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如拉康
吉如拉康 | |
---|---|
基本信息 | |
国家 | 中国 |
位置 | 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 |
坐标 | 29°22′44.11″N 91°49′48.90″E / 29.3789194°N 91.8302500°E |
宗教 | 藏传佛教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吉如拉康 | |
地址 |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唐—清 |
编号 | 5-412 |
认定时间 | 2001年 |
地图 | |
吉如拉康,全称“扎玛尔吉如拉康”,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结巴乡吉如村,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1][2]
历史
吉如拉康位于山南市乃东区以北的结巴乡吉如村。该寺是吐蕃赞普墀德祖赞(704年-755年)时期始建的一座寺庙,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1]
1980年代中期,文物工作者对吉如拉康进行了文物普查。同时,英国藏学家罗伯特·维塔利在其所著《西藏中部早期寺院》一书中,专设一章介绍吉如拉康,书中所刊的照片可见吉如拉康的佛像周围堆满经书。但该书沿袭了藏文史籍中的一个错误记载,将吉如拉康错称为“噶曲寺”。实际上噶曲寺和吉如拉康无关,而且早就成为一座废寺。中国的研究者根据研究和考证,最后判定西藏中部早期寺院》一书中的照片上的寺庙就是吉如拉康。[2]
吉如拉康的经书过去未得到有效保护。1980年代以来,国家开展了文物普查,这些经书才陆续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2002年,一批经书在吉如拉康整理成册,总计三百多卷。这批经书基本上属于显宗经典,以大、中《般若经》居多。整理之前,不同版本的经书混杂散放在吉如拉康内,绝大部分已残缺。经专家辨认,认定吉如拉康所藏经书大多成书于800年前后,另外还有几卷是吐蕃时期遗物,其文法、字体和敦煌出土的吐蕃古藏文文书相近。[2]
建筑
吉如拉康坐西朝东,长30.3米,宽32.4米,面积981.72平方米。该寺建筑分属五个时期:[1]
- 第一期:那姆拉康,时代约在吐蕃早期、中期。
- 第二期:释迦佛堂及其转经回廊,时代是8世纪上半叶。如今的寺庙是在此基础上扩建而成。
- 第三期:嘎登曲贡拉康,为阿底峡传教时借住之所,时代是11世纪初叶。
- 第四期:集会堂及两侧的转经廊、僧房、两柱廊房,位于释迦佛堂前,时代是16至17世纪。
- 第五期:1957年扩建后形成的小建筑群,包括3个拉康、2个集会堂,以及许多经廊、僧舍。[1]
吉如拉康的布局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是主体,由释迦佛堂、集会堂及转经回廊等附属建筑组成;北部是后来逐步并入吉如拉康的建筑,主要有那姆纳拉康、嘎登曲贡拉康等等。[1]
释迦佛堂及其转经回廊是吉如拉康的主体建筑。释迦佛堂位于整个吉如拉康南部最后边,进深7.65米,面阔8.8米,高6.5米,面积67平方米。佛堂面阔3间、进深3间,四周砌有厚0.95米的石墙,砌筑较为粗糙。建筑形制是世面式密梁平顶结构,梁柱斗栱非常大。内有4柱,直径0.38至0.4米,高4.4米;柱头下部为栌斗,栌斗正面长0.46米,侧面宽0.4米,高0.14米;栌斗上方为柱栱;紧接着栌斗上的小栱长0.78米,上部的大栱长0.05米。大栱、小栱之间刻有三升形象,从而在柱头上形成鲜明的一斗三升结构。转经回廊围绕在佛堂的南面、北面、西面,东侧是回廊的出入口。回廊建筑大部分已经在晚期扩建该寺时拆除,只有南侧东端还留存着原有的经廊,宽1.7米,长2.5米,高3.6米;外墙以石砌成,墙厚0.9米;回廊顶部有横棚短椽(圆木),直径0.26米,间距0.3米。[1]
