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延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姓氏
《百家姓》中无此姓
-1: 《百家姓》中无此姓
0: 《百家姓》中无此姓

《百家姓》中无此姓


堂号  延德堂 两怀堂 追远堂 世德堂
郡望  南阳郡

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相传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公子札,受封于延州,其部分后裔续使用延姓[1]。亦有另一延姓族人源自西域,本姓可地延氏,跟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用单字的汉姓[2]

姓氏来源

来源一:延陵季子季札

《续通志·氏族略》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吴公子札,食采延陵及州来,去‘陵’称‘’,曰延州来季子,后以为氏”[3]。《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此当以地为氏,系出姬姓[4]黄帝后裔。平定《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姓,分布较广,春秋吴国公寿梦的小公子季札王位食采于延陵后有了延氏”[1]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千家姓》则记载延氏古代家族在南阳郡[5]。 据《姓考》说:延氏或是黄帝大臣封逢的第三个儿子延的后代[6]

来源二:古代少数民族姓氏

满族朝鲜族少数民族均有延姓。据载,西域有延姓。《汉书•西域传》云:“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7]。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魏书•官氏志》云:“可地延氏改为延氏”[8]。《北史》中记载的北魏骁骑将军延普,便属此族。也有延氏家谱记载源于呼延氏。原匈奴人,汉起赐姓呼延,从二代起,呼延二姓分开。此外,亦有复姓师延氏、公延氏等姓氏改单姓为延氏者。

人口

截至2018年11月21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失效链接]户籍管理系统所查询登记在户的全国延姓人口一共65,465人[9]

截止到2015年,谷山延氏人口一共33,891人[10]

据韩国的人口普查结果,延姓占韩国姓氏人口排名第75 ,共34,766人[11]

迁徙分布

迁徙演化

中国大陆的延姓踪迹分布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东莘县西延营村莘县相庄村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遵化鸡鸣一村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此外,河北围场山东东平山西平定牌岭、县城、官到沟,陕西韩城新疆塔城布尔津江西崇仁云南陇川等地也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

金朝 延陵氏归化

阳城延姓,阳城延姓是目前国内有证可考的最古老延姓发源地。延姓是山西阳城古老姓氏之一,有金代石刻碑志为证。该支世居阳城县东北沁河两岸,以润城村为中心。本复姓延陵,于明代奉官命去‘陵’简为‘延’。县城之延姓亦为其宗族。城关镇杨家庄、芹池乡大峪沟之延均出自润城镇北音;坪头之延于嘉靖年间来自城内;尹庄、延庄之延又来自坪头[12]

元代 陪从大长公主去朝鲜半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延氏族人分布,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且族人多为朝鲜民族。韩朝两国的朝鲜民族延姓族人按照本贯谷山延氏中国境内的朝鲜族延氏也是属于谷山延氏。谷山延氏本贯始祖为延寿菖,关西弘农人,高丽忠烈王时(1274年11月)陪从齐国大长公主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之女,高丽庄穆王后孛儿只斤氏•忽都鲁揭里迷失)去高丽(今朝鲜),居谷山,因以为贯[10]。经700多年繁衍生息,朝鲜民族延氏分布于朝鲜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以及中国东北等地,人数颇众。

明代 大槐树迁民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明朝各地。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集村延姓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省垣曲县迁到青州西南莲花盆村定居。天顺三年(1460年)移于乐安县东南阳河北岸立村,取名延家。万历八年(1580年)起义集改村名为延家集。康熙十二年(1674年)十二月十二日延思敬起集,因村中有了集定名延集。

鸡鸣一村延姓,遵化市鸡鸣村是河北地区延姓最大的集中地,目前村民1000多人,延姓人大概占到80%的比例。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鸡鸣一村都是延姓人,直到近代才从临近村落迁入才打破了“独姓村”的状态。村里祖庙在抗战时期被烧毁,据说槐树直径都有一米多。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清代 逃荒避祸

