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德远征魁北克
阿诺德远征魁北克(英语:Benedict Arnold's expedition to Quebec),为大陆军班内迪·阿诺德上校由马萨诸塞州剑桥行军至魁北克市的过程。
1775年6月,第二次大陆会议决定由提康德罗加堡派军,远征加拿大。当时没有指挥的阿诺德,提议大陆议会组织另一支军队,穿越今日缅因州的荒野及山地,由东面夹击魁北克市,并获得议会及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准许。9月阿诺德带领约1,100人出发,历尽艰辛,在11月9日抵达魁北克市外,其时全军只剩下600余人。这些军队与理查德·蒙哥马利的提康德罗加部队会合后,在同年12月围攻魁北克市。
背景及准备
1775年5月,班内迪·阿诺德上校带领北美反叛民兵攻占提康德罗加堡,开始威胁到英属魁北克省的英国驻军。由于波士顿之围陷入僵持状态,第二次大陆会议开始担心英军从加拿大南下夹击,故此议会开始筹备进攻加拿大。[1]
阿诺德在6月向议会提出第一份进攻方案,建议由皇冠岬堡出发,带1,000人进攻圣让恩堡及邻接的尚布利堡,然后绕过黎塞留河的其他堡垒,直接攻打蒙特利尔。这个方案虽然获得议会及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同意,但阿诺德却同时遭到马萨诸塞及大陆议会轻视,未获任命为北伐指挥官。与此同时,阿诺德在提康德罗加堡的指挥权,又被新近抵埗的康涅狄格州领袖本杰明·轩文上校取代,结果阿诺德愤而辞职回乡。[2]
不过,阿诺德仍然渴望领兵出征。8月阿诺德前往大陆军在波士顿战场的指挥部剑桥,向总司令华盛顿提交第二份进攻方案。阿诺德提议拨出部分剑桥的民兵,先到港口纽伯里波特乘船出海,在肯尼贝克河河口登陆,然后乘小艇溯河北上,再用人力搬运船只,经陆上运船带(Carrying),越过阿帕拉契山脉的分水岭(加拿大人称之为Height of land),再穿过美瑾蒂湖,最后沿汽锅河(音译邱迪尔河)顺流而下,直达圣劳伦斯河南岸。据阿诺德估计,由肯尼贝克河南面的西堡到魁北克市,约需20日近290公里路程。[3]
阿诺德的计划,主要是根据英军工兵约翰·孟崔瑟于1760年制作的地图而订。然而孟崔瑟的地图,并没有如阿诺德所相信般准确。比如在梅瑾蒂湖东部,尚有一个细小的蜘蛛湖(Spider Lake),但在孟崔瑟的地图却没有出现。分水岭两面的山地亦没有清楚描绘,使陆上运船的路程难以预估。[4]
不论如何,华盛顿同意阿诺德的方案,但先在8月20日写信,征询西路军指挥官菲力·斯凯勒少将的意见。华盛顿同时请缅因加德纳的造船者鲁宾·柯本为阿诺德建造小艇。加德纳位处肯尼贝克河下游,正好方便建造。此外,柯本曾请加德纳的量地员为阿诺德提供详细的区域地图,不过该名量地员却是同情效忠派一方,故意提供不实地图给阿诺德。[5]最后,华盛顿亦联络阿本拿基族族长,争取原住民支持或保持中立。阿本拿基族最终派出四人随同远征。[6]
9月2日,华盛顿收到斯凯勒的答复,同意阿诺德的远征计划,旋即在剑桥征集民兵及补给,而阿诺德也托一名纽伯里波特商人准备渡海船只。[7]其时邦克山战役已经结束近三个月,波士顿围城战陷入僵局,围城民兵已经厌倦等待,故此反应热烈。阿诺德从中挑选了750人,并编组成两个营。而丹尼尔·摩根则率领250人另组一营来投。摩根的步兵主要来自维珍尼亚及第1宾夕法尼亚集团军,这些民兵长年在旷野生活,并不适应围城生活,甚至到处生事,却正好适合远征行动。[8]部分随行民兵,日后亦活跃于美国政坛,包括阿龙·伯尔、老里滕·J·梅格斯及亨利·迪尔伯恩。至于民兵约翰·约瑟·亨利留下的纪录,则成为日后史家研究阿诺德远征的重要资料。[9]
剑桥——纽伯里波特——西堡——哈利法克斯堡
9月11日,阿诺德的先头部队离开剑桥,前往纽伯里波特海港。阿诺德刻意安排来自附近地区的民兵先行,方便他们顺道与家人重聚。13日后卫部队亦离开剑桥,而阿诺德在购买物资后于15日亦告离境。[6]19日阿诺德的部队在纽伯里波特上船出海,在同日于肯尼贝克河登陆,最后在22日抵达柯本的造船所,准备下一阶段远征。[10]阿诺德领兵出海期间,英军已看到其船舰出海,但皇家英国海军并没有军舰前来攻击。北美英军总司令托马士·盖奇起初判断阿诺德打算攻打无人防守的哈利法克斯,而新斯科舍省总督也在10月17日下达戒严令。[11]要到10月18日,波士顿英军才确定阿诺德正前往魁北克。[12]
在柯本的造船所,阿诺德发现柯本因时间紧迫,所有小艇俱粗制滥造,而且与预想规格不符。[13]9月23日远征军抵达西堡。[14] 阿诺德派出斥候,往肯尼贝克河上游的死河探路,以计算陆路运船的距离。期间阿诺德一度收到莫霍克人在魁北克南岸协助英军防守的谣言,但选择置之不理。[15]
