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调音部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调音部位 (主动与被动):1.外唇、2.内唇、3.牙齿、4.齿龈、5.齿龈后部、6.硬腭前部、7.硬腭、8.软腭、9.小舌、10.咽腔壁、11.声门、12.会厌、13.舌根、14.舌面后、15.舌面前、16.舌叶、17.舌尖、18.舌尖下部

调音部位(英语:Place of articulation,简称POA),也称调音位置发音部位发音位置,在语音学上指的是辅音发音时,口腔或者咽腔中受到阻碍的位置。

概观

人类透过下列的方法来发出声音:[1][2]

  1. 气流:自肺部呼出的空气会通过气管喉头咽头产生稳定的气流。
  2. 发声:气流会让咽头里的声带振动,产生声波
  3. 调音:根据嘴唇、下颚、舌头、软腭及其他发声器官的位置与形状,会在声道中形成不同的共振峰,改变声波的波形,产生出不同的声音。
  4. 最后,声波会透过嘴巴及鼻孔等开口传播到环境之中。
人类发声构造;此图显示“腭”与“颚”为不同部位。图中“颚”是指下颚(下颌),但图未标示“上颚”(上颌)。

被动调音部位

被动调音部位是指调音时,声道内相对静止的部分,可以是嘴唇、上齿、牙龈或口腔顶端至喉咙后端的任一地方。虽然被动调音部位为连续的一片,但存在着些对比的区域。人类语言会将这些不同区域所发出的声音识别为不同的子音,除非有其他能相对比的特征,否则很少有语言会将同一个区域所发出的声音识别为不同的声音。下面列出这些对比的区域:

上述区域并不总是可严格区分的。举例来说,在一些语言内,舌头表面会同时接触到上齿背部至牙龈脊的区域。同样地,牙龈与牙龈后方、硬腭与软腭、软腭与小舌,以及所有的相邻区域,也都会并在一起。这些发音会被更精确地称为“前软腭音”(介于硬腭与软腭间)、“后软腭音”(介于软腭与小舌间)及“上”与“下”咽音。不过,一个语言若区分前软腭音与后软腭音,则一定无法区分软腭音与小舌音,因此会让子音维持上述所称的数量,即使不总会在上述所称之确认位置上。

主动调音部位

主动调音部位是指调音时,声道内相对活动的部分,一般为舌头或嘴唇的某个部分。下面列出已知为对比的区域:

双唇音里,上下唇都会移动,让嘴唇合在一起调音,但依照惯例,下唇被归为主动调音部位,而上唇则被归为被动调音部位。同样地,在舌唇音里,舌头碰触上唇时,上唇也会主动下移碰触舌头,但舌头会被归为主动调音部位,而上唇则被归为被动调音部位。如果没有其他理由,声道下方的部位通常会被归为主动调音部位,而声道上方的部位则通常会被归为被动调音部位。

在舌背音里,舌背的不同部位会碰触到口腔上方的不同部位,但无法独立控制碰触的部位,因此均归为“舌背音”。舌冠音涉及的调音部位则为较为灵活的舌头前端。

会厌可能会主动碰触咽头,或被动被杓会厌襞英语Aryepiglottic fold被碰触。调音在喉咙内的区别是非常难以观察的,而且还在持续地研究之中,其中仍有几个被认为可能的组合还未被识别出来。

声门会调整气流通过大小来调音。在声门音咽音会厌音间有时会有着模糊的界线,因为这种音都是使用相同的区域来调音。

不像被动调音部位为连续的一片,主动调音部位可明确区分成5个不同的部位:嘴唇(唇音)、灵活的舌头前端(舌冠音:舌尖、舌叶及舌尖下部)、舌头背部(舌背音)、舌头根部与会厌咽音)及声门声门音)。这些调音部位可独立作用,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调音部位共同作用,称为之“协同调音”。不过,舌头前端的各个部位,舌尖、舌叶及舌尖下部为连续的一片,没有明确的界限。

发音与调音部位列表

发音 主动和被动调音部位
双唇
唇齿
舌面前 舌叶 舌唇
齿间
舌叶齿
舌叶齿齿龈
舌叶齿龈
舌叶齿龈后 (“卷舌音”#1)
(部分腭音化) 拱齿龈后 (“龈腭音”)
腭音化 腭音化齿龈后 (“龈腭音”)
舌尖 舌尖齿
舌尖齿龈
舌尖齿龈后 (“卷舌音”#2)
舌尖下 舌尖下(前)硬腭 (“卷舌音”#3)
舌面 硬腭
硬腭
软腭前 (或腭间)
软腭
软腭后
小舌
舌根 咽腔
咽腔下
会厌咽腔
会厌
喉头 声门

参考文献

  1. ^ Titze, I. R. The human instrument. Scientific America. 2008, 298 (1): 94–101. PMID 18225701. 
  2. ^ Titze, I.R. Principles of Voice Production. Prentice Hall. 1994. ISBN 978-0-13-717893-3. 

参看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