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变变星
激变变星(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CV),是拥有一颗白矮星和伴星的双星系统(参考双子座U),这颗伴星通常是红矮星,但有些情况下它也可以是一颗白矮星或正在演化成次巨星。截止2006年2月1日,已经有超过1600颗激变变星被发现。[1]
以观测的观点来看,激变变星很容易被发现。它们通常是相当蓝的天体,而大多数的天体都是偏红的;这些系统的变化经常是相当强且快速的,强烈的紫外线甚至是X射线和一些特有的发射线是这类变星的典型产物。
这两颗星非常靠近,以致于白矮星的引力可以扭曲伴星,并且白矮星可以从伴星吸积物质。因此,伴星经常会被称为施主星,失去的物质会在白矮星的周围形成吸积盘,强烈的紫外线和X射线经常从吸积盘发射出来。吸积盘也是不稳定的,当盘内的部分物质落至白矮星时,会导致矮新星的爆发。
在吸积的过程中,物质在白矮星的表面累积。而因为施主星通常含有丰富的氢,在多数的情况下,吸积层最底部的密度和温度终将上升达到足够点燃核聚变的反应。反应在短时间内将数层体积内的氢燃烧成氦,外面的产物和数层的氢会被抛入星际空间内,这就被看成是新星的爆发。如果吸积的过程持续进行的足够久,白矮星的质量将会达到钱德拉塞卡极限,内部增加的密度可能点燃已经死寂的碳,融合并触发Ia超新星的爆炸,将白矮星完全的摧毁。
激变变星可以细分成几个次级的群组,经常是以一颗明亮的原型特征为典型为来命名。这些群组可能会有些重叠,包括天鹅座SS、双子座U、鹿豹座Z、大熊座SU、武仙座AM、武仙座DQ、天蝎座VY、猎犬座AM和六分仪座SW。
在某些情况下白矮星的磁场会强到足以打乱、甚至完全阻碍了吸积盘的形成。在强烈磁场下的可见光会显示出强烈和易变的极化,因此有时称为中度极化(在吸积盘只有部分被摧毁的情况)或高度极化(在阻碍吸积盘形成的情况下)。如同在早先就提到的,变星类型习惯以知名的原型星命名,高度极化和中度级化的分别被以相关的武仙座AM和武仙座DQ来命名。
外部链接
- The Catalog and Atlas of Cataclysmic Varia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PP/CVcat - a catalogue of 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Kcat (Ritter and Kolb), 7th ed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VNet, a web site and community for CV enthusiasts and researchers
- A Beginner's Guide to Cataclysmic Varia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ataclysmic Variabl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s HEASARC page
- ^ A Catalog and Atlas of Cataclysmic Variabl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此目录下的激变变星数据于2006.02.01日起冻结不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