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奴隶制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奴隶制(英语:Slavery)是指一个人类个体被视作其他自然人或法人等的财产;这个人通常被称为奴隶,主人则被称为奴隶主。这通常意指奴隶被迫工作[1],否则他们将受来自法律(如果奴隶制在当地合法)或主人的惩罚。几乎全部已知的文化和地区都有相关历史。[2] 有些社会制定有关奴隶制的法律,或拥有以此为基础的经济(参看奴隶社会)。奴隶经常缺乏人格自由(包含人身自由等)等方面的权利,且可以被奴隶主交易

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埃及罗马帝国古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早期王朝伊斯兰世界南北战争以前的美国南方等,以及以前一些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都曾经大量出现奴隶制的实行。特别是15世纪到17世纪地理大发现过程和18世纪新帝国主义的影响下,列强积极对外扩张,并建立海外殖民地而实行殖民主义,同时也因各地社会对奴隶制度的认可共识,某些特许公司人蛇集团与当地士绅财主相互合作,促使人口贩卖现象发生。

国际法现已禁止奴隶制。[3] 尽管如此,一些国家仍然存在不同形式的奴隶制。[4]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是当前最后一个正式禁止奴隶制的国家[5];2007年,该国政府通过允许起诉奴隶主的法律[6],但迄今有关制度仍根植于该国传统中,而难以解决有关问题[7]。现今,有许多奴隶被迫劳动,通常是在一国经济私部门血汗工厂等。[8][9] 在非工业化国家,债务奴隶制是一种常见的形式。[10] 当今的奴隶制有许多形式,包括被强制控制占有的家务工强迫婚姻童兵等。[11]

存在奴隶制和是奴隶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中国、日本、古代印度、古埃及和古代苏美尔人等文明,都并没经历过真正的奴隶社会。[12][13][14][15][16][17][18][19]

人口贩卖主要是指代强迫妇女和儿童进入色情行业工作。[20]

词源

英语词汇“slave”来自古法语“sclave”、中世纪拉丁语“sclavus”、拜占庭希腊语“σκλάβος”,这是由于在早先的中世纪战争中许多斯拉夫人被俘为奴。[21][22]更古老的理论认为希腊动词 skyleúo 是指“剥去被杀敌人的衣服”。[23]

奴隶作为词汇也可以指代依附他人的人。[24][25]有时富家的奴隶,生活可能比普通人的境遇还要好,例如古波斯[26]

奴隶制的起源

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罪犯穷人等,近古近代欧洲的奴隶多从漠南非洲海岸等地方拐卖。奴隶制一般出现在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为奴隶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成本。

大部分蓄奴合法的国家也有捉回与处罚逃奴的法律(因等于偷窃主人财产)。

形式

传统奴隶制

奴隶所有制,也叫传统奴隶制,奴隶被当做私有财产,如同商品一样可以买卖。这是最初的奴隶形式,常见于奴隶社会,现今已经不在常用,各国已经纷纷废除奴隶制,但是奴隶依然存在于部分国家,主要是黑奴贸易的残留。

现代奴隶制

现代虽不再存在奴隶社会,即使不计在政治宣传,会把囚犯或讨厌的制度下的平民,一律当成奴隶。的确存在大量奴隶生活者。

债务奴役

债务奴役或包身工是当某人将自己作为贷款抵押时出现。[27]条款要求还债,而期限则可能为终身。[27]债务奴役代代相传,孩子可能会被要求为父母还债。[27]父债子还成了现代新型的奴役形式,[28]在南亚地区依然非常盛行。[29]

强迫劳动

强迫劳动是违背某人意志,在暴力或其它惩罚的威胁下被迫劳动,并限制他们的自由。[28]人口贩卖是妇女儿童卖淫的主要来源[20],是强迫劳动增长最快的形式,[28]在泰国、柬埔寨、印度、巴西、墨西哥盛行,成为儿童商业性剥削的主流。[30]

词汇“强迫劳动”也可以指代所有奴役类型,甚至包括非常见的制度,如农奴、拉壮丁、刑罚苦役。

强迫婚姻

逼婚是指在促成婚姻的过程中违背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在许多情况下,逼婚和协商婚姻的界限不清,这是由于许多文化的社会标准提倡对尊长亲属的盲目顺从,例:孝;在这些文化环境中,用暴力、胁迫、威吓等方式让人“同意”嫁娶,服从社会压力和责任并非必要。彩礼嫁妆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是习俗,可以导致婚姻买卖的发生。 [31][32]逼婚依然在世界许多地方,如南亚、东亚、非洲等地广泛存在。逼婚也会在欧洲、美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移民社区出现。[33][34][35][36]在今天,婚姻拐卖依然出现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埃塞俄比亚全国有69%的婚姻是拐来的。[37]

骗婚是利用婚姻来获得某种社会或法律好处(常常与移民身份有关)。虽然这些婚姻获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在欧盟有一种人口贩卖,为留学生或欧盟雇工(常常来自亚洲国家)供给新娘(常常来自前共产主义国家,现为欧盟成员国——特别是巴尔干地区国家)以便他们能留在欧洲。[38][39][40]

童婚和逼婚都被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现代奴役形式。[41]娃娃新娘日语幼妻率最高的国家是:尼日尔(75%),中非和乍得(68%),孟加拉(66%)。[42]

