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廣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宋重修廣韻
廣韻
《广韵》第一个韵目“东韵”的第一页
作者陳彭年
编者注解者:見#版本
类型文學作品[*]韻書
语言文言文
文字:漢字
成书年代北宋
發行信息
保存状态卷數:5卷
出版地點中國

廣韻》全名《大宋重修廣韻》,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陳彭年等人奉詔,根據更早的《切韻》、《唐韻》等韻書修訂而成的韻書,使《廣韻》成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政府主修的韻書。《廣韻》共五卷,每卷的韻目下面都有一些为某韵字加注“獨用”,或與其它某韻相同字“同用”的字樣。它也可以看成是一部同韻字典。從王仁昫的《刊謬補缺切韻》開始,及至孫愐的《唐韻》,韵字都加入注釋,並且引文都有出處,于是韻書便同时有字典的功能。《廣韻》的名稱本來就有增廣隋唐韻書的意思,其韻數、小韻數、字數都較以前的韻書有增加。據《廣韻》卷首記載,共收26194字,注解共191692字。明代邵光祖《切韻指掌圖檢例》說:“按《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即3890小韻)。”而根據最新的校正,應爲3874小韻[1],儘管其中有少數幾個聲韻地位重合。

版本

廣韻自纂成至今,刻本、鈔本達百種之多。如按註文詳略之分,可分爲詳註本和略註本。如果按照刊刻的源流來看,詳註本又可分爲兩類,一類是福建私刻的《鉅宋廣韻》,稱「鉅宋本」,一類是臨安國子監刊刻的《大宋重修廣韻》,稱「大宋本」,此類版本現有「高宗本」、「寧宗本」和「巾箱本」。

迨至清代,校刻《廣韻》者甚衆,這些刻本中較通行的有三系,一是康熙年間張士俊校刻的「澤存堂本」,一是光緒年間黎庶昌校刻的「古逸叢書」本,一是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的南宋「巾箱本」。

系統

《廣韻》总計二百零六韻,包括平聲五十七韻,上聲五十五韻,去聲六十韻,入聲三十四韻。

平聲字數較多,分成上下兩卷。

聲母

按照廣韻的編排方式,同韻目的小韻排列在一起,但不標明聲母。廣韻的聲母系統是根據後世的三十六字母等韻圖等文獻,以及用反切系聯法得出。早期的韻圖囿於三十六字母之成見,認爲廣韻聲母系統與三十六字母相同。清儒陳澧最早利用系聯法(即將相同反切上字的小韻合併稱一個等價類)考得廣韻共有四十聲類,即從三十六字母的「照穿牀審」分出「莊初神山」,「喻」分出「于」,而合併「明微」。白滌洲重新使用系聯法,從「見溪疑影曉來」再分出「居去魚於許力」六個聲母,同時區分「明微」,爲四十七聲類說。曾运乾在四十七聲類基礎上又將「精清從心」分爲「作子」「倉七」「昨疾」「蘇息」,謂五十一聲類。

王力根據音系學的方法在三十六字母的基礎從「照穿牀審」分出「莊初崇山」與「章昌傳書」,合併「幫滂並明」與「非敷奉微」及「泥」與「娘」,同時將「喻」母三等分出並與「匣」母合併,爲三十五聲母。邵榮芬認爲「泥」母與「娘」母不應合併,同時又從「禪」母分出「常」母與「俟」母,爲三十七聲母。

此外還有三十八聲母分類的系統,在三十七聲母的基礎上,將「喻」母三等分立爲「云」母,不合併到「匣」母,主因是《廣韻》反切沒有混切「云」母與「匣」母,並且「云」母在後世爲次濁音,與全濁「匣」母不同。儘管「云」母上古來源是「匣」母,但至少在切韻成書時期已經分離,故「喻」母不列爲廣韻的聲母。

