时形成现存样貌。现存经文由诸佛、菩萨的名号、《心经》章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名号与《七佛灭罪真言》组成,且包括了禅宗思想、净土宗思想、民间观音信仰。各丛林、伽蓝往往持诵,甚至刊印,赠送信徒。
中国历代持诵者众,在宋代时,不分地域,盛行持诵此经,尤其是西夏人。信徒认为,此经类似于伏藏,是一本“梦授经”,而目前在日本与华语地区仍然相当流行。
历史
本经的源起,有三种说法,其中以孙敬德说最为流行。
- 根据道宣《续高僧传》记载,此经为北魏孝静帝天平年(534年—537年)中,一位名为孙敬德的财务官,遭人牵连下狱,受到刑求,承认有罪,判死刑,将要被杀。在狱中,他不停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梦见一位沙门,教他诵念《救生观世音经》千遍。醒来后,他开始诵此经。当他到达刑场时,刀砍不伤。此事传到当时宰相渤海王高欢耳中,上表请求让他免死,并要求朝廷颁布此经到全国,让人诵念。此经因是渤海王高欢所褒,就被称为《高王观世音经》,开始在民间流传[1]。道宣所著《大唐内典录》也记载同样故事[2]。法琳《辩正论》卷7与《法苑珠林》卷14及卷17,与智昇《开元释教录》卷18皆引用道宣著作中的内容。
- 根据《魏书》和《北史》的记载,本经是由卢景裕所传出。在北魏天平年中,卢景裕的堂兄卢仲礼起兵反抗高欢,失败后卢景裕因而遭牵连而下狱。卢景裕诚心念经,枷锁居然自行脱落。当时狱中有人获罪应当被处死,梦见一位和尚讲说佛经,此人醒来后就如梦中一样默念佛经一千遍,在临刑时,刀子断了,监斩者听说后,奏请皇上将他赦免,之后此经即开始流传[3]。日本学者牧田谛亮认为此经应是卢景裕所作。
- 南宋志磬《佛祖统记》也记载孙敬德的故事,但情节略有不同。北齐河清2年(563年),孙敬德为北齐武成帝高湛造观音像。因犯罪,当死刑,诵念此经千遍后,临刑时,刀子断了三次,因此免死[4]。志磬认为,此经为刘宋王玄谟(388年-468年)所传出[5]。元嘉二十七年(450年),王玄谟受命北伐,大败,下狱将死,诵念此经得以免死[6]。但是王玄谟所诵的《观音经》内容只有十句,又称《十句观音经》,篇幅较现行的《高王观世音经》短小许多[7]。
版本
现存最早的高王观世音经版本,为547年(西魏大统13年)杜照贤造像碑。其后有河北房山雷音洞石刻经文(称《大王观世音经》,约616年),以及第三洞内两处刻文(根据内容所述年代,分别来自665年,以及669年)。
日本人出口常顺,收藏名为《佛说观世音折刀除罪经》的吐鲁番出土本,年代约8世纪。此外,还有敦煌写本,大正藏与卍续藏中收藏两个版本,年代皆晚于8世纪。
敦煌写本与大正藏版本,与现有流通本,内容相同。至于更早版本与现存流通本的差别,一是经文内容较短,二是没有包括陀罗尼部分。
武周《大周刊定众经目录》首次将此经列入经藏。开元年间,智昇著《开元释教录》,认为此经虽称为梦授经,依体例,因其非印度传入,依造古代经录,将其列入疑伪录而不与其他经藏并列[8]。此后历代大藏经皆将此经列为疑伪录,大正新脩大藏经将其列入疑似部[9]。然而此经在民间仍然广为流行。
云栖袾宏认为此经原出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后人伪造[10]。日本学者桐谷征一比较各种高王观世音版本,认为此经的原形为《十句观音经》。本经的内容,在历代流传中逐渐被增添、更新,至宋朝时加入《七佛灭罪真言》,最终形成现代流传本。
经文架构
现今流行本,内容共617字。以三皈依开始,接续《心经》章句、《摩诃般若波罗蜜》名号、佛菩萨名号,结尾为《七佛灭罪真言》。
注释
清代有智敬《高王观音经注释》1 卷问世[11]。
民国初年,丁福保著《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笺注》。
经文流通
文学引用
宋朝洪迈《夷坚志》记戴,一人名郑邻,被看错生死簿的判官误捉,进入地府,阎君决定让他复活。郑邻称能背诵《高王经》、时常念《观世音经》,阎君称赞郑邻[12]。
鲁迅在他的散文〈父亲的病〉中,记其父亲患病及过世的经过,讽刺当时中医治疗方法不科学。在其父亲病重将过世前,附近邻居建议,把《高王经》与纸钱烧成灰,用纸包了捏在他父亲手中,作为临终仪式[13]。
参考文献
