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含山县

坐标31°44′N 118°05′E / 31.733°N 118.083°E / 31.733; 118.0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1°44′N 118°05′E / 31.733°N 118.083°E / 31.733; 118.083

含山县
含山县政府
含山县政府
含山县(浅橘色)在马鞍山市的地理位置
含山县(浅橘色)在马鞍山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31°24'00"~31°54'13"N, 117°53'36"~118°12'35"E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安徽省马鞍山市
建制时间1959年6月1日
政府驻地环峰镇
下级行政区
8
政府
 • 县长钱俊
 • 县委书记夏迎锋
面积
 • 1,025 平方公里(396 平方英里)
 • 县城28 平方公里(11 平方英里)
 • 建成区(2018)15.9 平方公里(6.1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481 米(1,578 英尺)
最低海拔5 米(16 英尺)
人口2020年[1]
 • 常住336,588人
 • 密度328人/平方公里(850人/平方英里)
 • 县城(2020)11.8 万人
 • 县城密度4,214人/平方公里(10,910人/平方英里)
 • 城镇187,909人
 • 户籍443,141
 • 暂住0.86 万人
语言
 • 母语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邮政编码238100
电话区号555
ISO 3166码2N
车辆号牌皖E
行政区划代码340522
气候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
年均温15.6℃ ℃
年降水1035.7mm毫米
年日照2216小时
旧称龙亢县
国内生产总值(2020)¥204.21亿
人均¥60673
毗邻合肥市巢湖市马鞍山市和县芜湖市鸠江区无为市滁州市全椒县
最长河流裕溪河
最大湖泊长山水库
网站含山县人民政府网

含山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偏东,是马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县。区域总面积为102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4.3万人,县人民政府驻环峰镇

历史沿革

秦时为历阳县地,属九江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2],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

  • 武德六年(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据《大清一统志》:“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 武德八年(625年),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
  • 长安四年(704年),改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
  • 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含山县[2]
  •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
  •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和州直隶州。
  • 正德七年(1512年),始筑濠。
  •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筑砖城,高厚倍于正德间。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26日,因日军入侵,含山县政府迁往仙踪。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17日,县城光复;8月2日,县政府由仙踪迁回含城。
  • 1958年12月15日,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
  • 1959年6月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
  • 1965年7月28日,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
  • 1999年8月5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属地级巢湖市。
  • 2011年8月22日,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

地理环境

得胜河畔

位置

含山地处长江下游北岸,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1°53′。东与马鞍山市和县接壤,西与巢湖市相连,南与芜湖市无为县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县。全县辖8个镇,93个村、26个社区。总面积1032.8平方公里,耕地34.2万亩,山地38.4万亩;向东距离华东第二大都市南京市(浦口区)约70km,向西距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肥东县)约80km。

气候

县境地处北中低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量适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显著;日照多,无霜期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颇为丰富。四季划分县境民间以农历1、2、3月为春季,4、5、6为夏季,7、8、9为秋季,10、11、12为冬季。以气候统计分析,按阳历12、1、2月份为冬季,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亦以1、4、7、10月份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县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两季各占两个月,春季略少;冬夏两季各占4个月,冬季略长于夏季。

地貌

丘陵、山地: 县境地形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山势大部分坡缓谷宽;山脉走向以南西北东向为主,山顶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苍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龙山、大茅芦尖、马山、方山、黑山、苍山、大犁头尖、六宕山、太湖山、林头山等。县低山高丘面积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别占县总面积的36.96%和35.95%。 平原、圩区: 县境平原圩区属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为冲积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两岸。牛屯河、得胜河两岸也有小片冲积平原。平原地层主要由淤泥质亚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圩区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09%。圩区内沟渠密布,土地肥沃,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

地质

县境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地层结构覆盖层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p3x)下蜀组粘土、粉质黏土及含碎石黏土组成,具有弱膨胀潜势,遇水易软化,含Fe、Mn质结核及浸染。下部基岩由白垩纪赤山组(K2c)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该层厚度大,分布广泛。