廣韻三十八聲母分類法
今名 古名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分類 全清
(不送氣清音)
次清
(送氣清音)
全濁
(濁音)
次濁
(響輔音)[a]
雙唇 鼻音 唇音 幫母
[p]
滂母
[]
並母
[b]
明母
[m]
齒齦 近音 半舌音       來母
[l]
鼻音 舌音 舌頭音 端母
[t]
透母
[]
定母
[d]
泥母
[n]
捲舌
齦顎[b]
鼻音 舌上音 知母
[ʈ]/[ȶ]
徹母
[ʈʰ]/[ȶʰ]
澄母
[ɖ]/[ȡ]
娘母
[ɳ]/[ȵ]
齒齦 有噝塞擦音 齒音 齒頭音 精母
[t͡s]
清母
[t͡sʰ]
從母
[d͡z]
 
有噝擦音 心母
[s]
  邪母
[z]
 
捲舌
齦後[c]
有噝塞擦音 正齒音
莊組
莊母
[ʈ͡ʂ]/[t͡ʃ]
初母
[ʈ͡ʂʰ]/[t͡ʃʰ]
崇母
[ɖ͡ʐ]/[d͡ʒ]
 
有噝擦音 生母
[ʂ]/[ʃ]
  俟母
[ʐ]/[ʒ]
 
齦顎 有噝塞擦音 正齒音
章組
章母
[t͡ɕ]
昌母
[t͡ɕʰ]
常母
[d͡ʑ]
 
有噝擦音 書母
[ɕ]
  船母
[ʑ]
 
鼻音 半齒音       日母
[ȵ]/[ȵ͡ʑ][d]
軟顎 鼻音 牙音 見母
[k]
溪母
[]
群母
[ɡ]
疑母
[ŋ]
無噝擦音 喉音 曉母
[x][e]
  匣母
[ɣ][e]
云母
[ɣ][e]
硬顎 近音       以母
[j]/[][f]
聲門 塞音 影母
[ʔ]
     
擦音 曉母
[h][e]
  匣母
[ɦ][e]
云母
[ɦ][e]
零聲母       云母
[][e]

韻目

廣韻所謂的「二百零六韻」即韻目,五卷中上平聲二十八韻目,下平聲二十九韻目,上聲五十五韻目,去聲六十韻目,入聲三十四韻目。平声字多,分了上下两卷。[2]韻目是爲創作詩文而分,故分平上去入四聲,與韻母不同。廣韻一韻目可以看作一套或以上韻母加聲調的集合。如廣韻「東」韻目下包含了「東一」和「東三」兩韻母的平聲字,對應還有「董」「送」韻目,分別包含「東一」和「東三」的上聲和去聲。與「東」對應的入聲韻目「屋」也可分「屋一」和「屋三」兩韻母。

