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须鲸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须鲸科
化石时期:中新世–现代,15.97–0 Ma[1]
大翅鲸(座头鲸)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下目: 鲸下目 Cetacea
演化支 大洋鲸类 Pelagiceti
演化支 新鲸类 Neoceti
小目: 须鲸小目 Mysticeti
演化支 无齿须鲸类 Chaeomysticeti
演化支 露脊鲸形类 Balaenomorpha
总科: 须鲸总科 Balaenopteroidea
J. E. Gray, 1868
科: 须鲸科 Balaenopteridae
J. E. Gray, 1864

须鲸科学名Balaenopteridae)是须鲸小目下最大的一个科,包含了两个属共计九种须鲸。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动物:蓝鲸,最大体重达150公吨以上,体型次大的两种须鲸体重也常突破50公吨,就连本科中体型最小的小须鲸,体重也可达到九公吨以上。

俗名由来

须鲸科的成员在法文中通常统称为rorquals,这个名称由挪威语演变而来,原意为“有深沟的鲸”(furrow whale),这是因为它们有一项共通点:自下颔到肚脐间有许多长沟状的皮肤皱折,称为喉腹折(throat groove 或 ventral pleat),其主要功用在于辅助进食。同属须鲸亚目的灰鲸,以及某些属于齿鲸亚目喙鲸类也有类似喉腹折的构造,不过前者只有四条简单的折皱,在数量上与须鲸科的数十至近百条相距甚远;而喙鲸的所谓“喉腹折”仅是两颊处各有一道V字型的凹槽。

小须鲸在英文里通常称作minke,这个名称的由来可能跟一位挪威或德国籍的捕鲸炮手Meincke有关,据说他曾在二十世纪初的一次捕鲸行动中将小须鲸误认为蓝鲸而捕杀;另有一说是这位捕鲸船员认为它们太小而不值得捕捉,minke是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戏谑称呼。

分布

须鲸科的分布范围广及全世界的海域,蓝鲸、长须鲸大翅鲸塞鲸、与小须鲸等在各大洋都可能发现其踪迹,而布氏鲸则较为特殊,它们似乎不曾出现在北极南极周遭的寒冷海域,而是终年停留于温、热带地区。须鲸科须鲸多半栖息于远洋而极少接近海岸,布氏鲸与大翅鲸是唯二的例外:通常前者终年皆可在近岸处发现,而后者在每年的南北迁徙途中时常会接近岸边。

在须鲸科中只有最大与最小的两个物种─蓝鲸与小须鲸─会游到南极极南端的寒冷海域。长须鲸通常不会接近南极的冰棚地区,而塞鲸的活动范围则更偏北方。(在北半球由于陆地范围较大,对气候与洋流的影响程度较强,上述情形较不明显。)不论是那一种须鲸,一般而言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有接近极区的倾向,而较年轻的鲸则多半留在较偏南(或北)的地方。

迁徙

跃身击浪的大翅鲸

大多数须鲸都在冬季时于温、热带海域繁衍后代,夏季在两极处取食丰盛的浮游生物磷虾,为此它们每年都得作长距离的南北迁徙。布氏鲸是须鲸科中唯一的例外,它们似乎没有明显觅食期与繁殖季的划分,部分族群甚至可能不具迁徙性。

摄食方式

各种须鲸的食性不尽相同,如蓝鲸仅以磷虾为食,布氏鲸则以小型鱼类为主。须鲸科的摄食行为有时被描述为“狼吞虎咽”(gulper),因为它们的进食方式是张开大口一次吞下大量海水,此时它们会借着扩张喉腹折来增加口腔的容积,接着闭上嘴巴将水吐出,海水中所含的食物便会被鲸须挡住而留在口中。

系统分类

分类学上将须鲸科分为二个亚科,即须鲸亚科(Balaenopterinae)大翅鲸亚科(Megapterinae),两个亚科之下各仅含一个属,分别是须鲸属Balaenoptera大翅鲸属Megaptera。然而,由各种须鲸的种系发生史来看,现行的分类表似乎仍有修改的空间。

2003年11月日本科学家正式宣布发现新种须鲸:Balaenoptera omurai,目前尚无正式通用的英文俗名,中文暂译为“角岛鲸”或“大村鲸”,种名“omurai”源自日本鲸类学者大村秀雄的姓。角岛鲸是在印度─太平洋海域发现,外型上接近长须鲸,但体型明显较小。

须鲸科物种列表

以DNA定序为依据编排的须鲸科系统演化树图

参见

参考书目

  1. ^ Family Balaenopteridae Gray 1864 (rorqual). Fossilworks. [9 April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