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库尔特·施米特
建議更名:“库尔特·施密特”→“库尔特·施米特”
“库尔特·施密特” → “库尔特·施米特”:@向史公哲曰:我提出这个移动请求不是针对您来的,只是想让社群来讨论,以便在以后的移动里借鉴。另外如有可能的话,您在回退别人的移动前,请考虑提交移动请求让社群来一起讨论。
最近向君的条目移动中比较倾向于常用度。关于常用度,这个自然是一条很重要的命名原则,但我也觉得这个原则也不是就能压倒其他的考虑。但对于人名地名译名而言,是不是译名规范也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原则?例如本条目,从这里施密特可以看到,Schmitt在人名大辞典及新华社历史资料库里是译为“施米特”的,而Schmidt才是译为“施密特”的。大陆译名规范里有时就是这样特意选择不同的译名来区分不同的原名。这样的话当读者看到“施米特”就知道其原文为Schmitt,而“施密特”其原文就是Schmidt。
@Yelets君的个人页面上有一个关于译名的随想,虽然那里讲的是关于“先到先得”,但关于“如果对于译名标题的要求包含各方面却唯独没有“准确”这一点,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诚然维基百科是外部信息的汇总,但总也不能忽略维基百科对外界的影响和往外界的传播”,我是非常赞同的。如果有的译名在常用度占优势的话,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它是否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如果确实是在数量级上占优势,且在最新的出版物里也是这样,那维基应该采用。但如果不是在数量级上占优势,或在最新的出版物不占优势,那么我觉得还是应该采用符合译名规范的译名。
当然这个条目有可能“施密特”会是约定俗成的译名,我只是觉得让社群一起来关注一下。另外这个讨论结果可以保存到什么专题的讨论页里吗?--万水千山(留言) 2024年11月24日 (日) 19:28 (UTC)
- 另外还有两个条目值得讨论,感兴趣者可以到条目讨论页里去提出见解:伊扎克·格伦鲍姆、米隆·克里斯蒂亚。--万水千山(留言) 2024年11月24日 (日) 19:47 (UTC)
- 另,在其他讨论中好像读秀里的搜索结果都只有几个或数十个。这个从统计学上来看,是不是样本太少了,不能作为常用度的依据?--万水千山(留言) 2024年11月24日 (日) 20:00 (UTC)
- 抛开恒定的命名常规规定以及草案阶段译名规范不谈,阁下不如为卡尔·施密特的标题发动讨论。
第二我反对个例样本,只有一两个的使用率,再规范我也不用。
第三,在译名规范正式定位,命名常规被半步废止之前,我拒绝做出任何让步。尤其是米隆的案例,使用一两个例子与五七个例子对冲,简直就是在践踏命名常规。
最后,新华社历史资料库在只收名姓;不收人物的情况下,不应该作为可靠来源有使用的证据。既然阁下要强制进行独裁式的正名化运动,我只能举过李某的旗帜,同你进行不太融洽的对抗。
既然按照阁下的观点,莫扎特的标题完全可以改成阿马德乌斯或阿马多伊斯吗,阁下怎么不去再改一次?我将会使用任何手段抵抗一切正名化的努力,我已经被原创派的李某提报了,我不介意我多惹一个规范派,令我四面为敌。--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25日 (一) 01:19 (UTC) - 再强调一遍,一个搜索引擎不能搜出有效结果的译名,我宁封不用。你们规范派在伊丽莎白施耐德的条目下使用了深夜游击、强制合并的卑鄙手段阻扰了常名化的努力,我不能再坐视这些条目被你们规范派强制正名化,尽管这意味着我没有精力去创造条目、改善条目。
