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胡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濙
大明太子太師禮部尚書
籍貫直隸常州府武進縣
字號字源潔
諡號忠安
出生洪武八年(1375年)
逝世天順七年(1463年)
出身
  • 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進士出身

胡濙(1375年—1463年),源潔,號芝軒直隶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人。明朝政治人物,建文庚辰進士,五十餘年間,歷仕六朝,累官至禮部尚書。精研医学,有《芝軒集》等。忠安

生平

建文、永樂年間

胡濙為建文二年(1400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初四日为兵科右给事中。[1]永樂元年(1403年),遷戶科都給事中。建文帝生死不明,一說削髮為僧外逃。成祖派遣胡濙以行醫名義,四處查訪其下落[2],永樂十四年(1416年)還,擢禮部左侍郎[3]

永樂十六年(1418年)六月,成祖又遣禮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臨行前,皇帝告訴他:“人言東宮多失德”,胡濙暗中調查結果認為並無此事,“以皇太子誠敬曉謹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釋”。永樂二十一年,胡濙似乎已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史載:“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洪熙、宣德年間

仁宗即位,召胡濙為行在禮部侍郎[4]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胡濙進禮部尚書[5]

正統年間

明宣宗卒後,與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同為顧命大臣。

正統八年(1443年)撰有《敕賜法海禪寺碑記》,任禮部尚書三十餘年,多次丟失禮部官印,其間“失去本部印者凡三度”,最後被劾下獄,“而印偶獲,則部吏所盜也,上始宥之”,不久釋放。正統九年,乞致仕,不予批准。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遇土木之變被俘,當時有廷臣建議南遷至應天府。胡濙則稱:「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並與兵部侍郎于謙謀定退敵之策[6][7]

景泰年間

明景帝繼位後,胡濙加太子太傅

楊善出使也先,胡濙上言宜附進服食,不予批准。明英宗將歸還時,命禮部具奉迎儀。胡濙等商議派遣禮部官員在龍虎臺迎接,而錦衣衛等則到居庸關護駕,百官均在土城外迎接,諸將則在教場門相迎;時為太上皇的明英宗則從安定門入,進東安門,於東上北門南面坐,明景帝謁見後,百官朝見,太上皇則入南城大內。此建議上奏後,明景帝卻下旨只拍一轎二馬迎於居庸關,至安定門再由錦衣衛法駕,其餘得准。給事中劉福等人稱此禮太薄。明景帝則稱:「朕尊大兄為太上皇帝,尊禮無加矣。福等顧云太薄,其意何居?禮部其會官詳察之。」胡濙則稱:「諸臣意無他,欲陛下篤親親耳。」明景帝答曰:「昨得太上皇書,具言迎駕之禮宜從簡損,朕豈得違之。」至此群臣不再敢言[8]

當時恰龔遂榮寫書投大學士高谷,稱奉迎宜厚,高谷在朝上請王直等一同觀看,王直與胡濙準備呈上,被都御史王文阻止,後被給事中葉盛發現,並與林聰彈劾高谷王直、胡濙等人為大臣,有事必須上告,不宜竊竊議論。明景帝於是索要該信。胡濙呈上且進言皇帝亦躬迎安定門外。明景帝不悅,沒有批准。明英宗歸還後,居南城宮。胡濙請明景帝次年正旦率群臣朝延安門,不予批准。明英宗壽節,請令百官拜賀延安門,亦不許。景泰三年,與王直並進少傅,更換太子後,加兼太子太師。王文厭惡林聰,欲下罪殺害。胡濙不肯署名,於是稱病在家。明景帝派人問疾,其對曰:「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於是釋放林聰[9]

英宗復辟,以老致仕。天順七年(1463年)卒。贈太保,諡忠安[10]

著作

胡濙精医学,曾与戴元禮讲《内》、《难》诸经,推张仲景为医宗。

有《卫生易简方》、《芝轩集》、《律身规鉴》等。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胡忠安奏疏》一卷。

佚事

传言胡濙生而白髮,善哭,有僧称其为高僧转世[11]