气象

多年均气温15.8℃,历年最高气温38.9℃,历年最低气温-12.2℃,全年≥10℃积温为5013℃,年均降水量1090.4mm,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169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8.4mm,降水量多集中在5~8月。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39d,年日照时数约2126.1h,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为风向转换季节,年平均风速2.7m/s;年均蒸发量为1487.8mm;土壤最大冻结深度15cm。

水文

县境水系可分为滁河、得胜河、裕溪河三大流域。主要河流6条:滁河及其支流仙踪河、得胜河、裕溪河及其支流清溪河、牛屯河。

县境共有中型水库四座:长山水库、东山水库、昭关水库、和平水库。

行政区划

建制沿革
  • 正统六年(1441年),县治7坊:明道坊、崇儒坊、进贤坊、再思坊、和阳坊、登云坊、进士坊,全县划为4乡17都2镇:梅山乡(一都、南二都、北二都、三都、四都)、铜城乡(五都、六都、东七都、西七都、东九都、西九都)、昇城乡(十一都、十二都、南十三都、北十三都)、移风乡(十四都、十五都),运漕镇(在东七都)、仙踪镇(在十五都)。[3]
  • 顺治八年(1651年),辖镇7个,增加铜城闸镇(在六都)、三乂河镇(在东七都)、再安镇(在北十五都)、清溪镇(在十二都)、大朴树镇(在县南十五里北二都)。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全县设4乡17都(与正统年同),7镇:运漕镇、仙踪镇、清溪镇、大朴树镇、铜城闸镇、三乂河镇、在安镇,26坊:明道坊、贞度坊、肃尞坊、文运维新坊、樽道坊、同明坊、进士坊、大司马坊、世科坊、賔贤坊、一鹗横秋坊、瀛洲步武坊、锦衣世勲坊、世科坊、春官大夫坊、亚魁坊、崇儒坊、进贤坊、和阳坊、善化坊、登云坊、登庸坊、亦世科甲坊、钦立贞佣坊、思扬贞节坊。[2]
  • 乾隆十三年(1748年),县辖镇8个,增加东关镇、关门镇;大朴树镇衰落。
  • 民国17年(1928年),全县设城区、东一区、西二区、西三区、南四区、南五区、南六区、南七区、南镇区、北镇区10个区。
  • 民国21年(1932年)废都,推行保甲制
  • 民国22年(1933年),全县设6区、17乡、396保、3969甲。17乡是:姚庙乡、邵集乡、仙踪乡、谢集乡、昭关乡、龙梅乡、崇字乡、半湖乡、淋头乡、福山乡、东彭乡、庙赵乡、大李乡、长大乡、铜城庙乡、陶厂乡、清溪乡。另有环峰镇、运漕镇、铜城闸镇。
  • 民国24年(1935年)实行联保制,全县设3区,39联保,396保,4001甲。
  • 民国26年(1937年)废除联保制,实行乡镇保甲制,全县设16乡镇,134保。
  • 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划为12个乡镇:淋福乡、东长乡、庙赵乡、运漕镇、石门乡、黄河乡、铜闸镇、龙亢镇、仙姚乡、后河乡、崇龙乡、清湖乡。计97保,896甲。
  • 民国35年(1946年)10月,全县划为20个乡镇170保:
    • 环峰镇:辖龙亢、七里、九连、登科、挂山、花山、太平等7保。
    • 龙梅乡:辖梅山、张公、关帝、龙塘、烟墩、二郎、麻湖、胜阳等8保,乡驻地张公庙。
    • 崇字乡:辖巧脉、十字、官山、沙庄、三官、袁三、龙王等7保,乡驻地牛塘岗。
    • 昭关乡:辖牛路、青龙、昭关、长山、郭公、安军等6保,乡驻地昭关。
    • 谢集乡:辖谢集、大宣、小郑、山洼、鲍庄、后圩、大蒋、王山等8保,乡驻地谢集。
    • 仙踪乡:辖街南、街北、大凌、江淮桥、夏棚、大夏、玉皇殿、小沈、大武等9保,乡驻地仙踪镇。
    • 邵集乡:辖邵集、金牛、龙岗、茶庵、朱集、张圩、上范、大谷、再安等9保,乡驻地邵集。
    • 清溪乡:辖清溪、河西、兴龙、汉王、横龙、苍麓、萧公、佛慧等8保,乡驻地清溪镇。
    • 西姚庙乡:辖小曾、魏集、葛集、东洪桥、迎水庵、双林庵、马头王、东岳龙、李家洼、陆家衖等10保,乡驻地姚庙。
    • 半湖乡:辖桃园、方麓、卧虎、后湖、半湖、三星、卞麓、董城等8保,乡驻地萧村。
    • 淋头乡:辖双井、张疃、三疃、都胜、南河、乐城、桂花、桃园等8保,乡驻地淋头镇。
    • 东彭乡:辖东关、樊圩、大张、仙鹤、毛滩、山王、三郭等7保,乡驻地东关镇。