清朝时期的延姓人口迁徙活动主要集中在清中期、晚期。清中期的迁徙主要有阳城地区延氏迁徙到今河南焦作境内。晚晴时期,山西地区爆发“丁戊奇荒”大量人口外迁,其中阳城县润城镇一些延姓逃荒至今河南省鹿邑县境内。

此外,公元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山东广饶县延集村部分村民“闯关东”迁入东三省地区。

民国时期 随蒋迁台

解放战争结束后,随着蒋介石败退台湾,部分国民党部队中的延姓服役人员随迁至台湾地区

地方世系

山西阳城延氏

阳城延氏祖籍青州,延陵氏归化,一世祖延陵威。

鹿邑延氏的先祖迁自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小城集延家胡同,清末时期(“丁戊奇荒”时期的1875-1878年间)为逃荒避难从山西省阳城县迁居于河南省鹿邑县境内。鹿邑县境内延氏一共有两支,一支居张店镇张店行政村,一支居任集乡任北行政村,此二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总人口约300余人。

由于鹿邑县境内的两支延姓的字辈排行不尽相同,其中张店镇分支可考的延氏字辈按照长幼顺序分为:门、朝、忠、清、净、安、宁。任集乡分支字辈按照长幼顺序分为:宗、金、克、振、东、方、文。其中张店镇“门”字辈对应任集乡“金”字辈,其余辈分依次类推。

河南沁阳延氏

沁阳延氏的祖籍为山西阳城县小成河,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50年)迁到现沁阳市(原沁阳县)。字辈排行:仲、文、玉、之、作、光、发。

山西平定延氏

平定延氏祖籍青州,迁河南开封祥符县七里庄村,明朝洪武初年兵燹(xiǎn)之扰,由一世延泰迁居山西太原府平定州,在城都三甲,延家一世祖之前,是累世宦家,之后科第相承。自始祖至四世未立祠定庙排列世系,后由延昌的儿子延永清、延定之在平定文庙东置地建修家庙合族祭扫以序宗脉,至后家庙毁塌,后因火灾家庙无踪。八世延世爵又置小河南地墓一段重新修立,宗族仍前往祭扫,又置地一十二亩建修家佛殿一座,每月塑望,亲临焚香。至九世延论辞世,佛殿香火渐毁,中镇独施已财于癸酉(1633年崇祯六年)重修又施香火地六分,俾世世祭扫勿犯相争,缓序宗派源流[1]

平定延氏族谱所记载的传承关系比较清晰,从姬姓吴泰伯至延陵季子,及繁衍至一世祖延泰的整个脉络清晰,是较为完整的有谱可考的姬姓后裔,其原文如下:

兄终弟及厥有严命弃室躬耕,乐得其正千载流莫之与并继续承承延陵衍庆。

始祖吴泰伯,二世伯祖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生熊遂,熊遂生柯相,柯相生疆鸠夷,疆鸠夷生余桥疑吾,余桥疑吾生柯卢,柯卢生周繇,周繇生屈羽,屈羽生夷吾,夷吾生禽处,禽处生转,转生颇高,颇高生句畀,句畀[bì]生去齐,去齐生寿梦,寿梦生诸樊、余祭、余昧、季札四子,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终不受,乃封延陵,号曰延陵季子,自此遂以延为民。

第二十世季札生禺,禺生钊,钊生广汉,广汉生利用,利用生朝臣,朝臣生德,德生圉(yǔ),圉生叔文,叔文生公度,公度生超增,超增生起,起生延年,延年生奋兴,奋兴生孟昭,孟昭生佩玫,佩玫生永浩,永浩生寄岩(寄岩性喜佳山水,游河南缑(gōu)氏山遂因而家焉。注:缑氏山,周时又称“抚父堆”,位于古缑氏镇东南约6公里,在今天河南省洛阳东南40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南,离嵩山距离不远。)寄岩生崇礼,崇礼生修文,修文生安世,安世生显名,显名生伯英(迁居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七里庄村)

