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
感叹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是用来为了抒发强烈感情目的的一种修辞法,通常后面会接惊叹号[1]。当一个人碰到喜怒哀乐之事物时,常常会借助某种感叹方式,来强调内心的情感,例如:惊讶、赞叹、伤感、喜悦、愤怒、悲伤、讥嘲、怀念...等情绪,以引起读者或听者的共鸣,增强语言的影响力。[2]
类型
构成感叹修辞的词语,可以是叹词组成的、助词组成的或是叹词与助词两者一起所组成。[3]
叹词
叹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嗟夫、嗟哉、噫、呜呼…等;白话文中常用的叹词有哟、唉、啍、哦、啊、哎、咦、呵、喔、噢、呀、咳、喂、啊呀、哦哟、喔唷…等。 例如:
- “呜呼!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义勇奉公,以发扬种性;此则不佞之帜也。”(连横《台湾通史序》)
-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觉民《与妻诀别书》)
-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 “呜乎!其信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
助词
助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矣、乎、也、哉…等。白话文中常用的助词有哦、哟、𫫇、哪、喏、啊、哇、呀…等。 例如:
- “饱食终曰,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篇》)
- “美丽的夏夜呀!凉爽的夏夜啊!”(杨唤《夏夜》)
-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 “悲哉!微之于找也。其若是乎!”(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 “母亲叫我和小帮工把麹一粒粒捡出来,不然就会越来越多,这工作真好,所以我盼望天一直不要晴起来,麹会越来越,我就可以天天滚在榖子里捡麹,多高兴哪!”(琦君《红纱灯.下雨天,真好》)
叹词与助词
感叹句不但可以由叹词构成,而且也可以由助词构成,同时也能由叹词与助词两者一起所组成。 例如:
- “呜呼!此非旧史氏之罪欤?”(连横《台湾通史序》)
-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苏轼《留侯论》)
- “今人仍乃俭相诟病。嘻,异哉!”(司马光《训俭示康》)
- “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 “哟,我就是香港总督,香港的城隍爷,管这一方的百姓,我也管不到你头上啊!”(张爱玲《倾城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