很有趣的一点是,维基百科的译名派有很多不在中国大陆,但是他们却比中国大陆的出版物还要拥护中国大陆的译名规范。--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25日 (一) 01:20 (UTC)- 无需把编辑用户列入这派那派的,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很正常,因此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正好可以通过讨论来达到共识。我非常钦佩您的见解和努力。我也觉得常用度是首要的命名常规,但又觉得光采用常用度的话,又会违背其他命名常规或惯例(如命名一致性)或译名规范。为什么有的Schmitt译为“施米特”,而有的要译为“施密特”呢?您举得卡尔·施米特例子里大陆译名已是“施米特”,而台湾译名则定为“施密特”。如果本条目有人要把台译改为“施密特”我无反对意见。至于您提出的其他例子,我没有一一去看,我想讨论的问题也是如何在常用度和规范性之间如何妥协。
- 至于译名规范,我觉得是因为在维基历史上有用户海量创建了地名人名的译名条目,很多是非规范的译名,有多为维基用户花了很多精力去修正维护。在讨论过程后发现大陆的译名标准比较完善、规范且权威。人名译名的权威就是新华社译名及《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地名译名的权威就是国家标准译写导则、新华社译名及几本译名词典。我觉得这在维基社群里已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至于有的译名与规范不同但常用度较高,这也符合译名规范里的“约定俗成”规则。但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采用这个“约定俗成”规则,这就是很多讨论的焦点。
- 至于那些不在中文国家的维基用户而又支持大陆的译名规范,我想这只说明这些用户没有地区偏见或地域中心。非中文国家里本身就没有中文译名规范。各用户可能还是根据其阅读习惯来跟随现有的区域划分(虽然我不时冒出是否需要建立“国际简体”或“国际繁体”的区域用词的观点,但觉得不现实)。而那些在大陆之外的中文地区的用户,可能也会觉得大陆的译名标准比较完善去支持的。--万水千山(留言) 2024年11月25日 (一) 11:39 (UTC)
- 1.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你们认为的非规范译名问题,在我看来属于原创研究问题,即译者抛开可靠来源生造不规范译名
。2.根据个人的观点,在一般情况下,规范译名固然是准确、可靠且来源较多的,规范译名迟早会成为通用译名,但远不是现在。我个人认为一些通名不应该在过快的时间内进行规范化,标题规范化努力也应该转移至原创译名和生僻的不规范译名上。
3.我由于熬夜修改条目,造成精神状态激化,加上想起小林子冲和我的移动战经历,于是就激发了ptsd,就此我向你表示深刻歉意。本人的精神情况有异常,我已经在用户相关页面进行了提及。
4.我认为将卡尔·施密特划为地方词并不太恰当,卡尔.施密特是海内外通用的译名。不过卡尔·施米特的译名也有很多使用,而且没有任何歧义,专指一个人,所以我认为卡尔·施密特的标题处理不是很好,只是我没有精力改动而已。
5.我知道你是来求同存异的,我也非常敬佩译名规范主张者的努力,但是我个人的主要担忧集中在规范译名的查考性。如果使用这个译名在学术搜索引擎或一般搜索引擎搜索,均搜索不到信息,那么这个译名就不是一个好的译名。我之所以与小林子冲闹编辑战,之所以使用激进的手段打"命名常规"牌,都是为了让有能力的读者根据条目标题进行方便的查考,或者让尽可能多的读者知道主题是什么。当然,专业性是很重要的,但在不影响事实准确的情况下,通名是一个妥当的方案。
6.抛开我本人的精神情况不谈,我对译名规范的主张者没有任何意见,只是希望译名规范的主张者能够多使用一些工具,这样才不会犯错误。我在米隆主教的条目中,就因为搜查不够全面,犯了"使用罕用不规范译名"的错误。
7.我知道维基百科没有任何帮派,但由于成长经历和阅读经历的影响,我会以一种懒惰的阴谋论思维,将部分主张相近或行为相近的编者划为一个"集团",然后进行抽象的攻击。--向史公哲曰(留言) 2024年11月25日 (一) 12:01 (UTC)
- 1.我的思路和你们不太一样:你们认为的非规范译名问题,在我看来属于原创研究问题,即译者抛开可靠来源生造不规范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