历史

有证据表明奴役起源早于成文记录,在许多文明中存在。[43]下埃及地区约前8千纪的史前坟墓表明利比亚人曾经奴役过类似布希曼人的部落。大量的奴隶需要经济盈余和足够大的人口来繁衍。出于这些因素,只有到了1万1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才能得以施行。[44]

在早先的已知记录中,奴隶制被当作是既定的制度。例如《汉谟拉比法典》(ca. 1760 BC)规定任何人如果帮助奴隶逃跑,或是收留他们都要被处死[45]在《旧约圣经》中,奴隶制也是既定的制度。[43]

奴隶制几乎在所有古代文明中都有出现,包括苏美尔古埃及中国古代、阿卡德帝国亚述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帝国伊斯兰世界希伯来王国美洲前哥伦比亚文明(特别是阿兹特克帝国)等。[43]这些制度包括债务奴役、刑罚、战俘、弃儿、奴隶生奴隶等。[46]但是东方的奴隶制远没有西方发达,加上东方可以通过科举等制度来替自己翻身,所以并未形成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的社会。[13]

东亚

中国

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代之前为奴隶制[47]。而无奴学派则认为,夏商周三代都不是奴隶社会,中国从夏朝清朝(袁世凯时期还有)一直都有奴隶但从来都不是社会的主体[13][48][49][50]。而实际上,秦汉时期的奴隶制经济比商周时期要更为发达,这一时期的中央集权商品经济促进了奴隶制的发展,虽然仍然不算奴隶社会。[51][52][53][54]

此外,亦有学者认为,如若夏商周都并非奴隶社会,并不等于中国同时期其他区域或其他历史时期都没有过奴隶社会。[55]2015年,学者何驽结合考古资料,指出虽然三代并非奴隶社会,但龙山文化时期的石峁遗址则是奴隶制国家[56][57]。在中国历史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这一问题上,其基本语境主要是围绕夏商周三代的中原王朝展开的,但亦有学者着眼于中国境内其他民族(如彝族)的奴隶制,试图说明中国在古代乃至现代均有奴隶社会存在。[55]

三代先秦秦朝时代,有官奴私属之分。奴隶多产生于战争,从敌方俘虏庶人军人很可能成为奴隶,也有罪犯被贬为奴隶的,犯叛逆罪的,有时全家乃至全宗族要沦为官奴。“胥靡”,是古代对一种奴隶的称呼。由于用绳索牵连着强迫劳动,故名。另外,汉代还用作刑徒的名称。如《汉书·楚元王传》中有“胥靡之。”颜师古注之曰:“联系使相随而服役之,故谓之胥靡,犹今役囚徒以锁联缀耳。”

汉朝,奴隶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土地兼并而形成的私属,另外东汉末期,人民为躲避战乱,投靠庄园主,也成为私属。汉代到隋唐时期,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良贱之分,如部曲(家兵的一种)殴伤良民处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的话就不追究、部曲无罪的话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钱赎免。

宋朝以前,长期受雇于人的佣工,其地位低于良民,也是奴隶的一种。宋朝开始,因雇佣形成的主仆关系不再视同于良贱关系。但实际上,私属奴隶的现象大量存在,不过在法律上禁绝了私属奴隶、也不允许将良民卖为奴隶。宋代的一部分军人,也被视为贱民。

元代,由于蒙古族本身实行奴隶制,所以官奴盛行。明朝初年,朱元璋曾颁布过改奴为良的法令,明中叶以后畜奴的风气又盛行起来,顾炎武说,“今吴仕宦之家,(奴)有至一二千人者”[58]。湖北麻城的梅、刘、田、李四家,“家僮不下三四千人”[59]

清朝初年也实行投充法,雍正年间虽取消部分地区贱籍,并未废止奴隶制。满洲风俗严分主奴,八旗之人都视为爱新觉罗氏的家奴,皇帝是爱新觉罗家的族长,就是所有满人旗人主人,所以旗人大臣在面时会自称奴才,如果是单纯的汉人身份,与皇帝是君臣关系,并非主奴关系,故汉人只可以称“臣”。但因为称“奴才”是一种与皇帝亲近的表示,汉人大臣也喜自称“奴才”。但是此种作为往往会被皇帝驳斥,乾隆帝还一度因为汉人官员仿效满风[来源请求],自称“奴才”而大怒,敕命不分满汉,凡上奏折均称“臣”。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最终从法律上明确消除了奴隶的存在。但实际上在家庭中从事家务劳动的奴婢至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仍然存在。在香港,1922年当地部分人士组织反对蓄婢会,主张废除传统蓄婢制度。香港政府于1923年通过《家庭女役则例》,正式废除蓄婢,婢女变成受薪雇用的女佣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西藏推行被称为的土地改革的运动,声称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在1950年代才消灭奴隶制的四川彝区,仅雷波县在2010年两次发现近三百名“娃子”(历史上彝区对奴隶的称谓)[60]

中国古代的贱民制度不同于奴隶,乐户匠户仵作牙人娼妓甚至宋代的一部分军人,在法律上都是贱民,但是他们并不是奴隶。中国虽然没有严格定义下的奴隶制度,但是受到类似奴隶制度而伤害的中国人不在少数。清雍正帝废除贱民制度。

