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美利坚联盟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利坚联盟国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1861年—1865年
格言:Deo Vindice拉丁语
“主是我们的辩护者”
国歌:
*   1862年的美利坚联盟国 *   宣称领土并曾部分控制 *   分离的西弗吉尼亚州 *   有争议的美洲原住民领土
  •   1862年的美利坚联盟国
  •   宣称领土并曾部分控制
  •   分离的西弗吉尼亚州
  •   有争议的美洲原住民领土
地位国际未普遍承认政权[1][2]
首都
最大城市新奥尔良
(1861年2月4日-1862年5月1日,被攻陷)
常用语言英语(事实)
政府联邦制共和制总统制[3][4]
总统 
• 1861-1865
杰佛逊·戴维斯
副总统 
• 1861-1865
亚历山大·史蒂芬斯
立法机构国会
参议院
众议院
历史时期美国内战
新帝国主义
• 邦联建立
1861年2月4日
1861年3月11日
1861年4月12日
1863年5月18日
1865年4月9日
1865年5月5日
面积
1860年11,995,392平方公里
人口
• 1860年1
9,103,332
• 奴隶2
3,521,110
货币
前身
继承
南卡罗来纳州
密西西比共和国
佛罗里达州
亚拉巴马州
佐治亚州
路易斯安那州
得克萨斯州
合众国
  • 1面积和人口数不包括密苏里、肯塔基和亚利桑那。水体:5.7%.
  • 2奴隶包含于总人口数中。(1860年人口普查

美利坚联盟国(英语: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CSA),另称美利坚邦联南方邦联迪克西(通俗说法),简称联盟国邦联Confederate States),是自1861年至1865年由11个美国南方蓄奴州宣布从合众国分裂而出的政权。位于北美洲,由今天美国南部的一部分地域组成。[5]自美利坚联盟国单方面独立,在其短暂的存在期间内,一直与北方亚伯拉罕·林肯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进行内战,大多处于防御态势,只有罗伯特·李将军麾下的北弗吉尼亚军团曾短暂的入侵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领土,也由于交战原因,并无确切的北部边界,其南部边界与墨西哥北界一致,东西边界则是墨西哥湾大西洋[5]1865年联盟国在南北战争中失利而被合众国并吞,美国重新统一。

历史

1861年2月4日,在确知亚伯拉罕·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美国南部七个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亚拉巴马州佐治亚州路易斯安那州得克萨斯州)先后脱离美国,成立临时议会。2月8日,宣布成立美利坚联盟国(CSA),又称美利坚邦联。依照美利坚联盟国宪法,次日选出杰斐逊·戴维斯为首任美利坚联盟国总统

得克萨斯州直到3月2日才加入联盟国,并撤换其拒绝宣誓拥护联盟国的州长山姆·休斯敦。这七州脱离美国并控制境内的海陆军、港口与海关,从而引爆了南北战争

一个月之后,林肯于1861年3月4日宣誓就职为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他指出美国宪法比先前的联盟国条例勾勒出“更完整的联邦”,为具约束力的章程,而南方的分离为“无法律效力”。他表示无意入侵南方诸州,但将动用武力以维护美国所辖的机关与领土。他的演说以呼吁美国归一作结。

4月12日,南卡罗来纳州向内驻查尔斯顿萨姆特堡的合众国军队开火,迫其投降。萨姆特堡战役后,林肯召请美国国内其他州发兵夺回萨姆特堡与其他要塞,保卫首都,并维护美国。大多数的北方州相信,美国可速战速决粉碎叛乱,故林肯仅征求志愿兵作战90天。结果导致弗吉尼亚州阿肯色州田纳西州、与北卡罗来纳州四州表决脱离美国联邦,加入美利坚联盟国,使其州数增加到11个。在弗吉尼亚州加入后,联盟国将首都从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迁至弗吉尼亚州里士满

密苏里州肯塔基州政府继续留在合众国内,但两州内的敌对派系被联盟国招揽,所以联盟国成员州数有时被视为13个。

印第安领地(后来的俄克拉荷马州)上的五个部落政府主要也是支持联盟国。新墨西哥领地南部(包含盖兹登购地)加入联盟国,成为亚历桑那属地。其首批移居者请愿,要求联盟国政府归并其土地,并促使探险考查北纬34度以南属联盟国管辖的区域。亚历桑那军队经官方承认为联盟国的武装力量。