- ^ 道宣《续高僧传》卷29:“又高齐定州观音瑞像,及高王经者。昔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于防所造观音像。及年满还,常加礼事。后为劫贼所引,禁在京狱,不胜拷掠,遂妄承罪,并处极刑。明旦将决,心既切至,泪如雨下,便自誓曰:今被枉酷,当是过去曾枉他来,愿偿债毕了。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经。经有佛名,令诵千遍,得免死厄。德既觉已,缘梦中经,了无谬误。比至平明,已满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欲加刑,诵满千遍。执刀下斫,折为三段。三换其刀,皮肉不损。怪以奏闻,丞相高欢,表请免刑,仍敕传写,被之于世,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德既放还,观在防时所造像项,有三刀迹,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 ^ 唐道宣《大唐内典录》卷10:“昔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在防造观音像。年满将还,在家礼事,后为贼所引,不堪拷楚,遂妄承罪,明日将决,其夜礼忏流泪,忽如睡梦,见一沙门教诵救生观世音经,经有诸佛名,令诵千遍,得免苦难,敬觉如梦所缘,了无参错,遂诵一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满千,刀下斫之折为三段,皮肉不伤,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司问之,具陈本末,以状闻丞相高欢,乃为表请免死,因此广行于世,所谓《高王观世音》也。敬还设斋迎像,乃见项上有三刀痕,见齐书。”
- ^ 《北史》卷30:“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
- ^ 《佛祖统记》卷38:“河清二年,诏慧藏法师于太极殿讲华严经(晋译六十卷者),孙敬德先造观音像,后有罪当死。梦沙门教诵经可免,既觉,诵满千遍。临刑,刀三折。主者以闻,诏赦之。还家见像项上。有三刀痕。此经遂行。目为高王观世音经。”
- ^ 《佛祖统记》卷38:“述曰:此经止十句,即宋朝王玄谟,梦中所授之文,今市肆刊行孙敬德所诵者是。后人妄相增益,其文猥杂,遂使识者疑其非真。又本朝嘉祐中,龙学梅挚妻失目使祷于上竺。一夕梦白衣人教诵十句观音经,遂诵之不辍,双目复明。清献赵公刊行其事。大士以兹至简经法,救人于危厄之中。古今可纪者三验矣,可不信乎。”
- ^ 《宋书》卷76:“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既觉,诵之得千遍,明日将刑,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遣代守碻磝。”
- ^ 《太平御览》卷654:“梦人谓之曰:汝诵《观音经》千遍,则可得免祸。谟曰:命悬旦夕,千遍何由可得。乃授云:‘观世音,南无佛,......念佛不离心。”既而诵满千遍,将就戳,将军沈庆之谏,遂免。”
- ^ 《开元释教录》卷18:“撰录者曰:‘此经周录之内,编之入藏’,今则不然。此虽冥授,不因传译,与前僧法所诵何殊?何得彼入伪中,此编正录。例既如此,故附此中。”卷20:“高王观世音经一卷(或云折刀经),净度经下十部一十五卷,并是古旧录中伪疑之经,周录虽编入正文理,并涉人谋,故此录中除之不载。”
- ^ 大正新脩大藏经 第八十五册 No. 2898《高王观世音经》存档副本. [2012-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30).
- ^ 《莲池大师全集》卷4《云栖法汇》〈正讹集〉:“又《高王观世音经》,世传高王诵之脱难,此讹也。其经鄙俚,不成文义,不知译自何代,以理断之,即是《法华普门品》耳,高王仗此脱难,故以为名,后人不知,别造伪语,称高王经,因名迷义,俗所不觉。”
- ^ 新纂续藏经 第三十五册 No. 648《高王观音经注释》存档副本. [2016-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21).
- ^ 洪迈《夷坚志》《夷坚甲志卷第四》〈郑邻再生〉
- ^ 《鲁迅全集》《朝花夕拾》〈父亲的病〉
参见
外部链接
- 大藏经 第85册 No.2898 高王观世音经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6/06/15)
- 《高王观世音经》CBETA 电子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高王观世音经》早期版本叙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