第四十二世伯英生卓尔,卓尔生茂,茂生佐史,佐史生仁公,仁公生厚生,厚生生忠,忠生常吉,常吉生国栋,国栋生大鹏,大鹏生在岗,在岗生缓,缓生鹤仙,鹤仙生望斗,望斗生维松,维松生应北,应北生凤池,凤池生辅,辅生天锡,天锡生宝,宝生双成,双成生瑞符,瑞符生鸿图,鸿图生兆麟,兆麟生兰芝,兰芝生受鼎,受鼎生雪梅,雪梅生春芳,春芳生贞士,贞士生文澜,文澜生晰义,晰义生顺,顺生景星,景星生谈高,谈高生泰(明洪武初年(约指洪武三年1370年左右),迁居山西太原平定州在城都三甲),第七十六世泰祖公下可见平定所藏谱。

第七十六世泰(字运亨)生居智(字慧庵),居智生文质,文质生昌,昌生永龄、永清、永贞、定之,定之生鹤年、松年、舜祥、周祥,鹤年生钺(yuè)、生𬭼(suì),钺生长子世儒、次子世官、三子世禄、四子世业、五子世选,世官生长子讲、次子让、三子谋、四子谐、五子诗,谐生国社,国社生长子成、次子绪、三子禄,禄生士仁(延士仁带领长子名位、次子名杰、三子明玉、名喜迁居杨家庄延家圪崂)。

第八十七世延士仁为杨家庄族谱第一世开始。士仁公后代详见杨家庄所藏族谱。

——《延氏族谱》平定本[13]序言


河北赞皇王家坪延氏

王家坪延氏为平定延氏分支,其祖延怀成(平定延氏十四世祖),舍故土(山西三都村),跨山川,艰辛跋涉,落居于直隶赞皇王家坪,至今共历十二世,撒落百余仁人。

山西中阳延氏

中阳延氏主要聚集地在山西省中阳县金罗镇高家沟村,相传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7年间),由始祖延志诚从山西大槐树随政府统筹派遣,迁入该村,据此推测,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世事变化,时代变迁,后人又有很多人从高家沟迁出,居住于周围的各个地方。迄今考证,能够追溯清楚延氏一族分布的地方有:山西省中阳县赵家山村、后沟村、化龙咀村和万年饱村,山西省离石县城内、吉家村、马吴庄村和小高家沟村等。

从始祖延志诚开始,至今已繁衍十九世,皆有命名,其排列顺序为:志、州、科、自、海、可、奇、廷、发、福、遇、子、俊、致、庆、应、瑞、仲、甫、旭。1995年12月新修十个字辈,从二十一世开始使用的十个字,其顺序为:恭、宽、信、敏、惠、元、亨、利、贞、兴。

山东延集延氏

延集延氏居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山东莘县延氏

莘县延氏约2000余人,集中分布于西延营村和相庄村。

陕西绥德延氏

河南滑县延氏

滑县延氏分为两支:延屯、路营、冯营为一支;老店集、西老店、延盘、落寨、小屯、第三营、新乡地区为一支。

谷山延氏

谷山延氏朝鲜民族本贯姓氏的一种,元朝时由中国关西弘农随迁入朝,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且族人多为朝鲜民族。