朝鲜半岛

朝鲜王朝,官员若被判了谋反罪,其家人会被充作官奴婢使用。这些官奴婢的地位非常低微,可以说相等于国家的贱民。也有私人拥有的私奴婢。不过,另一方面,国家亦为这些奴婢提供一个翻身的机会:若他们有幸可以考科举杂科成为技术类官员如医官译官画员等,或考武科成为军官,可以除去贱民的资格,升为中人,而女性则当宫女后翻身,若得到国王宠幸有可能封为后宫嫔御,但历史只有极少数例子,而且能成为正式宫女的贱民女子多为两班贱妾所生的庶女,否则只能当上官婢,不属于宫廷女官。另外若贱民女性嫁贱民男子,其夫若成为中人,自己亦可升为中人。

欧洲

古希腊/罗马

古希腊对奴隶的记录可以追溯迈锡尼文明。很明显,古雅典拥有大量的奴隶人口,在公元前6-5世纪可能有8万人;[61]有2/5到4/5的人口被奴役。[62]当罗马共和国扩张时奴役大量人口,从整个欧洲到地中海得到大量的供给。希腊、伊利里亚人柏柏尔人、日耳曼人、不列颠人、色雷斯人、高卢人、犹太人、阿拉伯人都被奴役,不但被用作劳工,而且用作娱乐(如角斗士和性奴隶)。人口占少数的精英压迫奴隶,导致起义(见罗马奴隶起义);由斯巴达克斯领导的第三次奴隶起义是最著名,最激烈的起义。

共和国末期,奴隶成为罗马重要的经济支柱,成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63]古罗马至少有25%的人口是奴隶。[64]根据某些学者的估算,意大利人口有超过35%是奴隶。[65]在罗马帝国时期,仅罗马一城就有40万奴隶。[66]从公元元年至罗马帝国走向衰败之际,环地中海区域累计被奴役人口约为1亿人。[67]

中世纪

在欧洲中世纪早期,大规模贩奴主要局限于南部和东部:拜占庭帝国和穆斯林世界是目的地,异教徒、中东欧(包括高加索和鞑靼)都是主要来源。北欧海盗(瓦良格人)、阿拉伯人、希腊人、拉特纳犹太人、犹太人等都参与贩奴。[68][69][70]在10世纪时,欧洲贩奴运动达到巅峰,之后的津芝叛乱抑制了在阿拉伯世界使用非洲黑奴。[71][72]

在天主教地盘里,中世界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停地受到穆斯林世界的进攻。安达卢斯定期发动侵袭,扫荡伊比利亚天主教国家,掠夺财务和奴隶。例如,1189年对葡萄牙里斯本的袭击中,穆瓦希德王朝哈里发雅各布·阿·曼苏尔将3000名妇女和儿童掠走,他在科尔多瓦的长官在1191年袭击葡萄牙锡尔维什,将3000人抓为奴隶。[73]从11世纪到19世纪,北非巴巴里海盗从事“掠奴远征”,扫荡欧洲沿海城市,抓捕基督徒作为奴隶,卖到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74][75]

不列颠在罗马帝国之后依然保留奴隶制,中世纪威尔士的好人海威法案规范了奴隶制。当北欧海盗入侵后,奴隶制盛行,切斯特、布里斯托尔成为主要市场,[76][77]出售丹麦、莫西亚、威尔士在彼此边境相互扫荡得来的奴隶。在《末日审判》(1086)的时代,约有10%的英国人是奴隶。[78]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制盛行,以至于罗马天主教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禁令——或者至少是禁止将基督徒奴隶卖到非基督徒地区,如科布伦茨会议(922)、伦敦会议(1102)、阿尔马会议(1171)。[79]1452年,教宗尼各老五世发布教宗诏书Dum Diversas授权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将“穆斯林、异教徒、其它非信仰者”定为永久奴隶,将战俘奴隶合法化。[80]对奴隶制的肯定和延伸在他的1455年诏书Romanus Pontifex表露。然而,教宗保禄三世在1537年诏书Sublimus Dei中禁止将美洲土著当做奴隶。[81]多米尼加修道士来到西班牙驻地圣多明各时强烈抨击对当地人的奴役。他们与其他祭司一道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公正的,在西班牙国王治下是非法的、不忠的。[82]

在君士坦丁堡,约有1/5的人口是奴隶。[83]城市在十五世纪之后成为贩奴贸易的中心。到了1475年,大多数奴隶来自克里米亚鞑靼人对斯拉夫村庄的扫荡。[84]拜占庭-奥斯曼战争和欧洲奥斯曼战争将大量奴隶掠入伊斯兰世界。[85] 法国卡洛林王朝乡村人口约有10–20%是奴隶。[86]在中世纪晚期,奴隶制在西欧逐渐消失。[87]在英国,贩奴于1102年废止,[88]但是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早期,英国就积极从事暴利的大西洋贩奴运动。在斯堪的纳维亚,奴役在十四世纪中期被废止。[89]东欧奴隶制时间较长。波兰在十五世纪废奴;在立陶宛,奴隶制在1588年正式废止;他们被农奴制取代。在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奴隶常常与农奴类似。

近代

作家大卫·P·福赛思写到:“在1649年,3/4的莫斯科农民,或1300-1400万人是农奴,他们和奴隶的物质生活品质没有什么区别。大约另有150万人是正式奴隶,俄国奴隶服务俄国主人。”[90]奴隶制在俄国是主要制度,直到1723年彼得大帝将奴隶制改为农奴制。农业奴隶制在1679年早些时候正式改为农奴制。[91]俄国超过2300万农奴在1861年解放改革中获得自由。[92]1866年俄国所有的农奴被解放。[9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39–1945)纳粹德国奴役了约1200万人(尤其是犹太人),包括他们不受欢迎的族群和被占领国的公民。[94]