亨利·霍普京斯·希伯利英语Henry Hopkins Sibley将军在其新墨西哥会战英语New Mexico Campaign之前,对新墨西哥居民发布宣言,企图将他对该属主的管辖权归入美利坚联盟国名下。联盟军在1862年3月13日至4月8日之间短暂的占领该地首府圣菲

蓄奴州并未全加入联盟国。1861年马里兰州宣布军事戒严(该州与合众国首都华盛顿特区三面邻接)以防脱离合众国。同样也是蓄奴州的特拉华州从未考虑过脱离合众国。在战争期间,支持合众国的余党议会于1863年在弗吉尼亚惠灵主张该地区48郡脱离弗吉尼亚州加入合众国,最终成立西弗吉尼亚州并成功加入合众国,其州宪为渐进废除奴隶制度。其他脱离联盟国的企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田纳西),因联盟国宣布军事戒严而遭制止。

1865年4月9日,罗伯特·李将军麾下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在阿波马托克斯法院英语Appomattox Court House投降,一般视其为美利坚联盟国的终结日。联盟国总统戴维斯于5月10日在佐治亚的欧文维尔被捕,余下的联盟国军队于同年6月投降。最后一面美利坚联盟国国旗于1865年8月2日在审南多亚号英语CSS Shenandoah舰上降下。

政府与政策

宪法

美利坚联盟国宪法提出许多观点来说明其分离之动机。该宪法强烈地主张州权、缩减中央政府权限、且明文规定保护奴隶制度,但禁止国际奴隶交易。其与合众国宪法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叙述分离诸州对于美国联邦政府的不满。例如说,联盟国政府禁止开征保护性关税,使南方州的港口对国际贸易来说更有吸引力。在宣告脱离合众国的期间,南方各州大多将保护性关税,视作增加南方的开支而拓展北方州财富的手段。联盟国政府同样禁止转用一州的岁入来支持他州作内部改善。然而,大体说来,联盟国宪法是自美国宪法逐字逐句抄录的副本。

在联盟国宪法草案中拒绝了一些种族性的提案,如仅允许蓄奴州加入和恢复大西洋奴隶贸易。宪法并未包含允许各州脱离的条款,因为南方向来认为这是各主权州的基本权力,且美国宪法并未要求弃绝之;因之若包含这样的条款将削弱原先脱离美国的主张。

联盟国总统一任六年,不得连任。唯一一位总统是杰斐逊·戴维斯。联盟国在其任期结束前便遭合众国政府军击败。联盟国宪法授权总统一项独特的权力:对法案逐项否决;若干州长也有同样的权力。联盟国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驳回总统一般性或逐项的否决。美国国会对驳回总统否决权有同样的要求。

纸钞邮票在联盟国各州的名义下授权发行流通。政府曾考虑过发行硬币,计划、钢模与四种校样都有了,但因缺乏金属而作罢。

虽然宪法前言声明“各州以自有主权与独立的身份行动”,它同样也声明其为“永久性的联邦政府”。宪法虽然保护奴隶制度,它同样也禁止自联盟国之外引进新奴隶。

首都

联盟国首都自1861年2月4日起至5月29日止为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之后为弗吉尼亚里士满(于1861年5月6日起称为新都)。战争结束前一段短时间,联盟国政府计划自里士满疏散至更南方的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市或南卡罗来纳哥伦比亚市,但此计划于李将军于阿波马托克斯法院投降前仅完成小部分。弗吉尼亚的丹维尔是自1865年4月3日起至4月10日成为联盟国最后的首都。