人物

历史人物

朝代 姓名 生卒年 民族 籍贯 职位 谥号 备注
东周 延陵季子 (-) 华夏族 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王子 延姓始祖,受封延陵邑
东汉 延岑 (?-36年) 汉族 荆州南阳郡筑阳县(今湖北省谷城县 武安王
延笃 (?-167年) 汉族 南阳犨(今河南鲁山东南) 京兆尹
延固 (-) 汉族 南阳 至位公卿[14]
北魏 延普 (-) 鲜卑族 代郡 骁骑将军 可地延氏归化
南陈 延祁 (-) 汉族 明堂令
唐朝 延素 (-) 汉族
南宋 延玺 (-) 汉族 象山知县
延松年 (-) 汉族 芜湖令 见《吕祖谦告身》
延继岺 (1123年-1196年) 汉族 关西弘农 神虎卫上将军 忠壮 谷山延氏中国一世祖
元朝 延珍 (-) 汉族 泽州府阳城县 大元帅、万户侯 阳城延氏先祖
延寿菖 (-) 汉族 关西弘农 门下大将军(高丽) 谷山延氏本贯始祖
延承直 (-) 汉族 武冈路总管 儒林书院于城步砦
明朝 延祥 (-) 汉族 大兴 河东运使、户部侍郎[15]
延茂 (-) 汉族 韩城 御史[15]
延瑁 (-) 汉族 韩城 给事中[15]
延昌 (-) 汉族 太原府平定州 举人[15],平定延氏四世祖
延皋 (-) 汉族 陕西按察使司检校[16]
延定之 (-) 汉族 太原府平定州 宁州知州 平定延氏五世祖
延赞 (-) 汉族 铜梁县丞 成化年贡士[17]
延尚 (-) 汉族 任县知县
延万善 (-) 汉族 正德年贡士[17]
延钦 (-) 汉族 贵州按察司经历 嘉靖年贡士[17]
延论 (-) 汉族 太原府平定州 副按察使 平定延氏九世祖
延应翁 (-) 汉族 乐安 孝义县典史
延鹤 (-) 汉族 襄阳教授、历潼关卫教授 万历年贡士,行年九十三岁[17]
延嗣宗 (1360年-1434年) 朝鲜民族 咸镜道咸兴市 吉州查理使、谷山府院君(朝鲜李朝) 靖厚 谷山延氏五世祖
清朝 延青云 (-) 汉族 阳城润城里 龙岩州知州 阳城延氏
延君寿 (1765年-1827年) 汉族 阳城润城里 (历)莱阳、长兴、五河知县 阳城延氏
延彩 (1799年-1845年) 汉族 阳城润城 直隶永清知县 阳城延氏
延彭年 (-) 汉族 山西阳城润城镇北音村 举人,阳城延氏
延常 (-) 汉族 山西阳城润城镇北音村 “七逸诗社”成员,阳城延氏

现当代人物

党政军界

 中国延春城延毓琪延鸿延伯真延国符延安吉延宝琪延宪孟延国和延焕梧延增成延治富延荣科延秀生延建霖延晋富延旭东延永昇延殿同延如庆延志伟

 朝鲜延亨默

学术界

 中国延玺延自强延晶平延明延汝谦延晓东延皓延鹏翔延壮波延俊荣延净德

文艺界

 中国延泽民延洛夫延鸿飞延艺云延艺延锦园

 韩国延相昊延俊锡延奎镇延政勋延济旭延圭真延智恩延美珠延素金

商界

 中国延庆祥延刚延金芬延彩明延振宏延勇

宗教界

 中国:喜禅[18]

人物辨识

历史上也有一些非延姓,却名字中带有“延”的著名人物,容易引起混淆。例如:西汉延广(本姓“王”)。清朝延恂(旗人)、延恒(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恺(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燮(旗人,本姓“辉发那拉”)、延龄(旗人,本姓“康杰达”)、延誉(旗人,本姓“马佳”)、延信(旗人,本姓“爱新觉罗”)、延煦(旗人,本姓“爱新觉罗”)、延秀(本姓“田”)、延昌(本姓“赵”)、延茂(本姓“杜”)、延清(本姓“柏”)。民国时期延荣(本姓“缪”)延祺(本姓“缪”)

参考

  1. ^ 1.0 1.1 1.2 《延氏族谱》
  2. ^ 《汉书·西域传》
  3. ^ 《续通志·氏族略》
  4. ^ 《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
  5. ^ 《千家姓》
  6. ^ 《姓考》
  7. ^ 《汉书•西域传》
  8. ^ 《魏书•官氏志》
  9. ^ 中国公安部人口信息网[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10.0 10.1 谷山延氏 大同宗親會. [2022-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11. ^ KOSIS. kosis.kr. [2022-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12. ^ 《阳城县志》
  13. ^ 《延氏族谱》平定本
  14. ^ 《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2022-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9). 
  15. ^ 15.0 15.1 15.2 15.3 《万姓统谱》
  16. ^ 《东阿县志》
  17. ^ 17.0 17.1 17.2 17.3 《景陵县志》
  18. ^ 百度百科-喜禅. [2022-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2).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延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