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世界奴隶贸易,是伊斯兰世界一种传统贸易,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有此活动,于伊斯兰教创教前已流行,王公酋长甚至是富裕的自由人都可能拥有大量的奴隶女奴。在伊斯兰世界的奴隶与美洲的蓄奴不完全相同,一些伊斯兰奴隶的身份更接近管家,但男奴隶主要还是作为劳力使用,女奴则用为性奴隶(一部分则作为军人)。

1876年苏丹喀土穆的奴隶市场
奥斯曼帝国的切尔克斯人性奴正在被接受挑选。
切尔克斯人性奴
赤身裸体的切尔克斯女子正在被接受挑选。

在古代的阿拉伯贩卖人口并不违法。阿拉伯人曾掠捕或贩卖世界上各地区和种族的人口,多为黑人。奴隶的贸易,并非只有黑奴阿拉伯世界同样亦有白人被卖为奴隶,尤其是斯拉夫人,《天方夜谭》故事中,多次提及白人奴隶。[95]直到1960年代,阿拉伯世界才正式禁止贩奴和蓄奴

早期伊斯兰西苏丹国(今西非),包括加纳(750–1076)、马里(1235–1645)、塞古(1712–1861)和桑海(1275–1591),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奴役[83]西非马里的黑人思想家艾哈迈德·巴巴·通布图(Ahmad Baba al-Timbukti)在1615年批评奴隶主义。[96]

非洲

北非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基督徒欧洲人被抓捕并被贩卖为奴。这最终导致1816年阿尔及尔炮轰战法语Bombardement d'Alger (1816)[97][98]十九世纪索科托哈里发国近半数人口都是奴隶。[83]在约150年前,斯瓦希里-阿拉伯贩奴贸易达到了巅峰,例如,约20,000名奴隶从马拉维湖畔的恩科塔科塔卖入基尔瓦。[99]马达加斯加半数人口都是奴隶。[83][100]

根据《非洲历史百科全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时估算,得出世界上奴隶人口最多,约为200万人,主要集中在索科托哈里发国。对奴隶劳工的使用量巨大,特别是在农业中。”[101][102]埃塞俄比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早期建立了废奴社会,当时奴隶约有200万人,总人口约有800-1600万人。[103]

1824年,休·克莱普腾认为卡诺一半的人口都是奴隶。[104]W. A. 范荷文写道:“德国医生 古斯塔夫·纳赫蒂加尔是目击证人,所有到达市场的奴隶,3/4死在路上 ... 约翰·斯科特·基泰尔(《非洲分区》,伦敦,1920)相信阿拉伯送往海边的奴隶中,每送一名奴隶,就有六名死在路上或是死于扫荡。戴维·利文斯通将数据推高到10:1。”[105]

最著名的奴隶贩子之一是东津芝(班图)海岸的提图·提普,他是一名奴隶的孙子。prazeros 是沿赞比西河的奴隶贩子。赞比西河以北是瓦窑人和马夸人,他们也以贩奴为业。再往北就是尼亚姆韦齐奴隶贩子。[106]

美洲

1789年美国独立至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之间各个时期蓄奴州、自由州、蓄奴地区和自由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当时尚不属于美国)的分划地图

蓄奴州是指美国内战前认为奴隶制度合法的州份,相对的自由州是指禁止输入奴隶或随时间逐渐消除奴隶制度的州份。

奴隶制度问题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之一,随后于1865年亦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而废止。

背景

在整个十七世纪十八世纪以至十九世纪的部分时间里,奴隶制度在美国东北部中部大西洋地区中是合法的。

在美国内战前的一至两个世代的人的时间里,绝大部分的奴隶已根据一系列的法令,得到了解放。

美国的西北领地是美国第一个完全摒弃奴隶制度的地区,在美国宪法通过前不久(1787年)通过的西北条例,规定西北领地禁止蓄奴及宗教歧视。

其后在这个地区成立的州份,俄亥俄州印第安那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威斯康辛州明尼苏达州中,定居的居民大多是新英格兰人和美国独立战争的退役老兵。

这些州份由于在成立前的西北领地时期就已经完全地解放奴隶,加上流向西南的俄亥俄河将西北领地与南部地区分隔开来——这也导致奴隶制度向西部扩展——使得和“蓄奴州”对立的“自由州”的概念发展出来。

这些州份的农村曾一度和东北部以商业为主的州份形成“东西对立”(the East-West rivalry)的关系,但随着东北部诸州逐渐废除奴隶制度,在此方面的共同态度使得它们渐渐联合起来,成立了禁止奴隶制度的联盟,形成了南北战争时期的自由州。

更为具体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堪萨斯内战中,反对蓄奴的居民被称为“自由战士”(the Free-Soilers),因为他们为了将堪萨斯州合并到自由州组成的联邦(Union,即其后的美利坚合众国)中而奋斗。

现代国家

虽然现代世界各国的刑法普遍有“使人为奴隶罪”或类似的条文,然而国际劳工组织2005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显示,世界上仍有超过1230万人生活在奴隶状况下。其形式大略有:

  • 奴民
独裁政权下人权受政府剥夺限制的人民,即在传统的自由主义对其敌意的国家妖魔化政治宣传的一部分。
  • 奴工
被雇主强迫过劳工作或劳薪不对等的劳工,相似者有契约劳工血汗工厂社畜等术语。
被长期强迫做非自愿性行为。BDSM中则是要求双方皆有意愿奴役与被奴役。
  • 妨害自由罪及身心虐待的严重情形。
  • 囚犯俘虏,即现代人认为是合法合理的类似奴隶身份。

废奴主义

在人类历史中一直存在着各种的奴隶制度,在各时代中也有许多废除奴隶制度或是释放奴隶的运动。

希腊的斯多亚学派主张人类之间的情谊,及所有人类都是平等的,批评奴隶制度违反了自然律[107]。中国的王莽在西元九年短暂的禁止奴隶买卖,但未禁止奴隶制度[108][109]。1590年时丰臣秀吉也在日本禁止奴隶制度[110]

经济

经济学家试图用模型来解释奴隶制的出现与消失及其变体(如农奴制)。一个现象是当地主拥有大量土地但缺乏劳工时,如租金不高、工人要求高工资,奴隶制就变得十分诱人。现象反之亦然,地主必须聘请民兵,花大钱看守奴隶(提供衣食住),还不如低价聘请苦不堪言的自由廉价工人。[111]因此,当人口增长时,奴隶制和农奴制在欧洲开始消失,而在土地丰富的美国和俄国却死灰复燃。[112]在著作《十字架上的时间》和《缺少认同与协约:美国奴隶制度的兴衰》中,罗伯特·福格尔认为奴隶制是一种有利可图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当大种植园生产的棉花在世界市场上颇受青睐时尤是。这使得南方的平均收入高于北方,但是大多数钱被花在购买奴隶和种植园上。

当劳动相对简单时奴隶制就更加盛行,因为督工简单,特别是大尺度种植简单作物时尤其如此。当任务复杂,检验业绩优劣更加困难时成本就变得更高。因此,奴隶制在大尺度生产作物时,如生产棉花等,就更加富有效率。

劳动密集型生产使得班组劳动制在大型种植园上颇为盛行,劳工在类似工厂的环境下受到监视。每个班组成员的分工都是内部的、并不明确,他们只需模仿别人就可以劳动。劳工为棉花除草、并拔去多余的幼苗。随后的劳工开始翻土、松土。因此,班组劳动制和之后的早期工厂流水线十分类似。[113]

十八世纪的批评家认为奴隶制度会阻碍技术进步,因为所有要做的就是增加奴隶数量,而不是提升劳工的效率。因此,技术知识、希腊和随后的罗马学术不会得到应用,不会用来减轻劳动强度或是增加产量。[114]

亚当·斯密也做出类似的论断,认为自由劳工在经济上优于奴隶,并论道欧洲在中世纪时就废弃了奴隶制;但是当政教分离后,独立而强大的机构[115]使得自由、民主或共和政府难以废除奴隶制,因为很多议员政治家是奴隶主,他们是不会自打耳光的,因此中央集权的政府,例如有国王祭司做中央政府领袖时,奴隶反倒更容易获得自由。[116]a

奥古斯特·孔德也做出了类似的论断,特别是在亚当·斯密的分权制上,或孔德的中世纪“精神与世俗的分离”与奴隶制的结束,以及斯密对过去和现在的奴隶主的批评。斯密在法律体系讲座上所说:“当国王要释放奴隶时,祭司同时也拥有着强大权力。但国王和祭司必须同时拥有强大权力。只要其中一方权力不足,奴隶制就会继续下去。”

奴隶制依然是可观的投资项目,因为奴隶主只需要负担食宿和督工。这比为自由劳工付工资要便宜,因为自由劳工挣得比食宿多,此时奴隶的经济效益要高。当食宿和督工成本高于支付工资时,蓄奴就不再有利可图了,奴隶主此时干脆释放奴隶便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一来,奴隶制在督工成本低而工资成本高的经济环境中十分具有竞争力,相反则缺乏竞争力。[117]

自由劳工在废奴后会挣到补偿性工资差异,即多劳多得。然而,此时的食宿和督工成本并不会随之提高;因此,蓄奴的成本不会因劳动艰苦而相应提高。所以,在艰苦的劳动产业上蓄奴比一般劳动上蓄奴更加诱人。由于劳动是否艰苦取决于具体产业而非外部性因素,而且奴隶并非由奴隶主生产,因此这种内部性导致奴隶制在艰苦的地区和产业中常常出现滥用。[117]