外交关系与法律地位

在美利坚联盟国存在期间及战后若干年内,其法律地位一直受到激烈争议。美利坚联盟国于其存在期间,曾与欧洲若干政权(包含法兰西以及英国)协商。联盟国仅正式取得德意志境内一小公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之外交承认。联盟国在特伦特号事件期间即将取得英国的承认,当时并准备与法国(时拿破仑三世皇帝有成立墨西哥帝国之腹案)进行斡旋;但英法两国在安提耶坦战役英语Battle of Antietam与林肯发布解放奴隶宣言后退缩。战争进行期间欧洲各国采行中立政策,在无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与联盟国代表进行非官方会面。在其国内则采行国际法则,视交战中的南北两方为交战国英属北美允许美利坚联盟国与合众国双方官员在其边界公开作业,墨西哥以北若干州政府协商地区性协议以承担得州边界的贸易。

在其存在的四年间,联盟国坚持自身的独立地位并任命数十名外交代表驻外。另一方面,北方的合众国政府坚持南方诸州为叛乱省份,拒绝对其地位作任何官式承认。对此争议,联盟国政府的回应方式是对美国正式宣战,而美国联邦政府则以林肯总统宣布南方叛乱与对其禁运来从事战争。尽管战争法规范军事关系,双方在战争中曾进行非正式政治承认的协商。

战后四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得克萨斯州诉怀特”一案中裁定,自合众国单方面分离为违宪且无法律效力。该项见解由首席大法官萨蒙·P·蔡斯提出,他是林肯在任时的财政部长。蔡斯的见解在当时立即受到抨击,其争议持续至今。批评家如杰斐逊·戴维斯及亚历山大·斯蒂芬斯在其后关于法律正当性的笔战中支持分离的合法性。最显著者为戴维斯的《联盟国政府之兴衰英语Rise and Fall of the Confederate Government》一书。

联盟国旗帜

联盟国的第一面国旗被称为“星条旗”(Stars and Bars),上有七星,代表最初建国的七州。因为这面旗帜在战斗中有时与合众国旗帜难以区分,所以在军事行动中较常使用者为联盟国的军旗,即被称为“南方十字旗”者。南方十字旗上有十三颗星,加入了在萨姆特堡之战后参与的四州,以及支持合众国的政府与分离份子较劲的肯塔基密苏里两州(参见密苏里脱离合众国)。经20世纪大众传媒报导后,“南方十字旗”在成为今日与联盟国密切相关的表征。南方十字旗是正方形旗帜,常见的长方形南方十字旗其实是田纳西第一军团(First Tennessee Army)的旗帜;因其最初用于联盟国海军,故又称为“海军舰首旗”(Naval Jack)。

联盟国政治领袖

地理

联盟国具有4,698公里长的海岸线。其领土的大部分位于海岸,包含平原与沙地。其内陆部为山丘地形,领土的极西部为沙漠。密西西比河下游分割全国为东西两部分,其西部通常称之为“泛密西西比地区”(Trans-Mississippi)。国境(包含亚历桑那与新墨西哥)最高点为得州高2,667米的Guadalupe峰。

联盟国大部分地区为潮湿的亚热带气候,有着温煦的冬天与湿热的长夏。西经96度以西为半干旱的大草原与不毛的沙漠地区。

与北方各州相比,联盟国较为非都市化。在1860年的人口普查中,只有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跻身美国前十大都市;也只有15个城市排进美国前一百大城市中。弗吉尼亚州里士满于成为国都后人口激增。

# 城市 人口 排名
1. 新奥尔良 168,675 6
2. 查尔斯顿 40,522 22
3. 里士满 37,910 25
4. 莫比尔 29,258 27
5. 孟菲斯 22,623 38
6. 萨凡纳 22,292 41
7. 彼得斯堡 18,266 50
8. 纳什维尔 16,988 54
9. 诺福克 14,620 61
10. 惠灵 14,083 63
11. 亚历山德里亚 12,652 74
12. 奥古斯塔 12,493 77
13. 哥伦布 9,621 97
14. 亚特兰大 9,554 99
15. 威尔明顿 9,553 100

经济

美利坚联盟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极度依赖奴隶农场。联盟国的主要产品为棉花、稻米、烟草、甘蔗,以及家畜与少许谷类。1860年,建国诸州(肯塔基与密苏里两州除外)生产价值一亿五千五百万美元的工业产品,主要是面粉与肉类、加工过的烟草、棉花制品、松节油。联盟国采行自由贸易政策,但遭合众国禁运所破坏。缺乏适当的金融资产使得联盟国以印钞票来支持战争,因而引发了高度的通货膨胀