廣韻去聲有四套特殊的韻目「祭泰夬廢」,沒有與之對應的平聲和上聲。這四韻目的上古來源與入聲關係密切,又稱「次入聲」。

廣韻韻目沒有冬系上聲、臻系上聲、臻系去聲和痕系入聲,並非沒有這四韻目的字,而是字數太少,廣韻編纂者將之分別併入相鄰韻目「湩」、「𧤛」、「櫬」、「麧」。

廣韻二百零六韻
上平一東 上聲一董 去聲一送 入聲一屋
上平二冬 (上湩) 去聲二宋 入聲二沃
上平三鍾 上聲二腫 去聲三用 入聲三燭
上平四江 上聲三講 去聲四絳 入聲四覺
上平五支 上聲四紙 去聲五寘
上平六脂 上聲五旨 去聲六至
上平七之 上聲六止 去聲七志
上平八微 上聲七尾 去聲八未
上平九魚 上聲八語 去聲九御
上平十虞 上聲九麌 去聲十遇
上平十一模 上聲十姥 去聲十一暮
上平十二齊 上聲十一薺 去聲十二霽
去聲十三祭
去聲十四泰
上平十三佳 上聲十二蟹 去聲十五卦
上平十四皆 上聲十三駭 去聲十六怪
去聲十七夬
上平十五灰 上聲十四賄 去聲十八隊
上平十六咍 上聲十五海 去聲十九代
去聲二十廢
上平十七真 上聲十六軫 去聲二十一震 入聲五質
上平十八諄 上聲十七準 去聲二十二稕 入聲六術
上平十九臻 (上𧤛) (去櫬) 入聲七櫛
上平二十文 上聲十八吻 去聲二十三問 入聲八物
上平二十一欣 上聲十九隱 去聲二十四焮 入聲九迄
上平二十二元 上聲二十阮 去聲二十五願 入聲十月
上平二十三魂 上聲二十一混 去聲二十六慁 入聲十一沒
上平二十四痕 上聲二十二很 去聲二十七恨 (入麧)
上平二十五寒 上聲二十三旱 去聲二十八翰 入聲十二曷
上平二十六桓 上聲二十四緩 去聲二十九換 入聲十三末
上平二十七刪 上聲二十五潸 去聲三十諫 入聲十五鎋
上平二十八山 上聲二十六產 去聲三十一襉 入聲十四黠
下平一先 上聲二十七銑 去聲三十二霰 入聲十六屑
下平二仙 上聲二十八獮 去聲三十三線 入聲十七薛
下平三蕭 上聲二十九篠 去聲三十四嘯
下平四宵 上聲三十小 去聲三十五笑
下平五肴 上聲三十一巧 去聲三十六效
下平六豪 上聲三十二晧 去聲三十七號
下平七歌 上聲三十三哿 去聲三十八箇
下平八戈 上聲三十四果 去聲三十九過
下平九麻 上聲三十五馬 去聲四十禡
下平十陽 上聲三十六養 去聲四十一漾 入聲十八藥
下平十一唐 上聲三十七蕩 去聲四十二宕 入聲十九鐸
下平十二庚 上聲三十八梗 去聲四十三映 入聲二十陌
下平十三耕 上聲三十九耿 去聲四十四諍 入聲二十一麥
下平十四清 上聲四十靜 去聲四十五勁 入聲二十二昔
下平十五青 上聲四十一迥 去聲四十六徑 入聲二十三錫
下平十六蒸 上聲四十二拯 去聲四十七證 入聲二十四職
下平十七登 上聲四十三等 去聲四十八嶝 入聲二十五德
下平十八尤 上聲四十四有 去聲四十九宥
下平十九侯 上聲四十五厚 去聲五十候
下平二十幽 上聲四十六黝 去聲五十一幼
下平二十一侵 上聲四十七寢 去聲五十二沁 入聲二十六緝
下平二十二覃 上聲四十八感 去聲五十三勘 入聲二十七合
下平二十三談 上聲四十九敢 去聲五十四闞 入聲二十八盍
下平二十四鹽 上聲五十琰 去聲五十五豔 入聲二十九葉
下平二十五添 上聲五十一忝 去聲五十六㮇 入聲三十怗
下平二十六咸 上聲五十三豏 去聲五十八陷 入聲三十一洽
下平二十七銜 上聲五十四檻 去聲五十九鑑 入聲三十二狎
下平二十八嚴 上聲五十二儼 去聲五十七釅 入聲三十三業
下平二十九凡 上聲五十五范 去聲六十梵 入聲三十四乏

註釋

  1. ^ 除了來、以、云三聲母,其餘均為鼻音。
  2. ^ 不同學者對舌上音的擬音不同,分為捲舌音跟齦顎音兩種。
  3. ^ 不同學者對正齒音莊組的擬音不同,分為捲舌音跟齦後音兩種。
  4. ^ 將舌上音擬為齦顎音的學者,會將日母擬為[ȵ͡ʑ],這樣才能跟擬為[ȵ]的娘母區別。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云」、「曉」、「匣」三聲母的擬音各學派分歧較大,此處都列出。
  6. ^ 若以母擬為零聲母,則云母不會擬為零聲母,以資識別。

參考

  1. ^ 《廣韻》全字表,含大字符集 存档副本. [2007-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2. ^ 王力. 王力文集 第4卷 汉语音韵学.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6.12: 163. 

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