释迦佛堂建筑构件上有早期线刻艺术。堂内明柱柱栱上除了雕刻着卷草纹饰以外,各大栱栱心正面还雕刻着各种图案:前排右柱栱心刻有摩尼宝珠;左柱柱栱刻有大雄狮。后排左柱栱心刻有巨龙,身躯呈“∽”形,昂首曲颈;右柱栱心刻有虎,头圆且唇短。释迦佛堂共有13尊塑像,为泥塑彩绘,主尊是释迦牟尼,其他是八大随佛弟子、二力士、供养人夫妇。释迦牟尼位于后部正中的佛坛之上。佛坛坛座进深2.3米,宽4.42米,高1.18米,下部是须弥座,上部是仰覆莲瓣。释迦牟尼佛像高3.2米,身宽2.85米,胸部体厚1米,螺髻,穿右袒式大衣,结跏趺坐,右手垂在右膝作“触地印”,左手托钵置于腹前的腿上,衣褶垂拖在莲座上。释迦牟尼佛像顶部设有鹏螺龛门,由大鹏、摩羯鱼、法螺、宝莲、宝柱、宝瓶六种形象组成。八大随佛弟子及二力士分别立于释迦牟尼前面的左右两侧;释迦牟尼对面门南一侧为菩萨装的供养人夫妇立像。八大随佛弟子和供养人夫妇合计10尊,一般高3米,肩宽大多是0.75米,上体稍向前倾,五官清秀,神态虔诚。八大随佛弟子中,以右排上首弟子的形象最完整,该塑像凤眼蛾眉,嘴角微微扬起,面容体态宛如年轻贵妇。供养人中的妇人像,容貌俊秀,略带羞涩,乳房突出,体态匀称,为世俗女子形象。八大随佛弟子和供养人夫妇塑像均作菩萨装,戴手镯、臂钏,佩戴璎珞,花冠高髻,袒胸露臂,身穿绿色或者蓝色披帛,红色的长裙曳地。东侧四弟子以及供养人在红色长裙外又加穿蓝色短裙。二力士身穿虎裙、长靴,袒露上身,臂缠5条蛇。[1]
释迦佛堂收藏有许多文物:[1]
- 观音唐卡:宽23.6厘米,长80厘米,上部正中彩绘观音立像,为高发髻、束宝缯,裸露上身,饰以璎珞,右臂略微屈曲向前伸,掌心朝外,左手拈花放在胸前;下身穿绿色短裤,腰系红色的结带,下肢赤裸,双足向外呈一字形,站在莲座上。身后有红色的背光。观音立像下部的小柜内,绘有一结跏趺坐的男性供养人像、一合掌跪立的女性供养人像。唐卡背面有梵文对音藏译文字共计54行。
- 贝叶经:一叶,宽4厘米,长34厘米,正面抄写5行经文。背面以中心为界,半边写6行经文,另外半边写4行经文。中间有个小圆孔,供穿缀之用。
- 手抄经卷:(见上)[1]
除了释迦佛堂及其转经回廊外,吉如拉康的其他主要建筑还有:[1]
- 那姆纳拉康:吉如拉康最早的建筑。现存开间面阔3间、进深3间,室内面积30余平方米,为1957年扩建后形成的规模;原有规模非常小,面积5.8平方米;其内供奉释迦牟尼及八弟子塑像,主尊为那巴尔内赞,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
- 嘎登曲贡拉康:吉如拉康早期建筑,门朝南,室内面积7.8平方米,高2.05米。建筑非常粗糙,内墙遍绘早期壁画。正中的墙上绘有阿底峡,两侧是其两大弟子仲敦巴和欧若白西若。
- 集会堂:吉如拉康晚期建筑,位于释迦佛堂前面。集会堂面积56.3平方米,有方柱4根,栌斗、柱栱、柱体雕饰有彩绘。堂内四壁绘有红教题材的壁画,其中西壁南侧主要绘夏迦多巴佛,西壁北侧绘门喀拉大像,南壁中部绘莲花生大像,北壁中部绘多吉扎·仁增钦布活佛大像,东壁与南壁、北壁中部依次绘有四尊护法神像。增建集会堂时,在集会堂左、右两侧及前面增修了转经回廊,回廊前部中央辟有一出入通道,即该寺大门,通道之外建有两柱门房。[1]
吉如拉康1957年进行了一次扩建改建,拆除了转经回廊、佛堂部分建筑与那姆纳拉康之间的界墙、大门的门廊;增建了那姆纳拉康上面的集会堂、释迦佛堂前的集会堂门廊、北部界墙旁边的僧房等建筑;改建了两侧释迦佛堂及那姆纳拉康的连墙,扩建了那姆纳拉康,堵塞了那姆纳拉康正对面的前大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