军队

联盟国的军队俗称“南军”,以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北军对应,由以下三军组成:

联盟国的军事统帅几乎全属合众国海陆军退役军人。他们辞去合众国政府中之职务而转任于联盟国军方高级职位。联盟国军官则大多由南方名流组成。联盟国依征召顺位选出校级以下的军官。虽说联盟国并未设立陆军官校,南方许多大学(如弗吉尼亚军校)的官校生团成为军事统帅的种子。海军官校于1863年由Patrick Henry设立于弗吉尼亚的詹姆士河,但在联盟国崩溃之前并无人毕业服役。

联盟国的校级与尉军官为16至28岁的白人男性组成。至战事后期,连12岁的小男孩也加入战斗。联盟国甚至曾倡议组成全由黑人组成的军团,并打算通过议案让志愿为联盟国服役的奴隶们获得自由。

军事领袖

重要日期

州份 脱离合众国 加入联盟国 恢复于合众国国会之代表权 重订地区法规
南卡罗来纳 1860年12月20日 1861年2月4日 1868年7月9日 1876年11月28日
密西西比 1861年1月9日 1861年2月4日 1870年2月23日 1876年1月4日
佛罗里达 1861年1月10日 1861年2月4日 1868年6月25日 1877年1月2日
亚拉巴马 1861年1月11日 1861年2月4日 1868年7月14日 1874年11月16日
佐治亚 1861年1月19日 1861年2月4日 1870年7月15日 1871年11月1日
路易斯安那 1861年1月26日 1861年2月4日 1868年7月4日 1877年1月2日
得克萨斯 1861年2月1日 1861年3月2日 1870年3月30日 1873年1月14日
弗吉尼亚 1861年4月17日 1861年5月7日 1870年1月26日 1869年10月5日
阿肯色 1861年5月6日 1861年5月18日 1868年6月22日 1874年11月10日
田纳西 1861年5月6日 1861年5月16日 1866年7月24日 1869年10月4日
北卡罗来纳 1861年5月21日 1861年5月16日 1868年7月4日 1871年2月2日
密苏里Claiborne Fox Jackson政府) 1861年10月31日 1861年8月19日 不明 不明
肯塔基(Russellville政府) 1861年11月20日 1862年12月10日 不明 不明

参见

参考文献

  1. ^ Preventing Diplomatic Recognition of the Confederacy, 1861–186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8). 
  2. ^ McPherson, James M. This mighty scourge: perspectives on the Civil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7: 65. ISBN 978-0-19-531366-6. 
  3. ^ Cooper (2000) p. 462. Rable (1994) pp. 2–3. Rable wrote, "But despite heated arguments and no little friction between the competing political cultures of unity and liberty, antiparty and broader fears about politics in general shaped civic life. These beliefs could obviously not eliminate partisanship or prevent Confederates from holding on to and exploiting old political prejudices. Indeed, some states, notably Georgia and North Carolina, remained political tinderboxes throughout the war. Even the most bitter foes of the Confederate government, however, refused to form an opposition party, and the Georgia dissidents, to cite the most prominent example, avoided many traditional political activities. Only in North Carolina did there develop anything resembling a party system, and there the central values of the Confederacy's two political cultures had a far more powerful influence on political debate than did organizational maneuvering."
  4. ^ David Herbert Donald, ed. Why the North Won the Civil War. (1996) p.112–113. Potter wrote in his contribution to this book, "Where parties do not exist, criticism of the administration is likely to remain purely an individual matter; therefore the tone of the criticism is likely to be negative, carping, and petty, as it certainly was in the Confederacy. But where there are parties, the opposition group is strongly impelled to formulate real alternative policies and to press for the adoption of these policies on a constructive basis. ... But the absence of a two-party system meant the absence of any available alternative leadership, and the protest votes which were cast in the 1863 Confederate mid-term election became more expressions of futile and frustrated dis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implements of a decision to adopt new and different policies for the Confederacy."
  5. ^ 5.0 5.1 William C. Davis. Look Away! A History of the 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 New York: Free Press. 2003. ISBN 978-0-684-86585-0.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