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普林沼地之战
杜普林沼地之战 | |||||||
---|---|---|---|---|---|---|---|
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 |||||||
| |||||||
参战方 | |||||||
布鲁斯派 |
巴里奥派 英格兰盟军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马尔伯爵唐纳德 † 罗伯特·布鲁斯 † 法夫伯爵邓肯 |
爱德华·巴里奥 亨利·博蒙 | ||||||
兵力 | |||||||
1.5万至4万人 | 15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很高 | 35人阵亡 | ||||||
评定时间 | 2011年3月21日 | ||||||
參考編碼 | BTL8 |
杜普林沼地之战1332年8月11日发生在苏格兰伯斯,交战双方分别是国王罗伯特·布鲁斯之子、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及其支持者,以及苏格兰国王约翰·巴里奥之子爱德华·巴里奥与英格兰盟军。马尔伯爵唐纳德率领约1.5至4万苏格兰兵马发起进攻,巴里奥与巴肯伯爵亨利·博蒙的部下仅1500人马,以英格兰人为主。此役是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首场大规模战斗。
1328年英格兰与苏格兰签署《北安普顿条约》结束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承认布鲁斯是苏格兰国王,英格兰普遍对条约不满。英王爱德华三世乐意给北方邻居找麻烦,默默支持将巴里奥推上苏格兰王位的运动。巴里奥率小股部队登陆法夫并向苏格兰首都伯斯进发,厄恩河对岸的苏格兰防守兵力至少是他十倍。巴里奥所部夜间从无人防守的浅滩过河后摆开防御阵形。
苏格兰人早上主动出击导致阵形混乱,他们无法突破英格兰披甲战士防线并困在山谷,后方兵力源源推进,导致前方将士无从机动,甚至无法使用武器。英格兰人用長弓朝苏格兰两侧射击,大量苏格兰人死于窒息或踩踏。苏格兰军队最后溃败,英格兰披甲战士上马追击直到入夜。伯斯随后陷落,苏格兰残军溃逃,巴里奥登上苏格兰王位。1332年结束前大部分苏格兰脱离他的控制,1333年又在爱德华三世公开支持下向他称臣。忠于大卫二世的势力1334年推翻巴里奥,他次年复辟但又在1336年被废。
背景
1296年3月,英王爱德华一世(1272至1307年在位)突袭并劫掠苏格兰边境城镇特威德河畔贝里克,打响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1]经过长达30年的战争,英军在斯坦霍普大败,新加冕的14岁国王爱德华三世差点被俘。摄政法兰西的伊莎贝拉与罗杰·莫蒂默走上谈判桌,1328年与罗伯特·布鲁斯签署《北安普顿条约》,承认罗伯特一世为苏格兰国王。英格兰普遍对条约不满,人称“懦夫的和平”。拒绝宣誓效忠布鲁斯的苏格兰贵族被剥夺权利,他们离开苏格兰加入前苏格兰国王约翰·巴里奥(1292至1296年在位)之子爱德华·巴里奥的势力,后者1296年被英格兰俘虏后退位[2][3]
罗伯特·布鲁斯1329年驾崩,继承人大卫二世(1329至1371年在位)年仅五岁。1331年,失去地位的苏格兰贵族在巴里奥与第四代巴肯伯爵亨利·博蒙(Henry Beaumont, Earl of Buchan)带领下齐聚約克郡,计划入侵苏格兰。知道上述计划的爱德华三世表面发出禁令,1332年向英格兰北方官员下达指令要求逮捕打算侵略苏格兰的人。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爱德华三世乐意给北方邻居找麻烦,他只坚持巴里奥不能从英格兰陆路侵入苏格兰,对1332年7月31日巴里奥所部从约克郡搭船前往视而不见。苏格兰对此严阵以待,大卫二世的摄政莫里伯爵托马斯·伦道夫(Thomas Randolph, Earl of Moray)是军人出身,作战经验丰富,受命担任苏格兰护国主(Guardian of Scotland)。伦道夫对巴里奥与博蒙来袭准备充分,但在敌军抵达十天前去世。[4][5]
