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多音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破音字

多音字(或稱破音字勾破)、多音词是指有多個讀音的字词,在各種語言普遍都有。一字雙音或一字多音往往影響該字的意思。

產生原因

形態變化

漢語中詞彙(早期漢語主要是單字詞)殘存的形態變化遺留到文字上,就表現為多音字。四聲別義是漢語形態變化的一種。經過多次讀音規範後,這類多音字趨於消失。

    • jì,一般用於名詞,如「騎兵」
    • qí,一般用於動詞,如「騎馬」
(現今中國已將「騎」統一讀作qí)

漢語的形態變化消失極早,很多詞彙在現代以前已無異讀,如:

  • 敗:《廣韻》中記載有兩種讀音:「薄邁切」bʱai 與「補邁切」pai,但這兩個讀音早在近代以前,由於濁上變去已經合併。

文白異讀

一個語言往往含有不同層次(不同時空借入的讀音),當兩個(或以上的)層次都具有某一個字的讀音時,便會形成文白異讀,如:

  • 六:文「lù」、白「liù」(中國已統一讀作liù)
  • 白:文「bó」、白「bái」
    • 此字在20世紀中期已經讀「bái」,但在新國音時仍有「bó」一讀;一般專有名詞多採文讀,故李白在英語中曾依威妥瑪拼音譯為「Li Po」
  • 百:文「bó」、白「bǎi」
    • 百色曾讀Bósè,中國今讀Bǎisè。

語音變異

漢語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語言融合或自身發展時,會演生出許多讀音,諸如懶音、語音脫落等。

外來語讀音

日本漢字音讀最為明顯,日本漢字的讀法一般有二個以上,是因不同時期、不同地方傳入的結果。 在普通話中亦間有取自遊牧民族等其他民族語言、梵語、其他漢語語言或方言的發音屬於此類。

入派三聲的不同情況

官話的入聲消失之後,派入其餘三聲,但不同官話方言派入的方式不同,這些不同的官話方言相互影響,造成了一字多音(一部分在北京话中可以看作文白异读),如:

  • 角:文「jué」、白「jiǎo」
    • 「角」於《廣韻》中有兩個讀音:覺小韻(上述發音)與禄小韻(今讀lù)
  • 殼:文「què」、白「qiào」與「ké」
    • 「殼」於《廣韻》僅一音

叶韻產生的錯誤讀音

過去因人們不明白語音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變化,為了讓上古的詩歌押韻,錯誤地提出了叶韻的讀法,但該讀法在當今已被證實為錯誤的概念。

漢字簡化後的合併

漢字簡化同音合併主要以北方話為基礎,不少在北方話同音但在其他語言如粵語並不同音也被迫合併,如「只」為「衹」、「隻」的合併字,「松」為「鬆」、「松」的合併字,間接變成多音字。有些被合并的字甚至普通话也不同音。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的字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

漢字簡化產生的多音字舉例
繁体字 简化字
字形 漢語拼音 注音符號 粵拼 用例
biǎo ㄅㄧㄠˇ biu1 手錶
biǎo ㄅㄧㄠˇ biu2 表示
ㄈㄚ faat3 發財
ㄈㄚˇ faat3 頭髮
shì ㄕˋ sik1 高適(唐代詩人)
kuò ㄎㄨㄛˋ kut3 李适(唐德宗)
sōng ㄙㄨㄥ cung4 松樹
sōng ㄙㄨㄥ sung1 放鬆
只/衹 zhǐ ㄓˇ zi2 只有/衹有
zhī zek3 形單影隻
shù ㄕㄨˋ seot6 藝術
zhú ㄓㄨˊ seot6 白朮(一種中藥)

因推行「正音」產生的異讀

「粵語正音運動」中,部分高校推行何文匯等人主張的「正音」,導致社會上同時存在「正讀」和「俗讀」多種發音,有專家批評這是「人為製造語音混亂」[1]

粵語正音運動產生的異讀字舉例(以下使用粵拼
漢字 通行發音 提倡「正音」 備註
dau2 gau2
jiu2 jiu1 「jiu1」的讀法在歷史上曾經流行。

多音字標準

另見

參考文獻

  1. ^ 潘國森. 基本中文. 次文化堂. ISBN 978-962-992-315-0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