9月25日,远征军沿着河岸前进,由宾夕法尼亚的民兵开路,先后途经荒废的哈利法克斯堡(9月26日)及诺里治获克镇(10月2日)。军队越过诺里治获克后,便为无人地带。行军期间,远征军的小艇经常渗水,致使粮食补给变坏,而军队也时常要停下维修。此外,军队在肯尼贝克河上游也开始遇上瀑布,经常要涉水推船,或绕道陆路,以人力扛抬船只补给前行。由于天气寒冷,军队开始出现感冒、痢疾等等疫病;再加上持续大雨,令山地变为泥沼,进一步阻碍行军。[16]远征军为绕过诺里治获克的瀑布,更足足用上一个星期(10月2日至9日),才完成约1.6公里的陆路路程。[17]
陆路运船及攀山
10月11日至12日,远征军陆续抵达肯尼贝克河上游的中转站。此后远征军要扛抬船只,沿着池塘往西行19公里,再顺着死河攀上分水岭。这段路程在过去的通商贸易与战争也曾使用,被印第安人称为陆上运船带。[18]宾夕法尼亚的开路部队,率先到达死河的首个池塘,并与该处的斥候会合。[19]这些斥候因用尽补给,已经连续多日捱饿,只能以打猎捕鱼勉强维生。[20]受到大雨、下雪、泥沼及疫病影响,远征军要到10月16日,才整体到达死河。[21]这段时间,阿诺德派人侦察分水岭山地,并多次往后方写信报告情况,要求更多补给。由于部分信件被英军截获,使魁北克对远征军有及早准备。[22]
10月16日至22日之间,远征军受恶劣天气影响,几乎无法在死河前行。不少粮食更因小艇渗水或翻船而报销。由于情况恶劣,阿诺德的先头部队与殿后部队各自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是否中止远征。会后阿诺德的军官同意继续前行,但殿后部队的军官却坚持离开。结果殿后的450人全数掉头撤退。[23]
10月25日,远征军的先锋穿过死河,并首次翻越分水岭。这批部队在27日抵达美瑾蒂湖,然后顺流而下,途中部分小艇在落下瀑布时损毁。他们也从佩诺布斯科特人口中,得悉圣热奥尔热已经不远。[24]阿诺德抵达美瑾蒂湖后,派人向后方传达地势信息,但却受地图误导,没有提及东面的蜘蛛湖及相邻地势。[25]这使后方部分民兵在该处迷路两日,物资几乎用尽,亨利·迪尔伯恩的狗也在此段时间被吃掉。[26]
顺流而下与抵达魁北克
越过美瑾蒂湖后,远征军开始顺流而下,行军较为顺利。10月30日阿诺德终于遇上民居,并获得当地居民提供物资及医疗援助。部分民兵乐于支付一切开销,但亦有民兵向居民赖账。[27]阿诺德向居民散发华盛顿的信件,请求居民协助,而他本人也保证尊重各人的生命、财产及信仰权利。阿诺德亦从当地人得悉英军已经准备迎接远征军,而摧毁圣劳伦斯河南岸的船只。[28]
11月9日,远征军抵达魁北克市对岸的利维岬,并在一座新泽西商人的磨坊设立总部,搜购船只渡河。此时远征军只剩下约600人,行军里数比计划多出270公里,更超时近一个月。[29]11月13日至14日,远征军避过两艘皇家英国海军船舰的警戒,横渡圣劳伦斯河,并终于抵达亚伯拉罕平原。[30]
阿诺德抵达魁北克市外,随即派人向城市招降,但遭守军以开炮拒绝。此时魁北克市由阿兰·麦克林防守,驻有150名第84步兵军团的正规军、500名纪律松散的民兵、及400名皇家海军陆战队。由于阿诺德没有攻城火炮,再加上民兵早已疲惫,决定暂时退往城西的白杨岬,等待西路军队前来会合。[31]当时理查德·蒙哥马利代替重病的斯凯勒指挥西路军队,已在11月3日于圣让恩堡围城战迫使英军投降。
后续影响及纪念
阿诺德与蒙哥马利在12月3日会师,于12月6日开始包围魁北克市,却在31日的魁北克攻城战落败。战后受伤的阿诺德与败兵向西撤退,历经数次战斗,最后成功返回提康德罗加堡。
带领部队于死河掉头的军官,事后遭到军法审判。该名军官虽获判无罪,但在审讯时却遭到同僚劣待,及后也没有再在大陆军队服役。[32]柯本虽为阿诺德建造多艘小艇,但华盛顿、阿诺德以至大陆议会,一直没有全数支付建造费用。柯本在战后争取国会还款不果,致使全家财政崩溃。[33]
魁北克战役后,大量民兵遭到英军俘虏。部分俘虏在1776年8月逃走后,又循着阿诺德远征的路线,反方向逃回马萨诸塞,并受惠于远征时遗留于荒野的物资。[34]迪尔伯恩在独立战争结束后,又回到肯尼贝克河定居,并曾出任该区的国会众议员,后来获汤玛斯·杰佛逊任命为美国战争部长。
阿诺德远征的部分路程,以及鲁宾·柯本少校之家,分别在1969年及2004年列入美国国家史迹名录。
相关条目
注释
- ^ Stanley 1977,第24-26页
- ^ Stanley 1977,第26-28页
- ^ Stanley 1997,第121页
- ^ Smith 1903,第17页
- ^ Randall 1990,第152页
- ^ 6.0 6.1 Martin 1997,第116页
- ^ Randall 1990,第147-151页
- ^ Desjardin 2006,第16-17页,Randall 1990,第150页
- ^ Desjardin 2006,第199-203页
- ^ Smith 1903,第58-83页
- ^ Randall 1990,第159页
- ^ Randall 1990,第160页
