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於越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於越 (民族)

於越,又寫為于越,古稱,被部分近代學者稱為越族[1]于越族[2]於越民族[3]吳越族,古代部落,原居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一帶,是百越的一支部落,使用古越語。在夏代時曾建立越國漢朝時屬於會稽郡,後融合演變為今日當地民族。

概論

商朝甲骨文記錄中,有稱為越或於越的人群活動。在《史記》中,將於越,寫為于越。于越人所屬的越國是傳說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建立[4],其相鄰的吳國,其底層人民也是於越人。何休公羊傳》註疏記載,越國當地人自稱「於越」,但中原華夏諸國稱其為越[5]。他們被視為是與中原華夏部落習俗不同的蠻夷[6]

梁啟超等學者認為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皆由同一支民族建立,稱之為吳越族[7]衛聚賢認為於越即吳越族,越人從其中獨立出來,成為獨立民族[8]羅香林等學者認為於越是百越之中的一支,將他們列入古越族

歷史

傳說於越是在夏朝时由少康的庶子无馀所建立[9],《竹書紀年》記載,周成王24年時,於越人曾經朝貢西周王室[10]。春秋時,越王勾踐時代,其領土大致是在浙江杭州、嘉興、紹興、寧波地區一帶,以紹興為中心。

前494年,吳王夫差擊敗越國,越國成為吳國臣屬。前473年,越王勾踐擊敗吳王夫差的軍隊,吳國滅亡,越國的領土擴大,取得原來吳國領地,擴大到江淮一帶。

前306年,楚國擊敗越王無疆,越國亡國,成為楚國的領土。在越國滅亡後,於越人形成一些地方的小型聚落。為了方便控制,楚國及後繼的秦朝都曾經將一些於越人遷移到其他地方。

吳芮作為越人部落領袖,曾參與陳勝大澤起義與之後的楚漢爭霸,在漢朝時代受封長沙王

研究推測

羅香林考證古書,認為於越、甌越、閩越、揚越、滇越、駱越等17個古民族皆源自百越,皆為越民族的一支,越民族則源自夏民族。於越是越族在浙江的一支[11][12]林惠祥認為於越人是越族中的一支,屬於百越,居住在浙江。越族中接受漢化之後形成的一個獨立分支,稱為於越[13]

《福州通史简编》認為,福建原有閩族,在戰國時,與由浙江南下的于越族融合後,形成閩越族[2][14][15]

語言

於越的語言被現代學者稱為古越語,因為文獻記載很少,難以確認全貌。根據對於《越人歌》、《維甲令》的研究,語言學者鄭張尚芳等人,認為這種語言具備了壯侗語系的某些特徵。

文字

馬橋文化遺址曾發現陶文,為良渚文字春秋戰國時期,於越人在青銅器上使用的金文,被稱為鳥蟲篆

考古

饒宗頤主張良渚文化由古代的越族建立,越族之後在此建立越國[1]

註釋

  1. ^ 1.0 1.1 饒宗頤〈吳越文化〉:「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特點是出現一些農具的石鉞。……良渚文化在江蘇與浙江是以太湖平原與杭州灣一帶為中心……。這一地方,戰國時越正建國於此,所以良渚的居住應該屬於古代的越族。」
  2. ^ 2.0 2.1 盧美松主編《福州通史簡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
  3. ^ 潘承玉編〈越文化专志〉,收入《浙江通志》卷113,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4. ^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余。」
  5. ^ 《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吳。」
    《公羊傳》:「於越者,未能以其名通也。越者,能以其名通也。」
    何休疏:「越人自名『於越』,君子名之曰『越』。治國有狀、能與中國通者,以中國之辭言之曰『越』;治國無狀、不能與中國通者,以其俗辭言之,因其俗可以見善惡,故云爾。」
  6. ^ 《大戴禮記》卷7〈勸學〉:「於越戎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者,教使之然也。」
  7. ^ 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發表於《新民叢報》第56號及第57號。
  8. ^ 衛聚賢〈吳越釋名〉:「於越即虞越,亦即吳越。吳越原係一個民族,後越人發明鉞而獨立,故越有超越之義,言越人發明鉞而武器超過吳人。」
  9. ^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越之前君無余者,夏禹之末封也。」
  10. ^ 《今本竹書紀年》周成王24年:「於越來賓。」
  11. ^ 羅香林《中夏系統中之百越》,獨立出版社,1943年。
  12. ^ 羅香林《百越源流與文化》,國立編譯館,1978年。
  13. ^ 林惠祥《中國民族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ISBN 9789570512618
  14. ^ 福建省情综述 - 历史文化. [2009-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15. ^ 羅潔《八閩魅力:福建文化特色與形態》,現代出版社,2015年。ISBN 9787514323825

相關條目