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東琉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琉線交通客船聯營處
公司類型民營事業
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東港鎮
产业交通運輸
產品渡輪
网站東琉線交通客船聯營處官方網站
泰富國際輪船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民營事業
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東港鎮
产业交通運輸
產品渡輪
网站泰富航運官方網站
藍白航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類型民營事業
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東港鎮
产业交通運輸
產品渡輪
网站藍白航運官方網站
琉興有限公司(東琉線公營交通船)
公司類型公營事業
總部 中華民國臺灣
屏東縣琉球鄉
产业交通運輸
產品渡輪

東琉線,是往返屏東縣東港鎮琉球鄉的交通船航線的統稱,目前有共有8家分別為公營1家、民營7家輪船公司在該條航線營運。

概況

民營

1951年(民國40年),飛馬、眾益、競強、東信、觀光五家輪船公司。鑑於琉球居民往返台灣本島的不便,分別開始經營往返東港和小琉球的交通船,以服務琉球鄉民。

2001年(民國90年),飛馬、眾益、競強、東信、觀光五家輪船公司共組東琉線交通客船聯營處,期盼能給居民及遊客更便利舒適的海上交通。于2014年9月啟用線上訂票系統。

2014年7月,小琉球觀光日益興盛,為紓解假日東港渡輪碼頭的排隊人潮,泰富國際輪船股份公司正式營運,同時啟用網路訂票系統。東琉線泰富輪船共有泰富1號、泰富2號、泰富3號等高速客輪3艘、泰富8號貨輪,投入營運。

2021年8月5日,藍白航運首航。

民營航線在琉球鄉停泊較靠近東港的白沙觀光港,現亦是主要遊客進出之觀光港。

公營

1993年(民國82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體恤琉球鄉民交通不便及交通費用負擔重大,特籌辦第一艘公營交通船欣泰號,於1997年在高雄聯和造船公司竣工、同年2月1日正式開航投入營運,用以服務無法長期負擔民營公司之船資的鄉民。公營交通船為最大股東琉球鄉公所委託該所所屬公營事業的琉興有限公司營運。[1][2][3]

2003年,鑒於公營交通船欣泰號船齡漸舊,因此決定購置第二艘公營交通船,向宜蘭蘇澳造船商龍德造船工業訂造新型鋁合金噴射推進式客輪,定名吉祥如意號,竣工後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主持開航典禮,於此同時,吉祥如意號正式加入琉興船隊營運。

並獲得屏東縣政府離島建設基金570萬補助,啟用琉球鄉親持記名一卡通搭乘公營交通船、並比照現行之鄉親優惠票價(優待單程票60元)供琉球鄉親搭乘。

公營交通船停靠琉球鄉南側之大福漁港,離東港較遠、多出數百公尺遠,時間亦比民營船隻稍久。

船號

(下列為東琉線各船運公司之現役與歷史船隊)

民營

聯營處

  • 東信輪× - 澳洲SBF造船公司1993年造。於2015年6月7日除役停駛。
  • 翔信輪 - 澳洲商進船廠造。為全台灣首艘澳洲造全新的穿浪型雙體客輪,於2015年6月10日首航。
  • 群益輪 - 宜蘭龍德造船公司2014年造。
  • 光輝輪 - 宜蘭龍德造船公司2008年造。
  • 東昇11號 - 宜蘭龍德造船2015年造,於2015年9月26日首航。
  • 誠翔輪 - 宜蘭龍德造船公司2017年造。
  • 飛馬輪× - 台南松林造船公司2002年造。
  • 飛馬3號 - 新加坡船廠2022年造。
停在白沙尾觀光港的東昇11號。

泰富航運

  • 泰富1號 - 宜蘭龍德造船造,於2014年7月首航,2015年9月經造船廠優化推進系統後,目前為東琉線航速最快之高速客輪,經測試全速運轉超過38節。
  • 泰富2號 - 宜蘭龍德造船造,於2014年8月首航。
  • 泰富3號 - 宜蘭龍德造船造,於2015年9月首航,為東琉線第一艘結合地方文化之船體彩繪客輪。
停在白沙尾觀光港的泰富3號。

藍白航運

  • 藍白3號
藍白3號。

大福琉球航運

  • 大福1號
  • 大福2號
  • 大福3號

公營

公營交通船,由琉球鄉公所、琉興有限公司所有。

  • 欣泰號 - 高雄聯和造船公司1997年造
  • 吉祥如意號× - 宜蘭龍德造船公司2003年造
  • 琉興輪 - 高雄新昇發造船公司2021年造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文獻
引用
  1. ^ 李登輝活動輯要—民國八十二年七月(007-040101-00062-041). 李登輝總統文物檔案.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1993-07-18 [2015-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總統李登輝宴請前高雄中學校長王家驥肯定其作育英才的貢獻,隨後巡視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建設並指示省政府設立兩艘公營交通船增加鄉民就業機會與發展觀光業……  外部链接存在于|work= (帮助)
  2. ^ 李總統巡視小琉球,指示興建一億兩千萬交通船. 馬祖通訊周刊 (馬祖日報社). 2002-07-20 [2015-09-27]. [永久失效連結]
  3. ^ 蔡秀芳 2010,第74-75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