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僧祇律
初期佛教 |
|
《摩诃僧
历史沿革
最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0),中印度昙柯迦罗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僧祇戒本》。咸康年间又有沙门僧建于月支国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义熙十四年二月法显于道场寺与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摩诃僧祇律》。《僧祇律》盛行于南北朝时期,与鸠摩罗什译出的《十诵律》皆为显学,江南一带多尊崇《十诵律》,关中则多尚《僧祇律》。至隋唐时期,《四分律》盛行,取代十诵律和僧祇律,成为律学之主流。
经录中有时会因为“律分五部”的异说,讹误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为犊子部的《婆麤富罗律》[4][5]。
引用
- ^ 《摩诃僧祇律私记》:佛泥洹后,大迦叶集律藏为大师宗,具持八万法藏。大迦叶灭后,次尊者阿难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舍那婆斯亦具持八万法藏,次尊者优波崛多世尊记无相佛,如降魔因缘中说,而亦能具持八万法藏。于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昙摩崛多别为一部,次弥沙塞别为一部,次迦叶维复为一部,次萨婆多。萨婆多者,晋言说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自上诸部义宗各异。萨婆多者,言过去、未来、现在中阴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于是五部并立纷然竞起,各以自义为是。时阿育王言:“我今何以测其是非?”于是问僧:“佛法断事云何?”皆言:“法应从多。”王言:“若尔者,当行筹知何众多。”于是行筹。取本众筹者甚多,以众多故,故名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大众名也。
- ^ 法显自记游天竺事《高僧法显传》:从彼波罗[木*奈]国东行还到巴连弗邑。法显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诸国。皆师师口传无本可写。是以远涉乃至中天竺。于此摩诃衍僧伽蓝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祇众律。佛在世时最初大众所行也。于祇洹精舍传其本。自余十八部各有师资。大归不异。然小小不同。或用开塞但此最。是广说备悉者。复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萨婆多众律。即此秦地众僧所行者也。亦皆师师口相传授不书之于文字。
- ^ 《摩诃僧祇律·杂诵跋渠法·五百比丘集法藏》记载:1.优波离 2.陀娑婆罗 3.树提陀娑 4.耆哆 5.根护 6.法高 7.巨酰 8.目哆 9.能护 10.摩诃那 11.摩求哆 12.巨舍罗 13.牛护 14.善护 15.护命 16.差陀 17.耶舍 18.弗提罗 19.耆婆伽 20.法护 21.提那伽 22.法钱 23.龙觉 24.僧伽提婆 25.法胜 26.弗沙婆陀罗 27.道力。
- ^ 僧祐《出三藏记集》录中卷第三《婆麤富罗律(四十卷)》:婆麤富罗者。受持经典。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故名为婆麤富罗。此一名僧祇律。……后时五部异执纷然竞起。阿育王言。皆诵佛语。我今何以测其是非问僧。佛法断事云何。诸僧皆言。法应从多。阿育王即集五部僧共行筹当。尔时众取婆麁富罗部筹多。遂改此一部为摩诃僧祇摩诃僧祇者。
- ^ 印顺《印度之佛教》:“传五部者不一,‘大集经’以昙摩毱多,萨婆帝婆,迦叶毘,弥沙塞,婆蹉富啰为五部……‘僧祇律私记’、‘舍利弗问经’、‘大比丘三千威仪’、‘佛本行集经’,又别传一说,以昙无德,弥沙塞,迦叶遗,萨婆多,摩诃僧祇为五部,独缺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