图片

参考文献

  1. ^ Laura Brace. The Politics of Property: Labour, Freedom and Belonging.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2– [2012-05-31]. ISBN 978-0-7486-1535-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2. ^ Slavery - Forced Labor, Abolition, Resistance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4-07-22 [2024-08-12] (英语). 
  3. ^ Slavery Convention. The United Nations. [4 November 2015]. 
  4. ^ Millions 'forced into slavery'. 2002-05-27 [2024-06-02] (英国英语). 
  5. ^ Okeowo, Alexis. Freedom Fighter: A slaving society and an abolitionist's crusade. The New Yorker. September 8, 2014 [October 16,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6, 2018). 
  6. ^ Corrigan, Terence. Mauritania: Country Made Slavery Illegal Last Month. The East African Standard. September 6, 2007 [January 21,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4, 2011). 
  7. ^ Kharroub, Tamara. Slavery in Mauritania: The Long Road to Real Emancipation. Arab Center Washington DC. 2019-07-25 [2024-08-12] (美国英语). 
  8. ^ Hodal, Kate. One in 200 people is a slave. Why?. The Guardian. May 31,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30, 2019). 
  9. ^ Religion & Ethics – Modern slavery: Modern forms of slavery. BBC. 2007-01-30 [2009-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7). 
  10. ^ Slaver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int.org. [August 2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7, 2010). 
  11. ^ Religion & Ethics – Modern slavery: Modern forms of slavery. BBC. January 30, 2007 [June 16,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6, 2014). 
  12. ^ 黄伟城. 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是奴隶制的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三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13. ^ 13.0 13.1 13.2 黄现璠. 我国古史分期应该重新估定——古代没有奴隶社会. 广西师范学院. 1978. 
  14. ^ 黄现璠. 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兼论世界古代奴及其社会形态. 
  15. ^ 张广志; 李学功. 三代社会形态——中国无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 王金林. 日本古代部民的性质———兼论日本未经历奴隶制社会. 历史研究. 1981, (3). 
  17. ^ 郭丹彤; 辛保军. 期待复活:古埃及人生活探秘.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18. ^ 李海峰. 修建埃及金字塔的并不是奴隶. 法制博览. 2014. 
  19. ^ Zagarell, Allen. Trade, Women, Class, and Society in Ancient Western Asia. Current Anthropology. 1986, 27 (5): 415-430. 
  20. ^ 20.0 20.1 Experts encourage action against sex trafficking. Voice of America. 2009-05-15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25). 
  21. ^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ition 1989, s. v. 'slave'
  22.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History of Europe – Middle Ages – Growth and innovation – Demographic and agricultural growt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3. ^ F. Kluge, Etymologisches 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1891, s. v. 'Sklave'.
  24. ^ Indrani Chatterjee, Richard Eaton. Slavery and South Asian Histo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3. ISBN 9780253116710. 
  25. ^ M. A. Dandamayev, BARDA and BARDADĀRĪ in Encyclopedia Iranica
  26. ^ Farazmand, Ali (1998) “Persian/Iranian Administrative Tradition”, in Jay M. Shafritz (Editor),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pp. 1640–1645 – Excerpt: "Persians never practiced mass slavery, and in many cases the situations and lives of semi-slaves (prisoners of war) were in fact better than the common citizens of Persia." (pg 1642)
  27. ^ 27.0 27.1 27.2 Kevin Bales. New slavery: a reference handbook. ABC-CLIO. 2004: 15–18 [2011-03-11]. ISBN 978-1-85109-815-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7). 
  28. ^ 28.0 28.1 28.2 Slaver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int.org.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7). 
  29. ^ Bales, Kevin. New Slavery: A Reference Handbook. 2004. ISBN 9781851098156. 
  30. ^ 存档副本.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1. ^ 存档副本.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02). 
  32. ^ 存档副本 (PDF).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1-13). 
  33. ^ Two-year-old 'at risk' of forced marriage. BBC News. 2013-03-05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34. ^ 存档副本 (PDF). [2014-08-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 
  35. ^ 存档副本.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6). 
  36. ^ 存档副本 (PDF). [2014-08-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6-13). 
  37. ^ UNICEF supports fight to end marriage by abduction in Ethiopia. reliefweb.int. 2004-11-09 [2013-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1). 
  38. ^ Latvia calls on Ireland to tackle sham marriages. BBC News. 2010-11-21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39. ^ Latvia appeals to Ireland to stop sham marriages. BBC News. 2010-11-22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40. ^ 存档副本 (PDF). [2014-08-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9-06). 
  41. ^ Nigeria's child brides: 'I thought being in labour would never end'. The Guardian. 2013-09-09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26). 
  42. ^ Child brides around the world sold off like cattle. USA Today. 2013-03-08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43. ^ 43.0 43.1 43.2 "Historical survey: Slave-owning socie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44. ^ Slave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45. ^ Mesopotamia: The Code of Hammurabi. [2014-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14). e. g. Prologue, "the shepherd of the oppressed and of the slaves". Code of Laws #7, "If any one buy from the son or the slave of another man". 
  46. ^ Demography, Geography and the Sources of Roman Slaves, by W. V. Harris: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99
  47. ^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
  48. ^ 黄伟城《试论奴隶社会并非阶级社会首先必经的历史阶段兼论商朝不是奴隶社会》,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3期
  49. ^ 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50. ^ 胡钟达《“五种生产方式”问题答客问》,《文史哲》1988年
  51. ^ 叶山:《古代中国奴隶制的比较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52. ^ 《汉书•禹贡传》:诸官奴婢十万余人。
  53. ^ 潘丽霞《秦汉时期的奴隶制与工商业》, 河北大学,2001年
  54. ^ 罗开玉《秦汉三国时期的奴隶——以成都为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
  55. ^ 55.0 55.1 陈民镇《奴隶社会之辩——重审中国奴隶社会阶段论争》,《历史研究》2017年
  56. ^ 何驽:《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论文,北京,2015年9月,第691—695页
  57. ^ 何驽:《中国史前奴隶社会考古标识的认识》,《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
  58. ^ 日知录》卷十三,《奴仆》条。
  59. ^ 于子瞻甫墉著:《金沙细唾》。
  60. ^ 作者:曾鸣,实习生王雪、徐云,选稿:张侃理. 四川村民圈养智障者 骗入矿井杀死骗赔偿金[图]. 东方网,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2011-07-14 [2015-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简体中文). 
  61. ^ {{De icon}} Lauffer, S. "Die Bergwerkssklaven von Laureion", Abhandlungen no. 12 (1956), p. 916.
  62. ^ Slavery in Ancient Greec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ritannica Student Encyclopædia.
  63. ^ Slavery in Ancient Rome. Dl.ket.org.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2). 
  64. ^ Resisting Slavery in Ancient Rome. BBC News. 2009-11-05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65. ^ Schiavone Aldo (2000), The End of the Past. Ancient Rome and the Modern Wes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112.
  66. ^ The Romans at Work and Pla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estern New England College.
  67. ^ "The Roman slave suppl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alter Scheidel. Stanford University.
  68. ^ Slave trade –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8). 
  69. ^ slave-trade. Jewishencyclopedia.com.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15). 
  70. ^ Slavery Encyclopedia of Ukraine. Encyclopediaofukraine.com.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2). 