    • 福山乡:辖青龙、横山、招旗、竹林、桃山、观音、万寿、黄溪等8保,乡驻地张什一。
    • 陶厂乡:辖石门、马山、祁首、云塘、东关、北闸等6保,乡驻地陶厂镇。
    • 铜城庙乡:辖铜城庙、大吕、官塘、塔岗、姜团、西河、关门镇、花山、盛河、杨府、太平、康庆等12保,乡驻地铜城庙。
    • 铜城闸镇:辖示范、程陶、东庄、周程、坦山魏、四都许、西庄等7保,乡驻地铜城闸。
    • 庙赵乡:辖河北、俞刘、罗贾、卫湾、施湾、五户、大杜、张翟、回龙、岗曹等10保,乡驻地黄雒河。
    • 长大乡:辖王洼、韦岗、关帝、凌滩、陈山、老陈、司徒、黄嘴、刘井、韦王等10保,乡驻地长岗集。
    • 运漕镇:辖上大街、下大街、东街、中心、北河沿、大北门、东陈、林村、北门上、孙岗、大尹、何村、沈村、西河沿等14保,镇驻地运漕镇。
    • 大李乡:辖张王、杨晏、曹李、大湾、罗埂、横埂、王港、三河等8保,乡驻地三乂河平浪王庙。
  • 民国36年(1947年)3月,全县乡镇并为13个:邵集乡、谢集乡、仙姚乡、龙亢镇、崇龙乡、清湖乡、石门乡、淋福乡、铜城闸乡、东长乡、庙岗乡、运漕镇、黄河乡。
  • 1949年7月,全县设5区,45乡镇,废除保甲制度,改为行政村、自然村。
  • 1950年,将本县姚庙乡大衖、旗山2个村划属巢县;将和县祁门站街东包括柴家划入本县。
  • 1950年,全县设5区,63乡镇。
  • 1951年,区设置同前,乡增加到68个。其中城区增祁门乡、流塘乡,撤巨兴乡;陶厂区增设关帝、刘武、西河三乡;运漕区增设运东、运西两乡。
  • 1951年下半年,将含山县运漕区后河乡划入和县。
  • 1952年,增设清溪区,运漕区划为太湖、杨柳两区,运漕镇划为县直属镇。全县设7区83乡镇。
  • 1956年并区并乡,全县划为4区32乡镇。
  • 1956年2月,将含山县力寺乡(原属钜兴)划入巢县;同时,将巢县鲁桥区复兴乡的西张村、北张村、凹子范、周岗村划入本县;将和县新桥区新塘乡的大过、小过、彭墩东村划入含山,将含山县铜庙乡西河贾村对河的小庄村划入和县。
  • 1957年,撤环峰区,所辖5乡归县直辖。时县直辖乡镇8个,其他区划不变。
  • 1958年11月,改区乡镇建置为农村人民公社。全县成立7个农村人民公社:以张公、梅山、三官、七里、褒山、十字、环峰7个乡镇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后改为环峰人民公社;以仙踪、昭关、再安、骆集、葛集、玉皇、谢集7乡镇成立昭关人民公社,后改为仙踪人民公社;以清溪、巨兴、半湖、白衣4乡镇成立跃进人民公社,后改为清溪人民公社;以隐龙、卧虎、福山、林头4乡镇成立上游人民公社,后改为林头人民公社;以东关、太湖、鸭西、铜闸4乡镇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后改为长岗人民公社;以黄墩、海口、运漕3乡镇成立先锋人民公社,后改为运漕人民公社;以陶厂、铜庙、司徒3乡镇成立东风人民公社,后改为陶厂人民公社。
  • 1959年,将和县六联大队及方桥大队部分村庄划入含山县张公乡。
  • 1961年9月,设清溪、林头、仙踪、环峰4个区,原7个人民公社划为清溪、巨兴、半湖、福山、张疃、林头、仙踪、姚庙、骆集、谢集、张公、三官、九连、褒山、长岗、运漕、关镇、含城、陶厂等19个人民公社。
  • 1963年,将巢县黄山公社大衖大队划入含山县姚庙公社。
  • 1963年8月,增设铜闸区。
  • 1964年,改运漕镇为直属镇,全县计20个社镇。
  • 1965年,将含山县仙踪区葛集乡的野茅衖、童村划入巢县。
  • 1966年,将巢县六衖、旗山两大队24村划入含山县。
  • 1969年增设铜闸公社,全县计21个社镇。
  • 1971年3月,增设昭关、东关人民公社;12月将原运漕公社划为黄墩、海口两个公社,全县计24个社镇。
  • 1979年3月,设仙踪、环峰、清溪、林头、铜闸5个区工作委员会,社镇不变。
  • 1980年,含城人民公社改为环峰镇,直属县。
  • 1982年,恢复区公所建制。
  • 1983年4月,恢复乡镇政权,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5区、22乡镇、运漕、环峰两个直属镇。
  • 1984年3月,东关镇上升为县直属镇,其余乡镇不变。
  • 1985年,黄墩、海口两乡划归运漕镇管辖。
  • 1988年,环峰镇成立3个相当于乡级管委会,即城郊、攀桂、鼓楼管委会。是年全县辖5个区,3个直属镇,21个乡镇,16个居民管理委员会(其中有3个管委会相当乡级),221个行政村,2749个村民小组。