- ^ Martin 1997,第120页
- ^ Smith 1903,第83页
- ^ Martin 1997,第120-121页
- ^ Martin 1997,第123-124页
- ^ Smith 1903,第109页
- ^ Desjardin 2006,第63-64页
- ^ Desjardin 2006,第48页
- ^ Desjardin 2006,第31-48页
- ^ Martin 1997,第125-126页
- ^ Martin 1997,第126-127页
- ^ Desjardin 2006,第80-81页
- ^ Martin 1997,第136页
- ^ Desjardin 2006,第90页
- ^ Martin 1997,第137-138页,Desjardin 2006,第99页
- ^ Desjardin 2006,第112页,Lanctot 1967,第97-98页
- ^ Lanctot 1967,第97-98页
- ^ Smith 1903,第152, 231页
- ^ Smith 1903,第251-255页
- ^ Alden 1969,第205页
- ^ Randall 1990,第179-180页
- ^ Desjardin 2006,第204页
- ^ Desjardin 2006,第205-207页
参考资料
- Alden, John R.,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New York: Knopf, 1969, ISBN 0-306-80366-6 (英语)
- Desjardin, Thomas A., Through a Howling Wilderness: Benedict Arnold's March to Quebec, 177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6, ISBN 0-312-33904-6 (英语)
- Lanctot, Gustave, Canada &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74-1783,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1967 (英语)
- Martin, James Kirby, Benedict Arnold: Revolutionary Hero (An American Warrior Reconsider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8147-5560-7 (英语)
- McGuire, Thomas J., The Philadelphia Campaign, Volume II,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0-8117-0206-5 (英语)
- Randall, Willard Sterne, Benedict Arnold: Patriot and Traitor,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90, ISBN 1-55710-034-9 (英语)
- Smith, Justin H, Arnold's March from Cambridge to Quebec,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3 (英语)
- Smith, Justin H, Our Struggle for the Fourteenth Colony, vol 1, New York: G.P. Putnam's Sons, 1907 (英语)
- Stanley, George F. G., Canada invaded, 1775-1776, Toronto: Samuel Stevens Hakkert, 1977, ISBN 0888665377 (英语)
- Thayer, Simeon, The Invasion of Canada in 1775: Including the Journal of Captain Simeon Thayer, Describing the Perils and Sufferings of the Army Under Colonel Benedict Arnold, in Its March Through the Wilderness to Quebec, Providence: Anthony Knowles, 186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