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薇拉 (1977年)
強烈颱風薇拉 Typhoon Vera(英文) | |||||||
---|---|---|---|---|---|---|---|
| |||||||
| |||||||
| |||||||
| |||||||
概況 | |||||||
形成日期 | 1977年7月28日 | ||||||
消散日期 | 1977年8月1日 | ||||||
最低氣壓 | 925 hPa | ||||||
影響 | |||||||
死傷人數 | 臺灣104死65傷10失蹤 中国大陆27死17傷 | ||||||
影響地區 | 臺灣 中国大陆 日本 | ||||||
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颱風維娜[1](英語:Typhoon Vera,國際編號:7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07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ulang)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薇拉形成於北緯25度以北,是少處在此處生成又發展為臺灣中央氣象局之強烈颱風、2006年後中國氣象局之超強颱風級別(最大持續風速可達51m/s)的熱帶氣旋;此外,薇拉於短短的48小時內由熱帶性低氣壓快速增強為強烈颱風,其環流面積極小(相當於半個臺灣)、發展迅速程度及V字型的路徑,亦均屬少見。[2][3]
發展過程
1977年7月26日上午8時,薇拉前身的熱帶擾動透過衛星雲圖被觀測到,其中心位於北緯25.5度,東經133.6度處。[2][4][5]接下來的24小時,該擾動向西移動並持續增強。隔日下午1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2][4][5]7月28日上午8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發布熱帶低氣壓,並給予編號07W。緊接著該熱帶性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並被命名為薇拉。[2][4][5]
因受日本本州東方的副熱帶高壓的壓迫及東南方熱帶低氣壓的牽制[3],其隨後向西南西移動。晚間9時30分,臺灣中央氣象局對其發布海上颱風警報。7月29日下午2時,中央氣象局將其升格為中度颱風,一小時後針對臺灣東北部及北部地區發布陸上颱風警報。[2][4][5]
同日12時,高壓開始向西南方薇拉前緣擴展,薇拉也因此轉為西南走向。[2][4][5]其後,薇拉逐漸增強,7月30日下午2時,中心風速增強為100節(相當於秒速52米),成為臺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下的強烈颱風。當日晚間8時,衛星資料顯示,薇拉開始轉向西北西移動。稍後,中心通過日本西表島及石垣島附近。[2][4][5]7月31日8時,薇拉達到其強度巔峰,中心風速達110節(相當於秒速57米),之後其強度因接近臺灣本島而逐漸減弱。[2][4][5]
7月31日下午5時30分,薇拉登陸基隆市,並以11節(相當於時速20公里)的速度沿基隆河河谷以西南西的方向朝臺北市前進,基隆及臺北在薇拉的侵襲之下,皆刷新了先前最大風速的紀錄,在從臺北市的東北方經過後,薇拉繼續以幾乎正西的方向移動,於當晚9時30分自桃園、新竹間進入臺灣海峽。[2][4][5]
8月1日上午9時,臺灣中央氣象局解除陸上颱風警報。[2][4][5]上午10時,薇拉由金門縣東北方近海登陸中國大陸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2][4][5]下午4時,臺灣中央氣象局解除海上颱風警報,下午8時,薇拉行經晉江、龍岩之後,減弱為一熱帶低氣壓。[2][4][5]之後隨即進入江西省,8月3日於貴州消散。[2][4][5]
影響
氣象測站 | 持續風力 | 陣風 | 備註 | ||||||
---|---|---|---|---|---|---|---|---|---|
發生時間 | 風暴名稱 | 風速 (m/s) | 蒲福氏風級 | 發生時間 | 風暴名稱 | 風速 (m/s) | 蒲福氏風級 | ||
臺北 | 1962年8月 | 歐珀 (Opal) | 33 | 12級 | 1962年8月 | 歐珀 (Opal) | 49.1 | 15級 | |
澎湖 | 1949年9月 | 尼利 (Nelly) | 37 | 13級 | 1986年8月 | 韋恩 (Wayne) | 68 | >17級 | |
恆春 | 1953年8月 | 莉泰 (Rita) | 36 | 12級 | 2016年9月 | 莫蘭蒂 (Meranti) | 52.2 | 16級 | |
