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瑜伽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瑜伽经(Yoga sutra),约在公元前2-4世纪由印度哲人波颠阇利编纂,将古老的印度瑜伽传统加以整理,形成四品195颂的著作。其思想涉及了佛教耆那教数论派和《奥义书》,并批判佛教唯识思想中的自证分[1]

《瑜伽经》是中世纪时期,翻译语言最多的古印度文本,囊括了40种印度语言和两种非印度语:古爪哇语阿拉伯语。本书从12世纪起,隐没了将近700年的时光,直到19世纪晚期,才由英国的东方学学者重新发现,并在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等人的努力下重新传承。本书受到了许多练习瑜伽者的重视,为古印度六派哲学瑜伽派的重要经典[2][1]

内容

全书共四品,记载了印度教瑜伽派的修持方法,即八支行法:夜摩英语Yamas(Yama)、尼夜摩英语Niyamas(Niyama)、体位(Āsana)、调息(Prāṇāyāma)、摄心英语Pratyahara(Pratyahara)、凝念英语Dhāraṇā(Dhāraṇā )、禅那(Dhyāna)、三摩地(Samādhi)。本书在数论二十五谛的基础上,外加大自在天形成二十六谛的学说[3]

  • 第一三摩地(Samādhi)品,论述三摩地的性质、类别和目的;
  • 第二修行(Sadhana)品,论述入定的方法;
  • 第三神通(Vibhuti)品,阐述修持所获得的神通力及其种类;
  • 第四解脱(Kaivalya)品,阐述修持的最终目的:获得没有系缚的神我

注解

虽然现存有不少《瑜伽经》的注释,最权威的注解一般公认是广博仙人(Vyasa)的《瑜伽经注》(Yogasūtra-Bhāṣya)。此外还有四个重要的古代注释本再注解《瑜伽经注》,分别是[1]

现代注解和翻译

现存有多种《瑜伽经》的翻译本,这些版本异文甚多,未经过严格的文本校勘,很多梵文词汇的确切含义也未有定论。一些现代注解本,分别有: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庄国彬. 《瑜伽經》與佛教思想的比較 (PDF). 圆光佛学学报. 2015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2. ^ White, David Gordon. The Yoga Sutra of Patanjali: A Bi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 于凌波. 印度宗教哲學史的研究. 妙林. 2000, 12 (4): 23–29.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