参考文献

  1. ^ (明)胡豅編 ; (明)胡頤續編. 毘陵胡氏家集 五卷, 附錄一卷.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胡公瑜等重校刊本. [2024-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4). 
  2. ^ 楊士奇,《東里文集》
  3. ^ 《太宗文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三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4. ^ 明史》(卷169):“仁宗即位,召為行在禮部侍郎,濙陳十事,力言建都北京非便,請還南都,省南北轉運供億之煩。帝皆嘉納。既聞其嘗有密疏,疑之,不果召。轉太子賓客,兼南京國子祭酒。”
  5. ^ 明史》(卷169):宣宗即位,仍遷禮部左侍郎。明年來朝,乃留行在禮部,尋進尚書。漢王反,與楊榮等贊親徵。事平,賚予甚厚。明年賜第長安右門外,給閽者二人,賜銀章四。生辰,賜宴其第。四年命兼理詹事府事。六年,張本卒,又兼領行在戶部。時國用漸廣,濙慮度支不足,蠲租詔下,輒沮格。帝嘗切戒之,然眷遇不少替。嘗曲宴濙及楊士奇、夏原吉、蹇義,曰:「海內無虞,卿等四人力也。」
  6. ^ 《萬曆野獲編》卷十三
  7. ^ 明史》(卷169):英宗即位,詔節冗費。濙因奏減上供物,及汰法王以下番僧四五百人,浮費大省。正統五年,山西災,詔行寬卹,既而有採買物料之命。濙上疏言詔旨宜信。又言軍旗營求差遣,因而擾民,宜罷之。皆報可。行在禮部印失,詔弗問,命改鑄。已,又失,被劾下獄。未幾,印獲,復職。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許。英宗北狩,群臣聚哭於朝,有議南遷者。濙曰:「文皇定陵寢於此,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與侍郎於謙合,中外始有固志。
  8. ^ 明史》(卷169) :景帝即位,進太子太傅。楊善使也先,濙言上皇蒙塵久,宜附進服食,不報。上皇將還,命禮部具奉迎儀。濙等議遣禮部署迎於龍虎臺,錦衣具法駕迎居庸關,百司迎土城外,諸將迎教場門;上皇自安定門入,進東安門,於東上北門南面坐;皇帝謁見畢,百官朝見,上皇入南城大內。議上,傳旨以一轎二馬迎於居庸關,至安定門易法駕,餘如奏。給事中劉福等言禮太薄。帝報曰:朕尊大兄為太上皇帝,尊禮無加矣。福等顧云太薄,其意何居?禮部其會官詳察之。」濙等言:「諸臣意無他,欲陛下篤親親耳。」帝曰:「昨得太上皇書,具言迎駕之禮宜從簡損,朕豈得違之。」群臣乃不敢言。
  9. ^ 明史》(卷169) :會千戶龔遂榮為書投大學士高谷,言奉迎宜厚,具言唐肅宗迎上皇故事。谷袖之以朝,與王直等共觀之。直與濙欲聞之帝,為都御史王文所阻,而給事中葉盛竟以聞。盛同官林聰復劾直、濙、谷等,皆股肱大臣,有聞必告,不宜偶語竊議。有詔索書。濙等因以書進,且言:「肅宗迎上皇典禮,今日正可仿行。陛下宜躬迎安定門外,分遣大臣迎龍虎臺。」帝不悅曰:「第從朕命,無事紛更。」上皇至,居南城宮。濙請帝明年正旦率群臣朝延安門,不許。上皇萬壽節,請令百官拜賀延安門,亦不許。三年正月與王直並進少傅。易太子,加兼太子太師。王文惡林聰,文致其罪,欲殺之。濙不肯署,遂稱疾,數日不朝。帝使興安問疾。對曰:「老臣本無疾,聞欲殺林聰,殊驚悸耳。」聰由是得釋。
  10. ^ 明史》(卷169):英宗復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賜璽書、白金、楮幣、襲衣,給驛,官其一子錦衣,世鎮撫。濙歷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稱耆德。及歸,有三弟,年皆七十餘,須眉皓白,燕聚一堂,因名之曰「壽愷」。又七年始卒,年八十九。贈太保,謚忠安。
  11. ^ 《雙槐歲鈔·卷八·夜見前身》:前此大宗伯毗陵胡忠安公濙,生而發白,善啼,有僧至門謂曰:「此吾師天池高僧後身也。示寂時,言當生公家,以一笑為驗。」果如言易啼為笑。近時進士太原王德華瓊,幼年能讀番經,恍然悟前身為西僧。予竊以為此皆豪俊之士,自詫神靈,以欺人耳,安足信哉?

相關條目

官衔
前任:
呂震
明朝禮部尚書
宣德二年-景泰七年(1427年-1457年)
繼任:
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