序幕
巴里奥仅有千五兵力,披甲战士五百,步兵一千且大多是长弓手[6],但他预计上岸后会有大批苏格兰人来投[7]。苏格兰推举马尔伯爵唐纳德(Donald, Earl of Mar)继任护国主,马尔伯爵是国王近亲,在征战方面经验丰富。他把苏格兰大军分成两队并亲自统领福斯湾北部兵力,南部交给边疆伯爵帕特里克(Patrick, Earl of March)。巴里奥一直与马尔伯爵保持联系,希望对方带领大批部下投诚,得知福斯湾北部大军由马尔伯爵统领后,他有意在1332年8月6日[8]选择北岸的韦斯特金霍恩(今本泰兰)登陆。[9]
巴里奥所部登陆期间,法夫伯爵邓肯(Duncan, Earl of Fife)、罗伯特·布鲁斯(苏格兰国王罗伯特一世的私生子)[5]率规模远胜的苏格兰大军来袭[注 1]。英格兰人在海滩遇袭[12],长弓手和支援步兵在巴里奥与博蒙率披甲战士上岸前就把敌人击退[13]。
当时苏格兰的记载称此役损失微不足道,英格兰文献宣称苏格兰阵亡90人的一份,900人的两份,1000人的四份[14]。其中《布鲁特编年史》(Brut Chronicle)还称,法夫伯爵对败在这麼小的兵力手下“羞愧不已”[15]。巴里奥所部伤亡缺乏记载,马尔伯爵将主力撤到首都伯斯,整合韦斯特金霍恩残部并要求增援。旗开得胜的巴里奥与博蒙所部全部上岸后进军鄧弗姆林,搜寻粮草并劫掠苏格兰军械库后朝伯斯进发。[16]
战斗
英格兰人逼近
马尔伯爵所部驻守伯斯以南三公里的厄恩河(River Earn)北岸并拆掉桥梁[17][18]。苏格兰兵力远较对手庞大,当时的各种编年史记有两万、三万,甚至七份文献称四万[19]。历史学家克利福德·罗杰斯(Clifford J. Rogers)推测实际人数略多于1.5万[20]。苏格兰大多几乎全是步兵[21]。英格兰人8月10日抵达厄恩河南岸[22],处境非常不利:深入敌境、对方兵力超过他们十倍且在河对岸占据有利防御阵地,他们还得知边疆伯爵正率大批苏格兰援军前来[23]。苏格兰人在防守阵地休息,计划次日派部分兵力长线包抄。英格兰人如果强行渡河必然惨败,他们可能一直希望马尔伯爵叛变投诚,但始终没等到。两军当天隔河相望直至入夜。[24]
据同时代文献记载,苏格兰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当晚就开始庆祝,“饮酒、寻欢作乐”至深夜[21]。除截断的桥梁有人看守外,守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防范英军。巴里奥所部深知无论等待或撤退都必然惨败,当晚全部从无人守御的浅水处强渡厄恩河。他们在黑暗中前进,约午夜时偶然发现敌军营地并突袭。部分苏格兰军人被杀或俘虏,其他人逃生。英军一度以为打败敌方主力,拂晓时发现两大股苏格兰部队逼近。据编年史记载,军队统帅向士气低落的大军演讲,激起大家的斗志。[注 2][26]
英格兰人结阵徒步战斗,40名日耳曼僱傭兵骑士上马。披甲战士紧密排列成的三队[27],第四队是配备長柄槍的普通步兵[28]。主力部队两侧分配长弓手[25]。巴里奥所部在山谷转为丘陵、地形变窄的位置组成防御阵形,步兵在约180米宽的山谷中心,弓箭手在地势更高、更崎岖的两侧[29]。披甲战士的马留在后方[8]。
苏格兰进攻
信心丝毫不减的苏格兰人组成两个大型长柄枪圆阵(Schiltron),大量人员手持长柄枪结成密集阵形。马尔伯爵提议给予英格兰人机会投降,这样回头就能要求大笔赎金。[30]统领前方圆阵的布鲁斯看到英军居然安然渡过厄恩河,而且他至少对马尔伯爵与巴里奥的通信往来知情,于是公开宣称马尔伯爵怀有异心,故意让敌军渡河。马尔伯爵严厉谴责布鲁斯撒谎,自称要率先攻击敌军证明忠心。[17]布鲁斯也宣称要率先攻击,两个大型长柄枪圆阵争先恐后地涌向英军阵地[31]。
原本就是前军的布鲁斯所部率先赶到,但冲锋导致阵形混乱,许多人落在后面。两军交手时布鲁斯身边只有八百人,但冲击力仍令英格兰中军步兵后退近九米。英军侧身对敌,阵形没有打乱,以肉身挡住潮水般涌来的苏格兰人。匆忙进攻的苏格兰人无法利用地形,而且全都以敌方中军的披甲战士为目标,没人攻击山谷两侧的长弓手。冲击英格兰中军导致他们侧翼暴露,方便对方弓箭手反击。布鲁斯所部后方将士源源不断地冲入山谷,双方前军紧紧靠在一起以致都无法动用兵器。[32]