区划现状

下辖8个镇:[4]

环峰镇、​运漕镇、​铜闸镇、​陶厂镇、​林头镇、​清溪镇、​仙踪镇、​昭关镇和安徽含山工业园区。

共93村、26社区。

教育

含山中学

含山县城区共有6所中学,分别为含山中学(高中)、含山一中(初中)、含山二中(高中)、含山三中(完中)、含山县育才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和含山县职教中心(职中)。其中含山中学(简称含中)创办于1938年,建校初原名“七邑联中”,现属省示范高中。学校现有占地面积59641平方米,在校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00余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66人)。

交通

过境公路:

过境铁路:

人口

2020年末,全县总户籍达137982户,户籍人口总计443141人,比上年末减少2966人;其中城镇户籍人口168705人,乡村户籍人口274436人,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8.1%,比上年末 提升 2.5 个百分点。[5]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县常住人口数为336588人。

性别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8。

年龄构成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7.13%;15-59岁人口占59.00%;60岁及以上人口占23.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20.14%。

经济

20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4.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79.07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1亿元,增长2.9%。按2020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67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274美元)。

名胜古迹

含山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太湖山、华阳洞两个国家AAAA级景区。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华阳洞、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昭关温泉等。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9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文化遗址等。

  •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环峰镇境内,高481米,古称华山,开发始于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于此。华阳洞位于褒禅山腰,王安石于至和元年,率弟、友游览此洞,写出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
  • 昭关古泉:泉水甘冽醇美,共有大小泉眼7处,除主泉井(当地人称大井)外,还有金鸡泉、马蹄泉,水质都很好。
  • 古昭关:在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自古以来是南北交通要冲,有“伍子胥出昭关”的典故。

参考文献

  1.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2.0 2.1 2.2 含山縣誌. 1684. 
  3. ^ 和州志. 1441. 
  4. ^ 2023年含山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5. ^ 2020年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含山县统计局. 2021-06-10. [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