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
葛浩文 | |
---|---|
出生 | 1939年(84—85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
职业 | 翻译家 |
语言 | 中文、英文 |
国籍 | 美国 |
母校 | 加州大学长滩分校 旧金山州立大学 印第安纳大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创作时期 | 大学至今 |
体裁 | 小说 |
代表作 | 《红高粱》 |
配偶 | 林丽君 |
葛浩文(英语:Howard Goldblatt,1939年—)是美国翻译家,加州人,目前为圣母大学讲座教授。196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长滩分校,1971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1974年取得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
主题和风格
葛浩文以翻译华语文学闻名,在中国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1],小说家厄普代克则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接生婆”[2]。1961年,22岁的葛浩文进入海军学校,被派到台湾当通讯官,非常清闲,几乎无事可做。后来调到日本,上了一艘驱逐舰,眼看就要前往越南的他,于是申请返回台湾。回到了台湾,他开始向一个东北人学习中文,“葛浩文”便是这位老师起的名字[3]。在台北待到退伍后,葛浩文没有马上回国,而是留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继续进修,直到得知父亲罹癌,才结束留学生涯。回国后,葛浩文申请进入旧金山州立大学就读,首次接触了萧军及萧红的名字,并读了第一本中国小说《八月的乡村》。在旧金山毕业后,他决定继续攻读博士,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就读,当时的指导教授是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其父为柳亚子),并开始攻读中国古典文学,譬如元杂剧、鲁迅及其他左翼作家的作品,既读译本也读原文。1974年完成关于萧红的毕业论文,成为后来所著的《萧红评传》的基础。《萧红评传》于1979年在香港出版,隔年在台湾出版,也因此萧红重新得到了华人世界的关注。
葛浩文在台湾的留学期间便试着翻译了黄春明、王祯和的作品,但真正得以出版的是由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所建议的张洁小说《沉重的翅膀》,而他事业的高峰,则是翻译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友人谭恩美为他向出版社争取到四倍的版税。
荣誉
- 2000年 National Translation Award与林丽君合译朱天文《荒人手记》(Notes of a Desolate Man)
- 2009年 古根海姆奖
- 曼氏亚洲文学奖有三位得主之作品为葛氏译作:
中文著作
- 《漫谈中国新文学》(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1980)
- 葛浩文撰,郑继宗译:《萧红评传》(台北:时报文化,1980)
- 《弄斧集》(台北:学英文化公司,1984)
- 《萧红新传》(香港:三联书店,1989)
- 《萧红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 《论中国文学》(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 《葛浩文随笔》(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 《乱世》(北京:现代出版社,2014)
- 林丽君编:《从美国军官到华文翻译家:葛浩文的半世纪台湾情》(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
- 《萧红评传》(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
参考资料
- ^ 葛浩文为何笑而不答?[永久失效链接](新民晚报,2011-06-26,陈歆耕/报导)
- ^ 葛浩文: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南方周末 2008-03-26,赋格、张健/报导)
- ^ 葛浩文: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南方周末,2008-03-26,赋格、张健/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