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东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代变更
设立东汉
使用状况唐朝省出夔州,迁至归州,后废郡。
东汉鱼复→固陵郡→巴东郡→江关都尉(军镇)
三国固陵郡→巴东郡(将军都督治)
南北朝巴东郡(信州总管府)
隋朝巴东郡(信州总管府)
唐朝巴东郡→归州

巴东郡,中国古代东汉唐朝的一个,郡治鱼复县(曾又名永安县、人复县,即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

历史

三国巴东郡

东汉初平六年(195年),益州刘璋分巴郡置固陵郡,郡治鱼复县(今奉节),建安六年(201年)在蹇胤的要求下[1]更名巴东郡(今奉节县)。北魏《水经注》:“江水又径鱼复县之故(固)陵,旧郡治故陵溪西二里故陵村”;“楚都丹阳所葬,亦犹枳之巴陵矣,故以故陵为名也,有鱼复尉戍此”。刘宋《荆州记》:“鱼复县有固陵村,地多木瓜树,其子大者如丸”。清末《水经注疏》:“郡谓故陵郡也。此地近楚陵,溪及村皆以故陵名。至后汉兴平时,因以鱼复为故陵郡。据郦(道元)说则郡本治此,及改郡为巴东(郡),则治白帝(城),故以此为旧郡也。溪、村皆在今奉节县西。”

刘备入蜀后,荆州军情加急,建安二十年(215年),改巴东郡(今奉节)为军镇江关都尉以备战。东汉“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唯边郡仍置都尉或属国都尉,“秩比二千石”与郡同级,“有分县,治民比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吴蜀暂时分治荆州后,以“鱼复、朐忍、汉丰、羊渠、巫、北井”六县还置固陵郡(今奉节),以廖立为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后,在宜都郡下辖的巫、秭归二县也设立固陵郡徐虑蹇机上言请求恢复巴名。于是章武元年(221年),再次更名巴东郡(今奉节)。《华阳国志》:巴东郡(今奉节)、巴西郡(今阆中)、巴郡(今重庆)合称“三巴”。

《三国志》载,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成都,七月即移驻巴东郡(今奉节)伐吴。章武二年(222年)正月克秭归,东吴固陵郡全部沦陷,建置自动取消;二月,刘备兵临夷陵,六月败于东吴军。东吴虽收复地盘,但没有重设固陵郡。

刘备“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在白帝城置帝王“永安宫”。从此,这位蜀汉皇帝就一直住在巴东郡(今奉节)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二月,丞相诸葛亮自成都移白帝城,辅助刘备军务;三月,刘备突然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四月癸巳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刘备自正式登基到驾崩,在成都一共只做了3个月的皇帝,其余时间几乎一直在白帝城,巴东郡(今奉节)是当时蜀国事实上的最高政治军事中心。刘后主时,巴东郡(今奉节)置永安都督,镇守白帝城,终蜀汉一世。

晋朝初,永安县还名鱼复县(今奉节),仍置巴东郡(今奉节),领县七。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末,益州(今成都)龙骧将军王浚、巴东郡(今奉节)广武将军唐彬合建西晋水师,顺长江“下巴蜀”灭东吴,完成三国归晋。太康初,巫、北井二县归隶建平(郡),羊渠省入南浦,巴东郡(今奉节)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四县。晋之巴东郡(今奉节)“以盐立国”,繁盛一时,人口户数约为同时期巴郡(今重庆)两倍,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更超巴郡(今重庆)四倍以上!

南北朝刘宋时期,巴东郡(今奉节)封巴东国(今奉节),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新浦、巴渠、黾阳”七县。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巴东郡(今奉节)白帝城置三巴校尉,兼巴东(郡)太守,辖“巴东郡、巴西郡、巴郡、梓潼郡、建平郡”五郡。齐高帝建元二年(480年),三巴校尉府改巴州(今奉节),辖“巴东郡、巴郡、建平郡、涪陵郡”四郡。萧梁普通五年(523年),又改为信州(今奉节),北周始置信州(今奉节)总管府,辖七州。大象二年(580年),原益州(今成都)总管府辖区的“新州(今三台)、遂州(今遂宁)、普州(今安岳)、合州(今合川)、泸州(今泸州)、戎州(今宜宾)”,划归信州(今奉节)总管府,致信州(今奉节)总管府辖区扩大到十三州。

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

隋代巴东郡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信州(今奉节)领四郡共六县“人复、云安、巫、大昌、长宁、乐乡”。开皇三年(583年),天下废郡存州,信州(今奉节)领“人复、云安、巫、大昌、长宁、乐乡、安乡、梁山、武宁”九县。同年,信州(今奉节)改属县“巫”名“巫山”,巫山“县名”始于此!改属县“长宁”名“秭归”,秭归“县名”恢复汉制旧名始于此!《隋书》载:开皇五年(585年)十月,元帅杨素任信州(今奉节)总管府总管时,经略长江上游,号令全蜀兵马,管辖包括成都在内的当时整个四川地区。开皇十八年(598年),信州(今奉节)改辖区西部属县“安乡”名“南浦(今万州)”;又改辖区东部属县“乐乡”置“巴东县”,巴东“县名”始于此!大业三年(607年),复又废州改郡,信州(今奉节)恢复汉制旧名巴东郡(今奉节),领“人复、云安、巫山、大昌、秭归、巴东、南浦、梁山、武宁、新浦、盛山、临江、务川、扶阳”十四县,为当时四川地区第一大郡。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天下废郡改州,巴东郡(今奉节)再改信州(今奉节)。武德二年(619年),信州(今奉节)更名夔州(今奉节),仍置夔州总管府;同年,割属县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今秭归)来属夔州(今奉节)总管府,为秭归“州制”之始。武德四年(621年),夔州总管李孝恭萧铣,复置硖州(今宜昌)来属夔州(今奉节)总管府。至此,长江三峡地区以夔州(今奉节)为主,硖州(今宜昌)位次、归州(今秭归)再次的三大军政中心格局遂成型,并一直延续后世宋、元、明、清各季。贞观十四年(640年),夔州(今奉节)总管府改都督府,辖今重庆直辖市、湖北宜昌及恩施地区、贵州北部、湖南西部等共十九州。天宝元年(742年)天下废州改郡,夔州(今奉节)更名云安郡,硖州(今宜昌)还名夷陵郡,而归州(今秭归)则改用夔州(今奉节)旧名巴东郡。从此,巴东“郡名”从奉节迁至秭归。巴东领三县: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乾元元年(758年),天下废郡改州,于是云安郡复置夔州(今奉节),夷陵郡复置硖州(今宜昌),巴东郡复置归州(今秭归)。从此,中国历史上巴东郡不复存矣。

参考资料

  1. ^ 《水经注》卷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