苏格兰人大多没有头盔,有头盔的也没有防护面罩,长柄枪圆阵前方人员纷纷被英军弓箭手“射瞎或射伤面部”。侧翼的苏格兰人朝中间挤得越来越紧,人员身不由己,毫无行动空间[33]。马尔伯爵所部同样因急行军和崎岖地势打乱阵形,他们冲入布鲁斯后方引起混乱[34][17]。这种局面从拂晓刚过一直持续到午后[25]。中军极其拥挤导致大量苏格兰人窒息,一旦失足跌倒就被活活踩死。同代文献称上千人压根儿没碰到英格兰人就死于窒息。[35][36]“被自己人挤死的比英格兰人所杀还多……每倒下一人就马上会有第二、第三人跟着倒下,后面的人还在争先恐后地挤进来匆忙应战,全军都在等待屠戮”[37]。
英军拥挤程度和军队规模都不及对手,顶住初期攻势后就能更有效地使用武器。布鲁斯所部的幸存者竭力逃离,导致局面更加混乱,极易沦为英格兰披甲战士的目标。据编年史记载,苏格兰人的尸体层层堆叠,英军步兵需要爬上去才能继续攻击尚未倒下的对手。[35]战斗期间,长弓手一直在朝苏格兰侧翼射击,最终苏格兰人放弃抵抗开始溃逃[35]。许多幸存的苏格兰贵族骑马逃跑,其他人徒步逃离[38]。英格兰披甲战士上马追击直到日落,巴里奥所部随后占领伯斯并改善城防,准备应对边疆伯爵的大军[39]。
伤亡
英军阵亡人数有精确记载:两名骑士,33名侍从,共35人,许多文献强调英军弓箭手无一丧生[38]。苏格兰方面伤亡缺乏准确记载,但文献一致认定损失惨重,除马尔伯爵和布鲁斯外,史书有载的阵亡人员还有伯爵两人、男爵14人,骑士160人,其他人更多。同时代的英格兰编年史有两份估计苏格兰阵亡人数超过1.5万,苏格兰文献有两份分别估计两千和三千人阵亡,还有一份声称损失的“贵族”就有三千,其他人员不定。[40]大部分文献称苏格兰人的尸体堆到很高,甚至超过长矛的长度[38]。苏格兰高官只有法夫伯爵幸存[41],在被俘后投诚[42]。
影响
边疆伯爵一周后赶到伯斯城外,一路收编马尔伯爵的残军。巴里奥在战场上堂堂正正地战胜马尔伯爵,如今已占领防御坚固的城池并获取充足粮草,把他运来的船只又击败苏格兰海军,随时可以送来食品和增援。如果边疆伯爵胆敢进攻,用不了多久就会耗尽粮草,包括周边乡村的粮食。[43]
1332年9月24日[44],巴里奥在斯昆(苏格兰君主加冕传统地)加冕苏格兰王位[45]。巴里奥在两个月内把价值两千英镑的苏格兰资产送给爱德华三世,其中包括“伯立克郡、城镇和城堡”[44]。支持巴里奥的苏格兰人不多,势力不到六个月就土崩瓦解。12月17日,大卫二世的支持者在安南之战(Battle of Annan)伏击巴里奥,他衣衫不整地骑马逃到英格兰,请求爱德华三世支援。[46]英王抛弃中立伪装,承认巴里奥是苏格兰国王并准备开战[47]。1333年7月,英军在哈利顿山之战(Battle of Halidon Hill)大败苏格兰军队,巴里奥恢复王位[48]。1334年他再度被废,次年复辟但1336年又被忠于大卫二世的势力推翻[49]。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从巴里奥入侵苏格兰开始,直至1357年结束[50][51]。现代史学家拉纳德·尼科尔森(Ranald Nicholson)认为,爱德华三华率领英军在哈利顿山和克雷西大胜,战术都和杜普林沼地之战相同:“披甲战士下马,弓箭手置于两侧”[52]。
战场
蘇格蘭歷史環境局已找到此役战场位置,与编年史记载相符。战场位于杜普林高原,杜普林海湾东南面,伯斯西南方向八公里。
山谷两侧逐渐变窄,迫使长柄枪圆阵向中间靠拢,苏格兰人越聚越紧,引发致命的挤压,估计是此役大败的主要原因。陡峭的斜坡能为英军防范各方袭击,山谷宽度可以容纳约500名下马的披甲战士。山谷向西端敞开,苏格兰人就从这里开始进攻,没法一眼看出这将是他们的葬身地。
该机构认为,选择此地布防“足以证明英军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战术非常有效”。2011年3月21日,苏格兰历史环境局把战场加入苏格兰历史战场名录[53](Inventory of Historic Battlefields in Scotland)。
注释
脚注
- ^ Barrow 1965,第99–100頁.
- ^ Weir 2006,第314頁.
- ^ Sumption 1990,第60頁.
- ^ Sumption 1990,第124–126頁.
- ^ 5.0 5.1 DeVries 1998,第116頁.
- ^ Nicholson 1974,第124頁.