  71. ^ Michael Moïssey Postan; Edward Miller.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Trade and industry in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08-28: 417– [2012-05-31]. ISBN 978-0-521-0870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72. ^ Carole Elizabeth Boyce Davies. Encyclopedia of the African Diaspora: Origins, Experiences, and Culture. ABC-CLIO. 2008-07-29: 1002– [2012-05-31]. ISBN 978-1-85109-705-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73. ^ James William Brodman. Ransoming Captives in Crusader Spain: The Order of Merced on the Christian-Islamic Frontier. Libro.uca.edu.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7). 
  74. ^ British Slaves on the Barbary Coast.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8). 
  75. ^ Jefferson Versus the Muslim Pirates by Christopher Hitchens, City Journal Spring 2007.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5). 
  76. ^ Lewis, C.P. & al. A History of the County of Chester. "Early Medieval Chester 400–123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5 Feb 2013.
  77. ^ Clapham, John H. A Concise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 of Britain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75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5 Feb 2013.
  78. ^ Medieval English societ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200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5). 
  79. ^ Slavery, serfdom, and indenture through the Middle Ages. Scatoday.net. 2005-02-03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18). 
  80. ^ Hayes, Diana (2003), "Reflections on Slavery", in Curran, Charles E. (ed.), Change in Official Catholic Moral Teaching, Paulist, p. 67.
  81. ^ Sublimus Dei. Papalencyclicals.net.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2). 
  82. ^ Thomas, Hugh. Rivers of Gold: The Rise of the Spanish Empire.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2003: 258–262. ISBN 0-297-64563-3. 
  83. ^ 83.0 83.1 83.2 83.3 Welcome t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s Guide to Black Histo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84. ^ Mikhail Kizilov. Slav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Crim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Muslim, and Jewish Sources. Journal of Early Modern History (2007) 11#1 : 1–31. [2014-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85. ^ Phillips, Jr, William D. Slavery from Roman times to the Early Transatlantic Trade.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85: 37 [2014-08-30]. ISBN 978-0-7190-182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9). 
  86. ^ Anderson, Perry. Passages from antiquity to feudalism. Verso. 1996: 141. ISBN 1-85984-107-4. 
  87. ^ Slavery in the Middle Ag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istorymedren. about. com
  88. ^ The Saxon Slave-Mark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irst published in Bristol Magazine July 2006.
  89. ^ Träldo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ordisk familjebok / Uggleupplagan. 30. Tromsdalstind – Urakami /159–160, 1920. (In Swedish)
  90. ^ David P. Forsythe (2009). "Encyclopedia of Human Rights, Volume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464. ISBN 978-0-19-533402-9
  91. ^ Historical survey: Ways of ending slave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92. ^ "Slavery (soci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93. ^ Mee, Arthur; Hammerton, J. A.; Innes, Arthur D.;"Harmsworth history of the world: Volume 7", 1907, Carmelite House, London; at page 5193.
  94. ^ "Nazi slave fund passes final hurd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News. May 30, 2001.
  95. ^ The Arabian Nights – Richard F. Burton, Sir Richard Burton – Google Books. Books.google.com. 2004-01-01 [2013-03-12]. ISBN 9781420902044. [失效链接]
  96. ^ Tzvetan TODOROV: « Tous les matins du monde. » article publié initialement dans le magazine Télérama/BNF, février 2006. 该杂志文章综述了茨维坦·托多洛夫2006年著作《启蒙精神》最后一章的内容,后来由法国外交部编译为中文:茨维坦·托多洛夫. 世界的一天的早晨 (PDF). Ministry for Europe and Foreign Affairs, France. [2021-03-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3). 
  97. ^ Baepler, B. "White Slaves, African Masters 1st Edition." White Slaves, African Masters 1st Edition by Baepl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d. Web. 07 Jan. 2013. Page 5
  98. ^ History – British History in depth: British Slaves on the Barbary Coast. BBC. [2013-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5). 
  99. ^ "Malawi Slave Routes and Dr. David Livingstone Trai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100. ^ Steven Mintz. Digital History Slavery Fact Sheets. Digital History. [2010-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6). 
  101. ^ Kevin Shillington (2005).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 p. 1401. ISBN 978-1-57958-455-9
  102. ^ Slow Death for Slavery: The Course of Abolition in Northern Nigeria, 1897–1936 (revi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ject MUSE –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103. ^ "Freedom is a good thing but it means a dearth of slaves": Twentieth Century Solutions to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PDF). [2010-08-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5-15). 
  104. ^ Humphrey J. Fisher. Slavery in the History of Muslim Black Africa. Hurst & Company. 2001: 33– [2012-05-31]. ISBN 978-1-85065-52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05. ^ Willem A. Veenhoven. Case Studies on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 World Survey.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77-01-01: 440– [2012-05-31]. ISBN 978-90-247-195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06. ^ The East African slave trad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World Service |The Story of Africa.
  107. ^ Marcía L. Colish. The Stoic Tradition from Antiquity to the Early Middle Ages: Stoicism in classical Latin literature. BRILL. 1990: 37, 459 [2012-05-31]. ISBN 978-90-04-093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08. ^ Junius P. Rodriguez. Encyclopedia of Slave Resistance and Rebellion.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420– [2012-05-31]. ISBN 978-0-313-332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09. ^ 中國歷朝改革變法實錄 兩項重大改革(2). [2013-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10. ^ Lewis, James Bryant. (2003). Frontier Contact Between Choson Korea and Tokugawa Japan, p. 3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32.
  111. ^ North, Douglass C.; Robert Paul Thoma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Manorial System: A Theoretical Model.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December 1971, 31 (4): 777–803. ISSN 0022-0507. JSTOR 2117209. doi:10.1017/S0022050700074623. 
  112. ^ Domar, Evsey D. The Causes of Slavery or Serfdom: A Hypothesi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March 1970, 30 (1): 18–32. JSTOR 2116721. 
  113. ^ Lagerlöf, Nils-Petter. Slavery and other property rights. Ideas. repec.org. 2006-11-12 [200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18). 
  114. ^ Technology. History.com. 2008-01-04 [200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3). 
  115. ^ John R. McKivigan; Mitchell Snay. Religion and the Antebellum Debate Over Slavery.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8-11-01: 68– [2012-05-31]. ISBN 978-0-8203-2076-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16. ^ Charles L. Griswold. Adam Smith and the Virtues of Enlighten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8– [2012-05-31]. ISBN 978-0-521-628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26). 
  117. ^ 117.0 117.1 Bryan Caplan. Economics of Slavery Lecture Notes. [2014-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8). 
  118. ^ "Slaves in Saudi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eem Mohaiemen. The Daily Star. July 27, 2004.
  119. ^ "Forced and Bonded Child Lab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Department of Labor.
  120. ^ Fortin, Jacey. Mali’s Other Crisis: Slavery Still Plagues Mali, And Insurgency Could Make It Wors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3-01-16 [2014-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08). 