臺中 | 1969年9月 | 艾爾西 (Elsie) | 21.7 | 9級 | 1969年9月 | 艾爾西 (Elsie) | 39 | 13級 | |
臺南 | 1952年11月 | 貝絲 (Bess) | 31 | 11級 | 1987年9月 | 傑魯得 (Gerald) | 45.6 | 14級 | |
臺東 | 1965年6月 | 黛納 (Dinah) | 43 | 14級 | 2016年7月8日上午4時36分 | 尼伯特 (Nepartak) | 57.2 | 17級 | 自1901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6] |
花蓮 |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8分 | 龍王 (Longwang) | 45.2 | 14級 | 2005年10月2日上午5時12分 | 龍王 (Longwang) | 64.9 | >17級 | 自1948年有觀測紀錄以來最大持續風力及最大陣風[7] |
高雄 | 1962年10月 | 黛納 (Dinah) | 35.3 | 12級 | 1977年7月24日 | 賽洛瑪 (Thelma) | 53 | 16級 | 此測站為屬署高雄氣象站,並非代表全高雄的測站,因此高雄測站測得最大陣風仍為賽洛瑪颱風。 |
鞍部 | 1971年7月 | 娜定 (Nadine) | 43 | 14級 | 2015年9月28日下午5時23分 | 杜鵑 (Dujuan) | 54.5 | 16級 | 自1937年建站以來最大陣風紀錄[8] |
竹子湖 | 1977年7月 | 薇拉 (Vera) | 42 | 14級 | 1985年8月 | 尼爾森 (Nelson) | 66 | >17級 | |
阿里山 | 1952年11月 | 貝絲 (Bess) | 27.5 | 9級 | 2006年7月25日上午0時31分 | 凱米 (Kaemi) | 38.1 | 13級 | |
日月潭 | 1956年9月 | 黛納 (Dinah) | 25 | 10級 | 1986年8月 | 韋恩 (Wayne) | 54 | 16級 | |
玉山 | 1971年7月 | 娜定 (Nadine) | 40 | 13級 | 2006年7月25日上午1時15分 | 凱米 (Kaemi) | 51.5 | 16級 | |
彭佳嶼 | 1966年9月 | 寇拉 (Cora) | 62.7 | >17級 | 1966年9月 | 寇拉 (Cora) | 80 | >17級 | |
宜蘭 | 1962年8月 | 歐珀 (Opal) | 50.7 | 15級 | 1962年8月 | 歐珀 (Opal) | 66 | >17級 | |
新竹 | 1961年9月 | 波密拉 (Pamela) | 33.4 | 12級 | 1961年9月 | 波密拉 (Pamela) | 42.7 | 14級 | 1991年遷至竹北現址[9] |
大武 | 1962年10月 | 黛納 (Dinah) | 31.3 | 11級 | 2012年8月24日上午4時19分 | 天秤 (Tembin) | 59.1 | 17級 | |
成功 | 2000年8月22下午10時47分 | 碧利斯 (Bilis) | 52.3 | 16級 | 2000年8月22日下午10時41分 | 碧利斯 (Bilis) | 78.4 | >17級 | |
蘭嶼 | 1961年5月 | 貝蒂 (Betty) | 74.7 | >17級 | 2023年10月 | 小犬 (Koinu) | 95.2 | >17級 | |
淡水 | 1961年9月 | 波密拉 (Pamela) | 36.7 | 12級 | 1971年7月 | 娜定 (Nadine) | 46.9 | 15級 | |
基隆 | 1959年8月 | 瓊安 (Joan) | 43 | 14級 | 1971年9月 | 貝絲 (Bess) | 67 | >17級 | |
東吉島 | 1986年8月 | 韋恩 (Wayne) | 49.1 | 15級 | 1987年9月 | 傑魯得 (Gerald) | 70 | >17級 | 1962年建站[10] |
嘉義 | 1986年8月 | 韋恩 (Wayne) | 27.5 | 10級 | 1986年8月 | 韋恩 (Wayne) | 42.7 | 14級 | 1968年建站[11] |
梧棲 | 1986年9月 | 艾貝 (Abby) | 33 | 12級 | 2016年9月27日 | 梅姬 (Megi) | 57.2 | 17級 | 1976年建站[12] |
蘇澳 | 1994年9月 | 葛拉絲 (Gladys) | 40.2 | 13級 | 1994年9月 | 葛拉絲 (Gladys) | 68.6 | >17級 | 1981年建站[13] |
板橋 |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23分 | 蘇迪勒 (Soudelor) | 19 | 8級 | 2015年8月8日上午3時19分 | 蘇迪勒 (Soudelor) | 36.7 | 12級 | 2002年建站[14] |
