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矮星、中子星和超新星年表
請注意,這份清單主要是知識的發展,但也有一些是超新星的發現。後者單獨的清單,請參閱超新星列表一文。所有的日期都是指這顆超新星在地球上觀測到,或是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可以觀測到其存在的時間。
觀測史
- 185年:超新星SN 185成為中國天文學家紀錄的第一顆超新星。
- 1006年:中國天文學家和阿里·伊本·里德旺觀測到人類歷史上最亮(-7.5等)的超新星SN 1006,這顆超新星的位置在豺狼座。
- 1054年:中國、美洲的印地安人和阿拉伯天文學家觀察SN 1054(蟹狀星雲)超新星爆炸。
- 1181年:中國天文學家觀察超新星SN 1181。
- 1572年:第谷·布拉赫在仙后座發現超新星(SN 1572)。
- 1604年:約翰內斯·克卜勒觀測在蛇夫座的超新星SN 1604。
- 1862年:阿爾萬·格雷厄姆·克拉克觀測天狼B星
- 1866年:威廉·哈金斯研究新星的光譜,發現包圍著的氫雲。
- 1885年:觀測仙女座的超新星,仙女座S,推導與確認超新星與新星的性質不同。
- 1910年:觀察波江座40B的光譜,首度證實這是一顆白矮星。
- 1914年:沃爾特·亞當斯測量到天狼B星有不可思議的高密度,
- 1926年:拉爾夫·福勒使用費米-狄拉克統計解釋白矮星,
- 1930年:蘇布拉馬尼扬·錢德拉塞卡發現白矮星質量的上限,
- 1933年:弗里茨·茲威基和沃爾特·巴德提出中子星的想法,和建議可能是超新星經由正常的恆星坍縮成為中子星 -他們也指出這種事件可以解釋宇宙背景輻射,
- 1939年:羅伯特·歐本海默和乔治·沃尔科夫計算第一個的中子星模型,
- 1942年:J.J.L. Duyvendak、尼古拉斯·梅奧爾(Nicholas Mayall)和歐特推導出蟹狀星雲是中國天文學家觀測的SN 1054殘骸,
- 1958年:葉夫里·沙茨曼(Evry Schatzman)、Kent Harrison、Masami Wakano和約翰·惠勒顯示白矮星有著不穩定的逆貝他衰變,
- 1962年:里卡爾多·賈科尼、Herbert Gursky、Frank Paolini和布鲁诺·罗西發現天蝎座 X-1,
- 1967年: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和安東尼·休伊什發現來自脈衝星的無線電脈衝,
- 1967年:J.R. Harries、Kenneth G. McCracken、R.J. Francey、和A.G. Fenton 發現第一個X射線瞬變(半人馬X-2),
- 1968年:湯馬士·戈爾德提出脈衝星是自轉的中子星,
- 1969年:David Staelin、E.C. Reifenstein、William Cocke、Mike Disney、和Donald Taylor發現蟹狀星雲的脈衝星,將超新星、中子星、和脈衝星連結在一起,
- 1971年: 里卡爾多·賈科尼、Herbert Gursky、Ed Kellogg和R. Levinson、E. Schreier、和H. Tananbaum發現來自半人馬座X-3的4.8秒的X射線脈衝星,
- 1972年:查爾斯·科瓦爾在NGC 5253發現Ia超新星SN 1972,它被觀測了超過一年,成為基礎類型的案例,
- 1974年:拉塞爾·赫爾斯和約瑟夫·泰勒發現脈衝星聯星PSR B1913+16,
- 1977年:基普·索恩和安娜·祖特闊夫對現存的索恩-祖特闊夫天體做了詳細的分析,
- 1982年:Donald Backer、什里尼瓦斯·库尔卡尼、Carl Heiles、Michael Davis、和Miller Goss發現毫秒脈衝星PSR B1937+214,
- 1985年:米希爾·范德克利斯在GX 5-1發現30&Hz的類週期振盪,
- 1987年:Ian Shelton在大麥哲倫星系發現超新星SN 1987A…,
- 2006年:羅伯特·昆比(Robert Quimby)和P. Mondol在NGC 1260發現SN 2006gy(可能是極超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