拓展阅读

调查与引述

  • Bales, Kevin, Disposable People: New Slavery in the Global Economy (1999)
  • Campbell, Gwyn, Suzanne Miers, and Joseph C. Miller, eds. Women and Slavery. Volume 1: Africa, the Indian Ocean World, and the Medieval Atlantic; Women and Slavery. Volume 2: The Modern Atlantic (2007)
  • Davies, Stephen. Slavery, World. Hamowy, Ronald (编). The Encyclopedia of Libertarian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Cato Institute: 464–9. 2008. ISBN 978-1-4129-6580-4. LCCN 2008009151. OCLC 7508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5). 
  • Davis, David Brion. 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1770-1823 (1999)
  • Davis, David Brion. The Problem of Slavery in Western Culture (1988)
  • Drescher, Seymour. Abolition: A History of Slavery and Antislavery (2009) highly regarded history of slavery and its abolition, worldwide
  • Finkelman, Paul, ed. Encyclopedia of Slavery (1999)
  • Gordon, M. Slavery in the Arab World (1989)
  • Greene, Jacqueline. Slavery in Ancient Egypt and Mesopotamia, (2001), ISBN 978-0-531-16538-6
  • Joseph, Celucien L. Race, Religion, and The Haitian Revolution: Essays on Faith, Freedom, and Decolonization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2)
  • Joseph, Celucien L. From Toussaint to Price-Mars: Rhetoric, Race, and Religion in Haitian Thought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3)
  • Lal, K. S. Muslim Slave System in Medieval India (1994) ISBN 978-81-85689-67-8
  • Miers, Suzanne, and Igor Kopytoff, eds. Slavery In Africa: Historical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1979)
  • Morgan, Kenneth. Slavery and the British Empire: From Africa to America (2008)
  • Postma, Johannes.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2003)
  • Rodriguez, Junius P., ed., Th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World Slavery (1997)
  • Rodriguez, Junius P., ed. Sla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ocial,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2007)
  • Shell, Robert Carl-Heinz Children Of Bondage: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Slave Society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 1652–1813 (1994)
  • Westermann, William Linn The Slave Systems of Greek and Roman Antiquity (1955), ISBN 978-0-87169-040-1
Uncited sources
  • Hogendorn, Jan and Johnson Marion: The Shell Money of the Slave Trade. African Studies Series 4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6.
  • The Slavery Reader, ed. by Rigas Doganis, Gad Heuman, James Walvin, Routledge 2003
United States
Slavery in the modern era

参见

外部链接

历史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