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慈安太后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侵权内容
以下内容抄袭了参考资料:《正說清朝十二后妃》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白布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11:34 (UTC)
生平
咸丰临终前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 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并且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请两位太后盖上“御赏”和“同道堂” 印章。“御赏”、“同道堂”章咸丰皇帝的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分散权力的目的 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见凸现出来。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实质上是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一方是两宫皇太后和以恭亲王奕为首的皇族,另一方则是咸丰帝临终任命的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这场政变的组织者、策划 者和领导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干力量是奕訢,但也绝对不应忽视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为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顺的原中宫皇后、当时的母后皇太后,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因此她是这场政变中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人物。如果慈安旗帜鲜明地坚定拥护咸丰帝的遗命,毫无保留地支持并站在八大臣一边,辛酉政变就不会发生。 慈禧如果不将慈安争取过来,夺权、垂帘听政的目的就达不到。
日常朝政中的表现。有书记载,慈安“及与孝钦后(慈禧)垂帘听政,首简恭王入 军机处。时国人称孝贞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措,实主之;孝钦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臣工,咨访利弊,悉中款会”。就是说时人对慈安和慈禧的 评价是各有所长,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现 在:
重用能臣,“同治中兴”。慈安与慈禧密切配合,发挥己长,励精图治,在朝内重用奕、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优秀的汉族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等,使得同治年间出现了“中兴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记载:“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贤,授为两江总督。文正感其知遇,尽心谋 国。而东宫(指慈安)则自军政、吏治、黜陟、赏罚,无不咨询文正而用其言。”于是当时遂有“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 手称颂”之说。
诛杀安德海,朝野称快。清朝制度:太监不 得出都门,犯者杀无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监,他依仗慈禧的宠信,胡作非为,肆无忌惮。朝中大臣,甚至连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 安德海请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衣,获得许可。但他不知收敛,一路招摇,途经山东境内时,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迅速将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 护,慈安“立命诛之”。结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于慈安的力主其间,安德海才得以伏法,当时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 十一年(1872),同治帝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 两人各执己见,最后决定由同治帝自己决定。结果同治帝采纳了慈安的意见,同意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宫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响力。
去世
光 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时,慈安崩逝于钟粹宫,终年45岁。慈安之死,事先没有明显征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体稍感不适,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 对自己病情发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说:“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药问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光緒 帝对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
慈安的入宮時間
作者張戎最近寫了《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文中寫道「慈禧與慈安一同入宮,慈安封貞嬪……」,印象中認為她寫錯了,便去翻了《清史稿》:「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事文宗潛邸。咸豐二年,封貞嬪,進貞貴妃。立為皇后。」,以證明自己的論點,後來,與朋友討論後,發覺她並沒有寫錯而是《清史稿》寫錯,根據敬事房的檔案記載,慈禧確實與慈安同時入宮,倘若,慈安真是在咸豐潛邸時就在了,為什麼她會拖到咸豐二年才入宮呢?這不是很奇怪嗎?所以,關於,慈安入宮的時間是否要更改一下?--首醫女張德㊣奏本 2014年10月11日 (六) 12: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