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湿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为香港地理系列之一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质 生态
气候 自然灾害 地震
地形:
岛屿 山峰 山坳英语List of gaps in Hong Kong
平原 湿地
河流英语List of rivers and nullahs in Hong Kong 水库
海峡英语List of channels in Hong Kong 海湾英语List of bays in Hong Kong 海滩
人文:
人口
能源
规划历史土地利用
土地供应 填海
农业 渔业 矿业 工业
乡村 新市镇
行政区划 地方
自然保育及康乐设施:
环境保护
公园 主题公园
休憩处 游乐场 宠物公园
郊野公园 地质公园
湿地公园 特别地区
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
郊游路径
自行车道
共享径
其他香港系列

香港湿地很少天然的,因为大多数都被会用于海虾养殖(建设基围)或养蚝英语oyster farming[1]。现时,大多数都是从废弃的农田演变而成,例如塱原湿地。这些湿地大多位于后海湾附近,比邻珠江三角洲

米埔是现时香港最大及最为人所知的湿地:在1940年代,这片湿地是一处红树林树沼英语mangrove swamp,占地200公顷。这些树沼后来被改建成为鱼塭,部分更被填平发展,当中包括今日的天水围新市镇[1]

生物多样性在这些湿地中被受关注,当中有约3,420公顷被认为属于生态上重要,因为是罕有及易危生物的栖息地[2]。湿地是动植物群独特结合的家园,其中包括海草,红树林,两栖动物,鸟类,蝴蝶,蜻蜓,鱼类,大型无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2]

由于香港可供发展的土地不足,当地的湿地备受发展商的威胁,特别是邻近深圳的后海湾周边地带、甚至是米埔湿地本身。香港政府对于这些威胁湿地的土地开发往往都批准[3],只要这些发展都能满足所谓的“湿地补偿原则”[1]。当中一个例子是九广铁路在兴建落马洲支线时,走线在塱原湿地底下穿过。通常,该原则需要人工再造湿地,以补偿在施工过程中原始湿地的损失。但是,批评者指出,该政策是无效的,因为再造的湿地通常较差[1]。人工再造的湿地并不一定成功,因为无论在水流、地势、甚或物种方面,都和原来的不同,以至湿地再造的失败。一般来说:湿地在发展后,通常都会把当地的地势加高、并把原来湿地的储水导走。此外,大澳湿地在重建时,有关当局并未有在重建湿地时采用当地原生的红树苗,而是从其他地方运过来;加上新种的红树苗过于密集,使水分不能在树底下流动,吸引海洋生物栖息,亦引致湿地再造的失败。

参看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Harris, Paul.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Hong Kong in Global Context. Bristol: Policy Press. 2012: 167. ISBN 9781447305088. 
  2. ^ 2.0 2.1 Study on Wetland Compensation (PDF). EPD. 2004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31)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Ng, Henr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Wetland Protection Near Yau Mei San Tsuen (PDF). EPD. 2015 [2018-06-2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29)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