- ^ Rogers 2014,第35頁.
- ^ 8.0 8.1 Sumption 1990,第125頁.
- ^ Rogers 2014,第34, 36頁.
- ^ DeVries 1998,第116 n. 27頁.
- ^ Rogers 2014,第36 n. 53頁.
- ^ DeVries 1998,第113–114頁.
- ^ Rogers 2014,第36頁.
- ^ DeVries 1998,第116 n. 28頁.
- ^ DeVries 1998,第117頁.
- ^ Rogers 2014,第36–37頁.
- ^ 17.0 17.1 17.2 Nicholson 1974,第126頁.
- ^ Rogers 2014,第38, 39頁.
- ^ DeVries 1998,第118 n. 34頁.
- ^ 20.0 20.1 Rogers 2014,第41頁.
- ^ 21.0 21.1 DeVries 1998,第118頁.
- ^ Rogers 2014,第38頁.
- ^ Rogers 2014,第37–38頁.
- ^ Rogers 2014,第38–39頁.
- ^ 25.0 25.1 25.2 DeVries 1998,第119頁.
- ^ Rogers 2014,第39–41頁.
- ^ DeVries 1998,第118–119頁.
- ^ Rogers 2014,第42頁.
- ^ Rogers 2014,第42–44頁.
- ^ Rogers 2014,第40, 43頁.
- ^ Rogers 2014,第43頁.
- ^ Rogers 2014,第43–44頁.
- ^ DeVries 1998,第119–120頁.
- ^ Rogers 2014,第44–45頁.
- ^ 35.0 35.1 35.2 Rogers 2014,第45頁.
- ^ Sumption 1990,第125–126頁.
- ^ Paterson 1996,第104頁.
- ^ 38.0 38.1 38.2 DeVries 1998,第120頁.
- ^ Rogers 2014,第45–46頁.
- ^ Rogers 2014,第45, 45 n. 110頁.
- ^ Rogers 2014,第46–47頁.
- ^ MacInnes 2016,第13頁.
- ^ Rogers 2014,第46頁.
- ^ 44.0 44.1 Nicholson 1961,第19頁.
- ^ Rodwell 2013,第25頁.
- ^ Nicholson 1974,第127頁.
- ^ Sumption 1990,第12頁.
- ^ Ormrod 1990,第8頁.
- ^ Nicholson 1974,第129頁.
- ^ Blumberg 2014,第8頁.
- ^ MacInnes 2016,第59頁.
- ^ Nicholson 1965,第770頁.
- ^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2012.
参考文献
- Barrow, Geoffrey Wallis Steuart. Robert Bruce and the Community of the Realm of Scotland. London: Eyre and Spottiswoode. 1965. OCLC 655056131.
- Blumberg, Arnold. The First Scottish War of Independence. Medieval History. 2014, 4 (3): 6–8. JSTOR 48578347.
- DeVries, Kelly. Infantry Warfare in the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 Discipline, Tactics, and Technology. Woodbridge, Suffolk; Rochester, NY: Boydell & Brewer. 1998. ISBN 978-0-85115-571-5.
- Battle of Dupplin Moor. Historic Environment Scotland. 2012 [2021-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 MacInnes, Iain A. Scotland's Second War of Independence, 1332–1357.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Press. 2016. ISBN 978-1-78327-144-3.
- Nicholson, Ranald. The Siege of Berwick, 1333. The Scottish Historical Review. 1961, XXXX (129): 19–42. JSTOR 25526630. OCLC 664601468.
- Nicholson, Ranald. Dupplin, Battle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7. London; Chicago: William Benton: 770. 1965. OCLC 320728468.
- Nicholson, Ranald. Scotland: The Later Middle Age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History of Scotland. Edinburgh: Oliver and Boyd. 1974. ISBN 978-0-05002-038-8.
- Ormrod, Mark. The Reign of Edward III. Yale Medieval Monarchs series.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300-11910-7.
- Paterson, Raymond Campbell. For the Lion: A History of the Scottish Wars of Independence. Edinburgh: John Donald. 1996. ISBN 978-0-85976-435-3.
- Rodwell, Warwick. The Coronation Chair and Stone of Scone: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Conservation. Oxford: Oxbow Books. 2013. ISBN 978-1-78297-153-5.
- Rogers, Clifford. War Cruel and Sharp: English Strategy under Edward III, 1327–1360. Woodbridge, Suffolk: Boydell Press. 2014 [2000]. ISBN 978-0-85115-804-4.
- Sumption, Jonathan. Trial by Battle. The Hundred Years' War I.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0. ISBN 978-0-57120-095-5.
- Weir, Alison. Queen Isabella: Treachery, Adultery, and Murder in Medieval England.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6. ISBN 978-0-34545-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