馬祖 | 2005年9月1日上午10時9分 | 泰利 (Talim) | 24 | 9級 | 2015年8月8日下午2時16分 | 蘇迪勒 (Soudelor) | 48.9 | 15級 | 2003年建站[15] |
金門 | 2016年9月15日凌晨3時4分 | 莫蘭蒂 (Meranti) | 42.2 | 14級 | 2016年9月15日凌晨2時57分 | 莫蘭蒂 (Meranti) | 61.7 | >17級 | 2004年建站[16] |
新屋 |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6分 | 蘇迪勒 (Soudelor) | 29.7 | 11級 | 2015年8月8日上午5時3分 | 蘇迪勒 (Soudelor) | 47 | 15級 | 2013年建站[17] |
田中 | 2024年7月25日下午6時分 | 凱米 (Gaemi) | 9.6 | 5級 | 2024年7月25日下午6時26分 | 凱米 (Gaemi) | 23.7 | 9級 | 2020年建站[18] |
新北 | 2023年8月4日上午1時分 | 康芮(Kong-rey) | 13.3 | 6級 | 2023年8月4日上午1時48分 | 康芮(Kong-rey) | 34.7 | 12級 | 2023年建站[19] |
在颱風黛瑪以反S型路徑肆虐南臺灣之後數日內,薇拉接續以同樣少見的V字型路徑侵襲北臺灣,一南一北皆使臺灣受到重創,臺灣北部除破紀錄的強風以外,亦降下相當多的雨量。
交通
基隆港內時價新臺幣4,000萬元的貨櫃起重機有3臺被吹落入海;臺中港有1艘拖船沈沒。
陸上交通部分,因風力過強,電訊中斷,或路基被水沖毀,鐵路各線班車全部停駛;公路方面,北橫、中橫及南橫公路因賽洛瑪及薇拉接連侵襲而多處坍方。
電力
臺灣北部有7座輸電鐵塔倒塌,1,004支電桿被吹倒。
其餘零星災情有:臺北市北門口高架道路工程鋼架被吹落壓毀車輛,北投大屯山一帶則有房屋因山崩而遭掩埋等。
總計薇拉在臺灣共造成104人死亡,10人失蹤,65人受傷,1,472間房屋全倒,6,642間房屋半倒[20][21]。
由於薇拉帶來的強風豪雨,加上適逢六月十五天文大潮,潮位比常年高1至2米,在洪水與大潮侵襲之下,使當地水患更加嚴重,沿海各主要潮位測站的最高潮位皆超越警戒線。
福建省受災範圍有寧德、莆田、晉江、福州等4市25個縣,共有27人罹難,17人受傷,房屋倒塌821間。沖壞水利設施達8895處,其中堤防就多達1059處,橋樑毀損多達354座,毀損船隻428艘,漂流木面積達844立方米。受災農田面積達31.1萬畝,其中經濟作物有1.1萬畝。
熱帶氣旋信號使用紀錄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颱風警報 | ||
---|---|---|
上一熱帶氣旋 | 海上颱風警報
|
下一熱帶氣旋 |
中度颱風賽洛瑪 | 輕度颱風愛美 | |
中度颱風賽洛瑪 | 陸上颱風警報
|
輕度颱風愛美 |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西太平洋自1959年至1989年間共有11個名為薇拉(Vera)的熱帶氣旋,本文僅指於1977年生成者。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1978年12月,中央氣象局
- ^ 3.0 3.1 《薇拉颱風行徑怪異 打破八十年來紀錄》1977年8月1日 中央日報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JTWC 1977 ATCR TABLE OF CONTENT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7-08-19.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中央氣象局TDB防災颱風資料庫網路系統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9-09-01.
- ^ 測得百年極速後 台東氣象站風速塔隨即倒塌
- ^ 17級狂風 花蓮最高風速
- ^ 杜鵑減弱為中颱 蘇澳颳起超過17級陣風30年來第二大
- ^ 局屬氣象站 - 中央氣象局
- ^ 東吉島氣象站
- ^ 嘉義氣象站
- ^ 梧棲氣象站
- ^ 蘇澳氣象站
- ^ 台北氣象站
- ^ 馬祖氣象站
- ^ 金門氣象站
- ^ 新屋氣象站
- ^ 田中氣象站
- ^ 新北氣象站
- ^ 臺灣地區天然災害損失統計[永久失效連結]
- ^ 但據中央氣象局《民國六十六年颱風調查報告》之資料為39人死亡,5人失蹤,85人受傷,736間房屋全倒,3,321間房屋半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